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靜雅華美的茶杯(四)

靜雅華美的茶杯(四)

清康熙 米黃地五彩花鳥紋帶托盞

此件托盞燒造於清代康熙年間,由盞、托兩部分組成。盞高4.6、口徑8.0、底徑3.8厘米;托高1.8、口徑13.0、底徑6.9厘米。

盞菱口,深腹,矮圈足,托敝口,呈菱花形,矮弧腹,矮圈足。盞托內口沿以青花描繪錦地紋,盞及托外壁先以米黃釉為地,其上再以五彩繪花卉紋,且盞、托內壁均飾以五彩花卉紋。花紋綿密繁複,於錦俏熱鬧之餘,尚有一絲文人畫氣息,靈動鮮活,惹人喜愛。底有青花花押款。

清康熙 青花花蝶紋鈴鐺杯

此對鈴鐺杯精巧別緻,品相完好,杯口外撇,胎微厚,杯高8.3、口徑7.2、底徑4厘米。器型端正,深腹,圈足,為康熙朝民窯燒制的精品。

鈴鐺杯彩繪方式上採用青花工藝。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屬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而此對鈴鐺杯正是燒制完成於清代的康熙年間,其胎質細膩潔白,釉質晶瑩凝重,青花發色淡雅。

清康熙 孔雀藍釉爵杯

本品造型端穩,通體施孔雀藍釉,釉面光潔細薄,釉色鮮亮明艷,觀之賞心悅目。孔雀藍釉器屬低溫釉,施釉較薄,時間一長很容易剝落,故保存較難。本品歷經數百年而釉面依舊完好,較為珍罕。

孔雀藍釉,又稱「法藍」,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燒制後呈現亮藍色調的低溫彩釉。孔雀藍釉屬於西亞地區的傳統釉,歷史悠久,很早便傳入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國王后劉華墓里就出土過3件孔雀藍釉陶瓶。明清官窯也均有燒造孔雀藍釉器,各朝的色調及釉質都有所差別。

清乾隆 粉地胭脂彩團花帶托杯

此件粉地胭脂彩團花帶托杯為清代官窯器,杯高3.8、口徑 6.7、底徑2.6厘米;托高2.0、口徑 11.1、底徑6.7厘米。

整器胎質細膩,白釉溫潤,胎薄,帶托杯,胭脂紅地團花紋,胭脂紅彩發色艷麗純凈。口沿施金彩,托內施胭脂彩,團花紋描繪規整對稱分布,外白地紅彩竹葉紋,托心內凹以承杯子。底書「大清乾隆年制」3行6字青花篆書款。

胭脂彩之器,始現清代雍正時期,而以乾隆為甚,之後則些微矣。因胭脂彩原料極其名貴,故清廷嚴格管制民間使用。

清乾隆 黃地粉彩帶托杯

這件軋道杯高3.9、口徑 7.1、底徑2.7厘米;托高2.2、口徑 11.2、底徑6.8厘米。杯內壁施白釉,外壁黃地軋道粉彩花紋,使得畫面陰陽突出,濃淡分明,立體感較強。口沿施金彩,色彩艷麗。托內為黃地粉彩軋道花紋,外為白地紅彩竹葉紋,托內凹以乘杯盞。底書「大清乾隆年制」 3行6字青花篆書款。

這件帶托杯採用了軋道工藝。所謂軋道工藝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種狀如綉針的工具撥划出細如毫芒、宛如錦紋的鳳尾狀紋,為乾隆時期創製的新型裝飾技法。此種工藝頗為費工,清宮內務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紋飾為「錦上添花」。

清乾隆 礬紅地梅花紋碗

此碗造型優雅規整,高5.7、口徑11.3、底徑4.0厘米,敞口、圈足、深腹。碗內壁白釉無紋飾,外以礬紅釉為底,釉色純凈無瑕。上繪梅樹一枝,描繪異常細緻,軀幹屈曲遒勁,老梅盤郁,虯枝橫斜,枝頭梅花盛開,花朵清麗明艷,動人心目,白色的梅樹在礬紅地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悅目。白釉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 3行6字篆書官款。

清乾隆 碧玉大碗

此碗高8.2、口徑20.0、底徑12.6厘米。造型端莊古樸,簡潔大方,碗口微外撇。碗由碧玉製成,玉質優良,色嫩綠而質厚潤,帶有天然黑斑點及裂綹,光澤較佳,琢工難度極大。圈足底刻有「乾隆年制」4字兩行楷書款。

清 仿木釉碗

此碗即採用了仿木釉工藝燒制而成,高4.7、口徑13.4、底徑9.2厘米,造型端莊穩重,撇口,束頸,垂腹,寬圈足。碗內壁髹金漆,外壁施仿木紋紅彩,不露胎底,釉色溫潤。外及底施紅黃相間的仿木紋釉,釉色精美逼真,木紋錯落有致,癭瘤散布,宛若天成,效果逼真,摹仿技藝之高,令人叫絕。

原文作者:樂素娜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12月刊《試泉品茗 靜雅華美—中國茶葉博物館藏茶杯鑒賞》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頭條號

百家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鄭振鐸向故宮博物院捐贈657件陶俑!其中就包括這兩件「崑崙奴」俑!
唐朝時期為何所有人都要學胡旋舞?敦煌記載的胡旋舞有何精妙?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