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航天器軟著陸有哪些常見緩衝方式?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空少問答
小課堂
第104期
1
月
21
日
周
一
答:航天器軟著陸有哪些常見緩衝方式?
上周六,空少為大家留了1個問題,來看看空少的解答以及從留言中選出的最佳答案吧!
想要查看原問題背景介紹的朋友們可以點擊《問:航天器軟著陸有哪些常見緩衝方式?》~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空少的解答吧!
空少正解
上期我們講到,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 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
航天器等有硬著陸和軟著陸的方式。硬著陸就是以自由落體的方式下降,直至達到表面的著陸方式;軟著陸就是在下降過程中逐漸減小下降速度,在到達表面時仍保持儀器正常工作狀態的著陸方式。
很顯然,為了能在月面上繼續探測,也為了對未來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測試,嫦娥四號選擇的是軟著陸。嫦娥四號從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準備軌道開始降落,在反推發動機的幫助下,逐步減小下降速度,並調整姿態等,最終在著陸緩衝機構的幫助下穩穩的軟著陸在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
嫦娥四號降落過程示意圖(來源: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9-01/04/c_1123944934.htm)
軟著陸首先需要減速,通常都是藉助的減速火箭,也就是「反推發動機」,就好像跟發射火箭時候反著來的、通過火箭噴射來減速。另外,火箭減速過程中,在合適的時間打開降落傘,也可以輔助減速。減速到一定程度,能夠被著陸器承受之後,再經過緩衝,吸收掉衝擊的能量,就能成功軟著陸了。那麼,航天器軟著陸有哪些常見緩衝方式呢?
(1)不具有排氣孔的氣囊
前蘇聯曾使用這種裝置,它是最早使用的、結構也簡單的緩衝氣囊,著陸器被放在裡頭,其實就好像裹著軟墊。這種緩衝很容易彈跳或翻滾。
(2)可壓縮吸能器
它一般是由紙質、鋁、不鏽鋼或複合材料等製成蜂窩結構,受到衝擊時會被壓扁、變形,吸收衝擊的能量。這種緩衝方式比較簡單,不容易彈起來或翻滾,但結構複雜還比較重,造價也不低。
這種緩衝方式並不是說就直接在著陸器下邊墊一個減速結構。我們看很多著陸飛船比如嫦娥四號或者以前的阿波羅11號,下邊有幾個支架(稱為「著陸腳」,其中的減速結構稱「著陸緩衝機構」)穩穩的站在地上,其實「著陸腳」里填充了鋁蜂窩緩衝器,用來承受落地時的衝擊。
阿波羅11號著陸腳結構示意圖(來源:李萌等,
《鋁蜂窩串聯緩衝結構靜態壓縮模擬與試驗研究》,2013年)
(3)機械式緩衝裝置
它是採用彈簧、板簧或液壓減震器等來耗散衝擊的能量。這種結構可以用來代替上文說的蜂窩緩衝器,結構沒那麼複雜的同時緩衝性能也好,但是不利於控制,一旦設計不周非常容易反彈和翻滾。
(4)緩衝氣囊
緩衝氣囊在著陸器還在一定高度的時候就充氣,落地衝擊的時候從排氣孔排氣,實現緩衝作用。這種方式可以適用各種著陸速度和地形,但可能會翻滾。美國的勇氣號著陸火星時就採用了這種方法。
藝術圖:火星探測器使用緩衝氣囊來軟著陸(來源:NASA,http://marsrovers.jpl.nasa.gov/gallery/artwork/landing_br.html)
我們看嫦娥四號下邊同樣有幾個「腳」,它也是由著陸腳中填充的蜂窩結構材料(可壓縮吸能器)進行緩衝的。(詳見中國青年報《嫦娥四號再自述》)
留言區·精選
@ 水蛇?????????
航天器軟著陸技術按其工作方式主要有降落傘減速裝置、反推火箭、緩衝氣囊方式、軟著陸機構4類。嫦娥四號採用的是反推火箭及軟著陸機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第一次使用了創新的「天空起重機」技術,而勇氣號以及探路者都是使用了降落傘 氣囊的著陸技術
@ 中國製造2025
有硬著陸和軟著陸。硬著陸呢就是不加任何保護的硬剛。軟著陸好幾種,可以分為傘降,反推火箭,緩衝氣囊等等。較為成熟的就是載人航天的傘降 緩衝小火箭(前提是有大氣)或傘降 緩衝氣囊(勇氣號與機遇號)沒有大氣的話就是反推火箭+緩衝結構(氣囊或者類似避震器的裝置)應該就這樣吧
@ 財神下凡
如果有大氣層,比如火星地球,肯定會裝降落傘的,降落傘能節省反衝火箭燃料的,除了伸出支腿兒之外,也可以膨脹出來一身氣囊砸在地上緩衝,穩當後泄氣展開,對於沒有硬殼地表的星球,就沒有著陸一說了,可以用低溫飛艇在其大氣層內持續自控飛行。
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墜落的流星除了能許願,還可以幫科學家做這件事
※「殺入」滅霸老家的第一位地球來客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