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這款三孔布幣2010年拍出352萬天價 博物館都不見蹤跡 它有啥故事

這款三孔布幣2010年拍出352萬天價 博物館都不見蹤跡 它有啥故事

三孔布幣,因形似鏟狀,又稱鏟布,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

古錢幣五十珍品——三孔布的收藏與歷史、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

三孔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舊稱「三竅布」,鑄於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世紀左右。形同圓首、圓肩、圓足、圓襠;獨具的特徵是:布首及兩足各有一隻圓孔,故稱「三孔布」。

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兩」、「朱」計重。大布通長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兩。大小布值恰好為2:1。世傳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陽、南行唐(魚陽)、北九門、文雁鄉、相、阿、妬邑等;

三孔布是戰國時期布幣的一種,圓首圓肩圓足,因首部與兩足均有一孔而得名。除三孔這一特點外,背文尚有「兩」或「十二朱」以銖兩為單位的計重,這在先秦布幣中是絕無僅有的。有關三孔布的最早記錄來自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金石名家初尚齡所著的《吉金所見錄》。以後歷經百餘年至今,三孔布已陸續發現不同地名30餘種,種類雖多但每一品種均寥若晨星,不少為僅見孤品。而關於三孔布國別、年代等問題的討論、研究也從未停止過,目前學術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

第一種認為三孔布系戰國後期秦佔領趙國城邑後所鑄,即秦鑄。主要依據是三孔布採用銖兩制計重,而當時在錢幣上採用銖兩計重的只有秦國,且鑄量稀少,因此推測為秦滅六國過程中佔領趙國城邑後「暫時出現的圓錢與布錢的混合型鑄幣」。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戰國中期中山國鑄幣。主要依據是考證出的三孔布地名主要集中在公元前四世紀中山國疆域內。據平山縣中山國墓出土銅器銘文,中山曾趁燕國內亂之際攻取燕國「方數百里,列城數十」,說明這一時期的中山曾一度比較強大,有鑄造精美錢幣的可能。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戰國後期趙國鑄幣。主要依據是三孔布形制類似趙圓足布,且分大、小二等,文字製作也為三晉風格,已考證出的三孔布地名要麼屬趙,要麼先屬他國而後屬趙。這也是目前得到較多認可的一種觀點。

最近還有一種新的觀點認為三孔布可能是一種的信用支付工具,並不是流通 貨幣,這似乎可以解釋三孔布鑄工較精、品種多而數量少的原因,但戰國時期的商品經濟是否發展到有出現信用貨幣的可能性尚待商榷。

因為有此種種疑點,三孔布的身世越發顯得神秘,引人探究。從三孔布的存世量、綱目地位及成交價格來看,無不彰顯了其作為「古錢幣之王」的顯赫地位與非凡價值,是眾多藏家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2010年5月11日在中國嘉德春拍古錢專場中,存世孤品——戰國趙鑄大型「武陽」背「一兩」三孔布經過近40次激烈競價,最終以352.8萬元人民幣成交,創出古錢拍賣新紀錄。坊間有一種說法,沒有收藏「三孔布」的人,不能稱為錢幣收藏大家,每種「三孔布」都有一部傳奇。

由於三孔幣的形制和圓首圓肩圓足布相似,但在首部及兩足穿孔,故習稱為三孔布,其鑄造國別有趙國、秦國、中山國三說,鑄行年代也有公元前4世紀、3世紀的爭議,分歧較大。自清中期始入譜錄後,無論殘、全均被視為珍品,但藏品大多流散海外。目前所知收藏三孔布最富者為日本銀行,國內除少數公立博物館外,私人收藏寥寥無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談笑風聲 的精彩文章:

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各種版本 最新真實成交記錄 怎麼交易出手
亂世黃金 盛世收藏 道光通寶市場價值百萬

TAG:古今談笑風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