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家三代,年輕男子是外國人的漢語老師。美國傳教士兼醫生杜布森於1897年抵達廣東傳教,並在陽江建立了醫院、學校,做了很多慈善事業。與此同時,他拍攝了一批照片,記錄了廣東的社會風貌,為我們留下研究晚清史的第一手資料。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一個小型的教堂。廣東一直是清朝對外開放的窗口,近代以來更是得風氣之先,各地都經歷著歐風美雨的沖洗,商人和傳教士不斷湧入,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廣東新的社會形態。具體到杜布森個人,他帶來的是基督教和西醫。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鄉間風光。廣東人在開眼看世界方面走得特別快。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1年清朝滅亡的60餘年間,13位廣東人被朝廷任命為駐外公使(劉錫鴻、唐紹儀、劉玉麟、黃遵憲、楊晟、梁誠、陳蘭彬、張蔭桓、伍廷芳、容閎、梁敦彥、張蔭棠、何如璋),位列全國各省之首。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廣東某城的城門。由於中外雜處,廣東的社會治安不太好,匪患嚴重,而且土匪在香港、澳門從外國人手裡購買軍火,武裝程度遠高於內地。他們經常聚集港澳,策劃組織各類非法活動;當被官府追捕時,又逃到港澳躲避。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廣州盲人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女孩。晚清官府對盲人並沒有提供專門的教育,這所學校是傳教士建起來的。傳教士建立的一系列慈善事業,贏得了當地百姓的好感,進而便利了他們的傳教工作。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杜布森即將離開陽江,回美國休假一年,當地百姓熱烈歡送。杜布森為百姓治病,以西醫手術治好了很多白內障患者,甚至出錢資助麻風病人,在陽江有良好口碑。當他離開時,百姓有依依不捨之情。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一戶舉行婚禮的人家,門前做了裝飾。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一所醫院裡的病人。杜布森說,這位少年捂住臉,是因為他擔心被「攝魂」。晚清時期許多人一直對照相機存在著誤解,認為它能攝人魂魄並致人死命。從這張照片看,鏡頭裡的這幾個人對照相的態度完全不同。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16個人抬著棺材走過田野,死者應該是一位有財富、有地位的人。

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廣東的社會面貌

正在勞作的婦女,頭戴圓形竹帽。這種竹帽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而且是女性專用,那下垂的帽檐不僅遮陽,還能「蔽面」,帽子的深度也足以容下她們的髮髻。男性的竹帽尖頂,帽檐橫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 驚慌中撤退到長江以南
第二次直奉戰爭老照片:馮玉祥佔領天津 吳佩孚坐船逃跑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