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全真道何以受文人好評:聽清和宗師解讀《道德經》

全真道何以受文人好評:聽清和宗師解讀《道德經》

全真道從創立之初,就被視為「老氏之正傳」。

蓋因全真道的教理教義無不根源於《道德經》這一聖典,其宗旨與追求也一掃傳統道教中的巫鬼迷信、泛濫齋科之風,而復歸於老莊清靜無為,正己利世的精神。

從重陽立教之始,就表達了對《道德經》的重視與推崇,其詩有云:「奪得真容不問年,滿爐香火五千言」,丹陽宗師也指出,修道者若一定讀書,則看《道德經》《陰符經》即可。

而第三代清和宗師更指出,《道德經》《清靜經》《陰符經》為全真道弟子必修的三部要典。

不僅如此,宗師還曾專門對《道德經》做出宣講解讀,充分體現了全真教的宗旨與家風,值得今人重視。

清和真人對《道德經》的解讀,主要是在北游傳道過程中,其每到一處道觀,夜間必聚集大眾,坐而論道,

講論經教,是為「夜坐」制度,意在督促道眾的修持與學習,是全真道培養人才,光大教門的重要舉措。

故其解讀主要圍繞修道這一核心問題而展開,主旨鮮明。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資料圖)

其一,宗師的解讀凸出眾生皆具道性和心性修鍊的重要性。如其解「玄之又玄」云:「雖萬類不同,其出於道則一也。既出於道,而皆具道性。況認為物靈,則有可復於道之理。只緣多生迷於所習,失其常性,不能自反。

今者因經教明此至理,便合言下領受,將積習迷情一皆除去,不求於道而道自得。」

「達人無心,任萬變於前而不動,以其知吾之性本出於天,與天同體,故所行皆法於天。學人能至此,則始可與入道矣。」其二,宗師的解讀強調了積功累德作為修道資糧的重要性。

真人指出:「苦修而無功行,終不能成。」其以某王先生為例,此公依《道德經》「天門開闔」意修鍊,「一日靜中覺氣候沖溢,頂上作一聲,其頂開裂,而甘液沛降」,後來卻再無消息。

向長春宗師請教,宗師告之以「功行不足」,命他住宮觀打塵勞積累福德。」

不僅如此,清和還以長春宗師在重陽祖師門下的親身經歷為例,說明功行的重要性:「俺與丹陽同遇祖師學道,令俺重作塵勞,不容少息,與丹陽默談玄妙。一日,閉其戶,俺竊聽之,正傳穀神不死調息之法。久之,推戶入,即止其說。」

長春對祖師不傳道頗有不以為然之處,然後來修道有成,始知祖師令其打塵勞實為積累功德以為入道之基礎,故而對門人提倡大起塵勞積功累德。

所謂「俺今日些小道氣,非是無為靜坐上得,是大起塵勞作福上聖賢付與。得道之人,皆是功行到,聖賢自然與之。」

其三,宗師通過對《道德經》的解讀,批評了各種怪力亂神、索隱行怪的做法。

其云:「如以術能開諸花卉於寒冬之時,然終不能結其實……大凡學人,初莫不有志於道,然多中道而廢,止緣有求速成之心,卒未見其驗,則疑心生,此所以廢。」

功行與苦修同樣重要(資料圖)

主張修道者一歸於平常清靜,「平常,即真常也。心應萬變,不為物遷,常應常靜,漸入真道,平常是道也。世人所以不得平常者,為心無主宰,情逐物流,其氣耗散於眾竅之中。

這種清靜家風,正是全真道在當時受到文人知識階層好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四,清和宗師在解讀《道德經》時充分運用了玄門經教與祖師大德的相關闡發。

其中最主要的有《沖虛經》、《南華經》、《陰符經》等,如其解「寵辱不驚」時,

引用《沖虛經》中「鄭人得鹿」的故事說明世間得失為虛妄,指出「惟不傷道德神氣者為真,此外莫非假與妄也。」

又引用《南華經》中「堯讓天下與許由」的典故來說明有為和無為的關係,認為「堯許同道,易地則皆然……惟其應變隨時,處之合道,初無心於其間,是以並稱聖人。」

此外還引用《陰符經》「強兵戰勝」章來說明強立苦志除情去欲,以達到物慾凈盡、一性空虛的修鍊之境。另外,真人還採取以經解經,用《道德經》經文前後互釋,如其以「強行者有志」、「自勝者強」來解釋「玄之又玄」。

此外,河上公、宋徽宗等對《道德經》的註解也得到許多徵引,顯示了宗師的博學深識。

其五,清和宗師還大量引用前輩祖師修真證道的實例事行來佐證修道的相關理論。特別是七真祖師修道的事迹,引述極多,足以對相關傳記內容做出豐富的彌補。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資料圖)

如僅《不尚賢》章就介紹了丹陽、玉陽、長春、太古四位宗師的事迹,指出「存想下丹田」等方法只是修道之技,並非上乘之道,修行中所見的各種境界,也非是修道的究竟地步。

而修道者的覺悟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功德的積累和修持的精進。《載營魄》章提到玉陽大師苦修的經歷,「曾於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爛至骨,山多礪石荊棘,赤腳往來於其中,故世號鐵腳雲,如此三年,舊業始消盡。」

《善為士》章提到長春宗師晚年,事必躬親,不虛受供養,「當時大有塵勞,師父一一親臨,至於剝麻之事亦為之,堂下人亦曰丘大翁。」

這些事迹讀來感人肺腑,令後人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嘆。其六,具有鮮明的融通色彩,體現出有道者超脫無礙的境界。

其對《道德經》的解釋,廣引三教之說而為己用。在解「絕聖棄智」等內容時,也採取融合道儒的態度,認為「聖人懷道而不棄仁義禮智者,要應一時之用,應過則復於道。

道教修行遵循清靜平和之道(資料圖)

修行人內含其真,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而不失其真」。

同時,也引用佛教學說為證,如《永嘉證道歌》句子「諸行無常一切空,此是如來大圓覺」,「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等。

其解清靜之說時,認為道教修行的清靜平常之道,與孟子所說的以志帥氣,養浩然之氣相通,「此孔子說『中道』,亦平常之義。

又有云:佛性元無悟,眾生本不迷,平常用心處,即此是菩提。」

呈現出融合三教,為我所用的特點,這充分顯示了宗師博通諸方、智慧無礙的有道氣象,也應證了「天下無二道,聖人不兩心」的箴言。這是各種抱殘守缺,畫地為牢的門戶之見,狹隘情緒所不能比擬的。

無論是以經解經,闡發義理,還是以事解經,宣弘祖師高風,或者融合百家,示現圓通智境,其目的都在於教化徒眾與後人,希望後學「就有道而正焉」。

不惟有益於個人學識的增長,更要推進修行的精進、人格的成長提升,同時也有助於社會思想的寬容和諧,就此而言,清和宗師的教誨於今日之教界,可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誠青道人書畫精品集:德貴古今
張彥頨:武宗問難天師妙對答 邪魔禍亂真人勇除妖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