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鍾合五音,鼓可通天:道教建築形式之鐘鼓樓

鍾合五音,鼓可通天:道教建築形式之鐘鼓樓

在現有的大型道教宮觀中常設有鐘樓、鼓樓等建築形制,有「左鍾右鼓」之稱。

道教建築的建制,往往借鑒中國傳統建築形式,並有其特殊的象徵意義。

本文將分上、中、下篇,上篇主要結合「鍾、鼓」造字結構和古代祭祀活動來談鍾、鼓的通神作用;

中篇通過談論古代計時與報時制度來談鐘鼓樓的設置及莊子的時間觀;下篇探討道教仙境中的時間概念、道教時間術語和現代宮觀中的「鍾板叢林」制。

1

鍾合五音

曾侯乙鎛鍾 湖北省博物館藏(資料圖)

古人家中,以小孩敲打金屬器具來報時。

《說文解字》:「樂鍾也。秋分之音,物穜成。從金童聲。古者垂作鍾。

銿,鍾或從甬。」提到樂鍾,不得不提及音律的始祖——伶倫。伶倫,是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相傳為黃帝時代的樂官。

《列仙傳》中有:「古仙人洪崖先生,黃帝之近臣,能歌善舞,三皇時伎人也」的記載。

請說軒轅在時事,伶倫采竹二十四。伶倫采之自昆丘,軒轅詔遺中分作十二。

伶倫以之正音律,軒轅以之調元氣。當時黃帝上天時,二十三管咸相隨。

唯留一管人間吹,無得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苦篁調嘯引》李賀

《呂氏春秋·古賢篇》:「昔黃帝令伶倫作五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合五音,以施謨詔。」

作為皇帝的樂官,伶倫創立了三分損益法,為我國的樂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鼓可通天

軒轅鼓表演(資料圖)

鼓出現得較早,相傳為軒轅發明。

《山海經·大荒經》中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虎座鳥架鼓(資料圖)

鼓,在古代祭祀中,作為通天神器。祝建華在《楚俗探秘——鹿角立鶴懸鼓、鹿鼓、虎座鳥鼓考》一文中指出「靈鼓」是「供死者呼喚神靈、助昇陽氣、避災求福,擊之娛神和希望接納亡靈升天的一種禮儀之器。」

同時,又指出「擊鼓除了音樂上的作用外,它本身應具有一種莊嚴、肅穆、神聖以及溝通神靈的象徵作用。」

曾侯乙墓鴛鴦盒(資料圖)

我們日常使用的一個詞,叫「鼓舞人心」,是什麼意思呢?在出土的曾侯乙墓鴛鴦盒上以及漢代石畫中存在一種「建鼓舞」的圖像形式。

巫鴻先生曾言漢化像是「外儒內道」:「漢畫像是漢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磚石不是作為專門的藝術性的藝術存在,而是為漢代喪葬祭祀供職的功能藝術。」

那麼問題來了,何謂「建鼓」?

山東漢畫·東王公、建鼓、樂舞(資料圖)

《山海經·海內南經》:「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郭璞註:「建木,青葉,紫莖,黑華,黃實,其下聲無響,立無影也。」

《山海經·海內經》:「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呂氏春秋·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建木本身就是通天的大樹,再加上鼓的通神之用,合稱為「建鼓」,可以作為通天神器來使用。

綜上,可知鍾、鼓兩物在古代生活、軍事、國家祭祀中各有所用。通過聲音的創造,人們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神的對話。

那麼鍾、鼓是如何成為城市報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它又是如何與「樓」相結合成為古代城市的重要建築形式的呢?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大道昌明,道德為尊:唐朝時期的道教(上)
臘月:年歲之終,祈福迎新年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