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蕭山菜地里挖出的這個碎片,看似平凡無奇……專家:奢侈品級寶貝

蕭山菜地里挖出的這個碎片,看似平凡無奇……專家:奢侈品級寶貝

本文為杭州交通91.8綜合發布

來源:蕭山進化(xiaoshanqujinhuazhen)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春秋時期燒制的原始瓷碗拿碗吃飯,每天最為稀鬆平常。可你是否想過,人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瓷碗吃飯的?

在沒有瓷碗之前,人類可能直接用手吃飯,但會燙,也不能裝湯;也可能是用木頭、石頭、陶器,但可能不方便,還洗不幹凈。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人類開始用陶瓷碗裝飯吃?

蕭山進化鎮正在建設的茅灣里印紋陶博物館,將能找到「人何時用瓷碗吃飯」的答案。

菜地里的碎片竟是中國瓷器鼻祖

茅灣里,蕭山進化鎮的一個地名,它是一個呈「U」字型的山坳,目之所及是一個鬱鬱蔥蔥的小山坡。沿著山坡旁的土路往裡走,路旁有一塊白色石碑上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茅灣里窯址,直指小山坡下深藏著兩千多年前的秘密。

在土路旁的菜地里撿到的碎片,若你仔細一看,會發現這些碎片上有清晰的紋飾,米篩紋、方格紋等。蕭山博物館原館長、著名考古學者施加農老師說,這叫印紋硬陶,是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用高溫燒制的陶器。大家撿到的,多是罐、壇、罍等儲存器的碎片。

有些碎片沒有紋路,看起來平淡無奇,可施老師卻說它們是奢侈品級寶貝,是現代瓷碗的鼻祖!

「這一碎片光滑、緻密,說明它上了釉,這就是瓷,原始瓷器。」施老師說,「最為驚喜的是,茅灣里窯址同時發現了印紋硬陶和瓷器,且同時疊壓在一起。這說明當時的窯工發現了一個大秘密,就是用瓷土做胎在高溫下燒制陶器的時候,因草木灰形成的結晶體像玻璃似的落在陶器表面,窯工們主動去干預了,調製出釉水施在陶器表面,使陶發展到了瓷。」

▍茅灣里撿到的印紋陶

2000多年前

人類開始用瓷碗吃飯

施老師還原了茅灣里窯址的歷史場景——

當時,吳越兩國正激烈交戰,越王勾踐被吳國放回來後發憤圖強,採取一系列措施決意打敗吳國。他下了道命令:民間不得使用金屬類器具,所有金屬類物品都被收去製作兵器了。但人們生活需要吃飯和儲存物品啊,這促使陶器的需求量大增。

茅灣里窯址就是當時國家戰略所需——作為一個國家工程,這個狹小的山坳里,聚集了多個龍窯燒制陶器,滿足越國人生活所需。

考古發現,茅灣里涉及的範圍達2萬餘平方米,是一個龐大的窯址群,也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印紋陶窯址。因此,當地有句民謠「周朝天子八百年,個個山頭冒窯煙」。

不久後,茅灣里的窯工在燒制印紋陶時,偶然間在窯床里發現了大量像玻璃一樣的窯汗——它滴在陶器上光滑緻密。聰明一點的窯工開始研究這個現象。後來,他們搞明白了,原來,這是草和木等燃料在高溫燒制時形成的像玻璃基質一樣的東西所致。於是,窯工主動調製釉液,將燒制好的陶器上釉,這就有了瓷器。

從那時開始,人類開始用瓷碗吃飯,改變了人類的衛生需求,而且它製作成本低。

「從印紋陶到瓷,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非常巨大。試想在這之前沒有瓷,只有陶,吃飯是用陶碗的。可是,陶碗的吸水率很高,洗不凈,第二次吃時,細菌會傳染,不利於健康;當時,北方人用青銅碗,含鉛量很高,等於慢性中毒。南亞地區,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直接用手吃。發展到如今,全人類都是用瓷碗用餐,多了不起啊。」

施老師說:「一直到明代,奧地利的國王願意拿12個衛兵換一個青花瓷盤,瓷器是奢侈品啊!」

▍春秋時期燒制的印紋硬陶罍

被證是中國瓷的鼻祖

印紋陶博物館9月底建成

茅灣里窯址的發現,證明了印紋硬陶是中國瓷的鼻祖,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在浙江。即將建設的印紋陶博物館,將展示人類這個跨越式進步。

印紋陶博物館選址於茅灣里印紋陶窯址保護區東側的蜈蚣腿山下,距離保護區東側邊界200米,總佔地面積21.52畝,估算總投資9650萬元,其中一期博物館建築面積約6206平方米,二期配套設施約3660平方米。

根據規劃,印紋陶博物館包括一個展館,一個公園——遺址主題公園,一個研究院——印紋陶文化研究院,一個基地——文博專業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一個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完整的產業鏈推動茅灣里窯址的保護和傳承,從而將這一國家級文化資源打造成為蕭山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古陶瓷文化的窗口,預計2019年9月底建成。

原諒八妹的無知...可它看著真的像翻過來的瓷磚

你們同不同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杭州交通918 的精彩文章:

詩人寫下一首千古經典,另一詩人句句反駁,寫下另一首千古經典!
女人越是離不開你,越會忍不住這樣對你

TAG:杭州交通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