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不怕疼,由誰決定?心理所揭示「痛點」的神經指標
被開水燙一下,有人疼痛難忍,有人毫無知覺;接受手術後,有人麻醉蘇醒便能酣然入睡,有人使用大量止痛藥卻依舊生無可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這都是因為每個人的「痛點」——疼痛敏感性不同。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胡理研究組率先採用跨物種研究方法,探索出了能刻畫疼痛敏感性個體差異的神經指標,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NAS》上。
研究人員首先招募了96名健康青年男女。這些志願者經受了不同強度的疼痛刺激,還要給自己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打分。與此同時,他們的腦電活動也被密切監測並且記錄下來。通過分析他們的腦電信號,能夠獲得疼痛誘發的腦響應信號,包括N1、N2和P2等多個事件相關電位(ERP)的成分,以及低頻α和高頻γ等多個神經振蕩信號。
實驗結果顯示,疼痛誘發的所有腦響應信號都能刻畫個體內疼痛敏感性,但只有γ頻域的振蕩信號,又叫γ高頻振蕩信號,能同時刻畫個體間的疼痛敏感性差異。
為了驗證結果是否可信,研究組又招募了第二批志願者。這次的107名健康年輕人,隨機接受視覺、聽覺、觸覺3種不同的感覺刺激,同時採集心理物理測量和腦電數據。結果發現,γ高頻振蕩信號並不能預測由這3種刺激所誘發的個體間感覺強度差異。這表明它是疼痛的特異性指標。
那麼,對不同物種而言,γ高頻振蕩信號是否具有一致的功能呢?研究人員採集了12隻成年雄性大鼠接受聽覺和痛覺刺激後的皮層腦電信號,證明與人類相似,γ高頻振蕩信號也是大鼠疼痛敏感性個體差異的特異性指標。
「疼痛是一種主觀體驗,沒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有多疼。」本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胡理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即使面對同等強度的刺激,不同個體對疼痛的感知也會千差萬別。既然人對痛感的主觀報告是不準確的,我們就需要尋找一個客觀、可靠的生物學指標,來刻畫這種個體疼痛敏感性的差異。」
「疼痛特異性客觀指標的探索研究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未來可以根據這些客觀指標評估個體疼痛敏感性,進而根據個體差異合理指導臨床用藥」。」胡理表示,研究組將繼續深入研究γ高頻振蕩信號的神經機制和調控方法等科學問題,為進一步的臨床應用提供更有效的評估方法和調控手段。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DNA之父」因種族主義言論被剝奪榮譽頭銜
※我國自主研發抗癌新葯達伯舒獲准上市,價格將低於同類進口葯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