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知行合一」便是「理論實踐相結合」?

「知行合一」便是「理論實踐相結合」?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琵琶語

林海

00:00/03:46

一、

聽到過這樣一種言論,那就是所謂「知行合一」其實就是「理論實踐相結合」。乍一聽似乎就是這麼回事,因為人們是在實踐中獲得理論,而理論也是在實踐中得到證實。

但其實從陽明心學的角度來看,「知行合一」與「理論實踐相結合」完全是兩碼事。至於為什麼會產生二者一致的觀點呢?因為他們對於所謂「知行合一」的「知」產生了誤解,「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不是理論,而是良知。

良知的概念最早出自《孟子》,所謂:「不慮而知者,是謂良知。」也就是說不去思考便可以獲知的,便是良知。我們不妨仔細品味一下,什麼叫做「不慮而知」?什麼能夠「不慮而知」?理論能夠不通過思考和時間便獲得嗎?顯然不能,能夠不通過思考便獲得的其實只能是我們的「意念」,簡言之便是人每時每刻都在產生的「念頭」。

起初人們對於陽明先生所謂「知行合一」甚是困惑,知和行怎麼就是合一的呢?為此陽明先生親口做出過解釋:「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也就是知是行為的開始,行為是知的結果,這足證明,陽明先生所謂的「知」,就是念頭。故而將「知行合一」和「理論實踐相結合」歸為一碼事屬於概念的偏差。

二、

但概念偏差,不代表二者不存在關係。我認為,理論實踐相結合的觀點用在個人身上恰恰便是我們尋找「良知」的法門。

潤之先生在《實踐論》中曾批判過所謂「知識裏手」(湖南話內行的意思)的可笑,道聽途說一知半解便自封「天下第一」。這是什麼意思呢?便是沒有切身參加實踐鬥爭便開始侃侃而談,說的竟是些表面話。

而就我們個人角度來看呢?無事時讀讀心靈雞湯,頓感神清氣爽,覺得自己頓悟了人生真諦,認為自己明白了何為良知便習慣性的去用自己所謂道德標準去施教化之事,這是不是與所謂「天下第一」的「知識裏手」一般可笑呢?

我敢斷言,從心靈雞湯中發覺的良知一遇到大是大非便會立馬原形畢露。而他所謂的良知,不過是自己認為的良知罷了。

三、

那麼到底如何發覺良知呢?別急,我們先來談談找到良知的意義。

既然我們確定了知的真實意思是念頭,那麼想要實現儒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道,自然要靠的一個正的念頭,那麼就必須要求這個良知是絕對光明的,而不是被私慾所蒙蔽的。

故而要進行所謂的「格物致知」。「大道廢,仁義出」,良知也是一樣,它的發覺源於私慾的泛濫,那這麼分析,實現良知的光明則需要抓住「主觀保持為善去惡」和「意隨外物有善有惡」之間的矛盾。於是時刻保證行動是善的,而格除惡的,便是格物致知了。

人們在實踐中獲取認知,而當認知再次回歸到實踐中的時候,如果達到了好的效果,那這個認識便是所謂的真理。而當實踐的結果是失敗的,那麼這個認知便是錯誤的。人們便是在這不斷的認識實踐,再認知再實踐中追求著真理,這便是「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

同理,人們對於遇到的每件事物都以善念為之便是「致知」,而不斷的克服外物對你的誘惑,與心中滋生的私慾做鬥爭的過程便是「格物」。良知便是在這不斷地「致」與「格」中變得光明。

所以陽明先生明確地指出,找到真正良知的方法,就是「事上練」。只有對於任何一件哪怕吃喝這類小事上都不放鬆警惕,時刻對自己的心下功夫,久而久之,良知自會閃出光芒,遇到大事自然也就能夠堅守正道了。

諸多儒佛終日正襟危坐,追求明心見性,但卻不知私慾和良知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姑且認為三皇五帝的時代乃是真正的小康社會。繼它們之後,天下紛爭,私慾就此滋生,當我們不斷地尋找著隱藏已深的良知的時候,可曾想過良知之所以被發覺,是否恰恰是因為私慾達到泛濫之勢呢?故而忽略了入世的良知,是否正如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呢?

四、

讓我們再次回到「知行合一」的主題來,這其中還有一個概念不能忽略,那便是「知」與「真知」。為什麼要提到這個問題呢?

很多的儒者在下功夫的時候常常走入一條歪路,就比如陽明先生的弟子徐愛曾經有過一種質疑:「知道應該孝順父母,但卻常常因故不能做到,這裡知和行是不是分開了?」陽明先生的回答是這樣的:「知而不行,便不是真知。」陽明先生的意思非常明確,他所謂的知絕不是明白了道理那麼膚淺,而是將道理和行動在實踐中統一起來,故而知並非孝順父母的道理,而是去做孝順父母之事的念頭。

徐愛所謂的「知」又落入了知道的範疇,而陽明先生特意在「知」的前面加了個「真」,就是在特意強調「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念頭。

那麼至於如何解決「因故不能」這個問題呢?陽明先生給出了答案:「良知發之於父母,自會去尋個孝的道理。」要知道良知只能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至於怎麼做,要靠你自己去尋得。

說到這裡,終於明白了到底「知行合一」如何做到,其實答案很簡單,不過是在實踐中對著自己的心下狠功夫,時刻存養個善念,格除私慾,順應心的指引去做,剩下的便交給時間了。畢竟矛盾的解決伴隨著新矛盾的誕生,堅守良知和克服私慾亦然,「知行合一」可不是明白道理便可以做到的,而是要依靠長期的修行。

其實良知就是面鏡子,外界什麼樣,它便顯現什麼樣,你要做的不是強迫它呈現善惡的樣子,而是確保它時刻保持乾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和」,其實是這樣的……
人際交往中,最大的忌諱是交淺言深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