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得關中者得天下,難道不是中原嗎?怎麼變成了關中?
人們常說得中原者得天下,用以說明中原地位的重要性。可是有人卻說得關中者得天下,那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究竟哪個是正確的呢?
得中原者得天下
古代受運輸能力的限制,作戰半徑是有限的,而中原地處中國地理位置的中央,這樣從中原而征四方,到哪裡作戰半徑均不會太遠,佔有了中原,作戰半徑的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在歷史上的各種征服活動也是均要通過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佔有中原解決作戰的半徑問題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但是歷史上更多的得中原是在諸侯從中原的混戰後脫穎而出的。
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廣闊的華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時東北還是原始森林人口稀少。在古代的通訊和國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而江南雖然富足,但是水網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難大量集中,反而成為戰亂的避難所。
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這些戰爭資源,有了它才能夠得天下,這是中國版圖區域內最好的戰爭資源。戰國末期,秦制定統一六國戰略時,戰略家向秦王獻策:「韓國、魏國地處中國的中心,大王您如果想要稱霸天下,必須先佔據這個中心地帶。」(原文:「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之樞,以威楚趙。」)這是對「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早說明。從戰國時期以至秦漢,經魏晉唐宋,直到近代的中原大戰,是對逐鹿中原最好的註解。
得關中者得天下
在宋之前,大多數大一統的王朝都是以關中地區為中心的,秦,西漢,西晉,隋唐都是以關中地區為中心!關中地區就是渭河平原,西起寶雞市,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50公里,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在古時候號稱「八百里秦川」。大秦一統天下,劉邦一統天下,北周打敗北齊,楊堅篡位並且一統天下,唐朝一統天下,都是從關中出發而得天下。所有才有了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
中國版圖是從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這幾個省為核心逐漸發展而成的。關中地區從地理上屬於近可攻,退可守的有力位置。強大了可以東出去爭霸,受挫了則可以退回來閉關自守。在經濟上關中八百里秦川氣候溫和,農業發展條件好,特別是經過秦國的開發建設後,糧食產量高,在當時人口總數不多的早期,足以養活人口和軍隊並支持戰爭。
但是隨著中國版圖的擴大,關中地區逐漸從靠近核心區域變為西處一隅,偏安自保可以,對全國發揮影響和行使有效統治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同時隨著人口的爭奪和其他地區的經濟開發和發展,關中地區從北朝後期已經逐漸變得不堪承載統治中樞,養活眾多人口的重任。到了唐太宗時期,每逢關中和隴右春荒和自然災害時,都不得開關放災民東出就食。到了唐高宗和武后時代,關中已經不僅是糧食不夠吃,連終南山和秦嶺北麓的森林都幾乎被砍伐殆盡,供應長安的柴薪已經發生問題,渭河日漸淤塞,外運糧食物資發生困難。武則天稱帝後,乾脆率領龐大的皇室,貴族和官僚隊伍去了東都洛陽,利用河南的糧食和黃河水道來養活朝廷了。
等到唐朝中晚期,入侵的吐蕃徹底摧毀了關中的農業灌溉基礎設施後,從此關中徹底衰落,再也無法承擔統治中心的任務,中國的統治中心從此也追隨著經濟發展的步伐一步步東移和南遷。宋以前,北方經濟、人口都是絕對優勢,自是自北向南。而關中四塞之地,比平原的關東優勢大,所以多自西向東。
得中原和得關中並不矛盾
其實這兩句話並不矛盾,說得關中者得天下的也是先得關中,然而進取中原,以中原為據點進而圖天下,如果只是得了關中而沒有得中原,那麼是一定得不了天下的。相反,得了中原而沒有得關中,也不能說是得了天下,只是說是半壁江山,而不是大一統的王朝。
不管是得關中還是得中原,必須首先要得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失去民心,不管是得了關中還是得了中原,或者中原和關中全部得了也是不能得天下的,歷史上的例子俯拾即是。
歡迎關注我們,留言發表您的觀點,一起深度品味歷史。
TAG:深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