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結構簡單的病毒,卻能成為最具殺傷力的生物之一?

為什麼結構簡單的病毒,卻能成為最具殺傷力的生物之一?

認為生命及其種種力量原來是被「造物主」注入到幾種或者一種類型中去的,同時還認為在地球按照萬有引力法則運行時,從剛開始如此簡單的類型演化出如今最美麗和最奇妙的物種,而且這一演化過程還一直在進行著,這種生命現是極其壯麗的!

達爾文在其巨著的末尾寫下這樣的話,無疑是為了再一次強調他整套理論的本質在於提示生物演化的實在性,即宣揚一種演化的生命觀。

這對於當時西方傳統的「物種不變論」而言,無疑是一場革命。但另一方面,這話也常常容易造成誤會——生命的演化總是有一種從簡單到複雜的趨勢。是不是真有這樣的趨勢,時至今日爭論仍然此起彼伏,但那至少不是進化論之父的本意。而在此,我也並沒打算喋喋不休地討論孰是孰非,只想講述一個有關病毒的故事,當然也是個有關演化的故事。

病毒是非常奇妙的生物,就其結構而言,可謂簡約之王:它沒有細胞結構,僅由一個保護性的外殼包裹一段遺傳物質而成,某些種類頂多再外加一層包膜而已。而且在遺傳物質的組成上,它們不像高等動植物——在臃腫的基因組中填滿了一大堆「垃圾基因」,而是物盡其用到極致。例如,乙型肝炎病毒的整個基因組僅包含4個基因,是已知人類病毒中遺傳組成最簡單的,但就是憑藉如此簡潔的遺傳信息,乙肝病毒卻能成為最具殺傷力的病原體之一,每年約有100萬人在其蹂躪下身亡。

從功能上講,病毒並不具有新陳代謝的能力,自身不能生長和分裂。眾所周知,「新陳代謝」和「複製」是一切生物體最基本的二個特徵,也是區別於非生物體的根本標準。病毒不但只有「複製」一項特徵,而且這一功能的實現還必須依賴宿主內的細胞器進行,在離開宿主之後,病毒幾乎不表現出任何生命活性,與很多有機大分子無異。因此,一些學者甚至對其能否作為生物體看待都持保留態度。

當然,這還涉及究竟應該如何定義生命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來說,答案雖然有著相當的一致性,但不同背景的專家還是有其各自的偏愛。例如,18世紀偉大的生理學家亨特就將生命定義為抗腐敗或者抗感染的能力。出於專業的特長,他的定義強調生存的能力,彰顯「新陳代謝」的牛爭性。就此而言,病毒顯然算不上是生命,它們壓根兒就沒生存過,而僅僅是不斷感染和利用各種宿主進行複製而已。相反,《生命是什麼?》的作者薛定諤則更強調複製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討論,而新陳代謝卻只用了一章簡略帶過。

他的想法除了受量子力學的背景影響以外,更多的是來源於對前人利用噬菌體(細菌病毒)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的思考。不言而喻,在他看來,病毒不但是生物,而且是難得的模式類型。人們之間的分歧實質上反映了他們的研究材料之間的巨大差異:病毒與人正好是生物界的二個極端——分別屬於r-策略和k-策略中的典範。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不妨先看看病毒那傳奇非凡的「身世」。現在仍有好幾種關於病毒起源的理論並存,它們之間可能並不衝突,只是分別說明了不同類型病毒來源上的差異而已。

一種只有少數支持者的觀點稱為「獨立起源論」,他們認為病毒起源於一種可以自我複製的分子,這種分子與「原細胞」(有細胞結構生物的祖先)平等演化至今,因此病毒是一直獨立演化的實體。例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戴森教授就贊同此觀點,他甚至把RNA的產生看成是一種生命最古老且不能治癒的寄生性疾病。更多的病毒學家則相信「退行性演化論」,這種理論認為病毒是由原來比較複雜的活細胞退化成更簡單的有機體。立克次氏體和麻風桿菌都被認為是上述從「複雜到簡單」演化過程的遺迹或過渡階段。還有一種理論則認為病毒曾經是一種菜細胞的一部分,可能是一種細胞器後來才脫離細胞並成為獨立個體的,這就是「細胞器起源論」。

無論是哪種來源,病毒最終還是採取了「只管複製,一切從簡」的「投機」策略。在「生存」還是「繁殖」的天平中,它們把賭注全部押在一邊,放棄(或沒有發展出)「新陳代謝」的功能,成為完全的寄生生物,也是最徹底的機會主義者,這可是連細菌都自愧不如啊!相反,在k一策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人類,則更善於提高生存質量,貫徹「少生優生」的政策,於是發展出碩大的腦袋、傑出的心智以及銅牆鐵壁般的免疫系統,但即便如此仍然時不時地遭到各種病毒的「伏擊」。現在,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在新一輪的「流感大戰」中,H1N1甲型流感病毒是如何搶得先機的。

流感病毒不像某些病毒(例如之前提到的乙肝病毒)那樣最外面還覆蓋一層包膜,而是乾脆利落地由外面的衣殼和裡面的遺傳物質組成。與臭名昭著的艾滋病病毒以及冠狀病毒一樣,它的遺傳物質是單鏈RNA。我們知道,為了保證基因在複製時的準確性,DNA有一套完善的糾錯機制,可以去除複製中的錯誤。

但RNA沒有這樣的機制,因此靠RNA攜帶遺傳物質的病毒變異速度極高,幾乎是DNA病毒的i04倍~10s倍。流感病毒更是其中的典型,即便是在RNA病毒中也僅有艾滋病病毒等少數類型能趕得上。

極高的突變率雖然有利於流感病毒在窮途末路之際及時「改旗易幟」,但代價也是相當慘痛的。在其複製過程中,有99%的新個體因缺陷太大而不能再感染其他細胞。然而,出眾的複製速度卻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上述缺陷,流感病毒的複製速度之快,連艾滋病病毒都遠不能及。通常,從一個細胞能釋放出來的106個~106個新病毒,即便扣除掉一大堆「殘廢」個體後,大概還有1000個~10000個病毒仍具感染性。極端「機會主義者」的數量優勢可見一斑。

此外,流感病毒還分三種:A(甲)型、B(乙)型和c(丙)型。c型很少會引起我們犯病。B型可以使我們生病,但一般傳染性小。只有A(甲)型會導致流感在局部地區甚至是世界範圍內大爆發。

除了人類以外,A型流感病毒還能感染諸如鳥類、豬、海豹、雪貂等多種動物,這也是其他二種流感病毒做不到的。但一般來說,流感病毒是具有「宿主特異性」的,簡單地說就是:人流感不會感染禽類,而禽流感也不會感染人。這是由於流感病毒在感染某個生物的時候,依賴的是其外殼上一些像鑰匙一樣的蛋白質。這些「鑰匙」一方面能幫助病毒侵入宿主細胞,另一方面也能被免疫系統識別,使其成為抗體攻擊的「靶子」。

因此,這些「鑰匙」並不相同,自然就無法交叉感染了。除禽流感病毒在快速突變的過程中,機緣巧合地改變了「鑰匙」的編碼,即出現所謂的「抗原漂變」,於是新種病毒就可能跨越不同的宿主傳播。不過,「抗原漂變」更多時候僅僅能使病毒抗原發生微小的變化,結果只是讓病毒能有機會勉強逃過疫苗或是「有經驗」的免疫系統的追剿,而接下來要提到的過程才是最能造就新病毒的「專家」。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禽流感還是人流感都可以感染豬,因此豬就成了A(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混合器」。一旦最糟糕的情況出現:二種來源的病毒感染了豬的同一個細胞,不同的流感病毒的RNA就可能發生「自由組合」,於是就有可能在豬的體內產生由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重新組成的「雜交病毒」。這樣產生的遺傳結果跟高等動植物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基因重組效果十分相似,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病毒抗原的大規模改變,因此叫做「抗原轉變」。「抗原轉變」常常是導致全球性流感大流行的根源,也正是此次瘟疫的禍端。

這已被香港大學的史密斯等人證實。系統發生學分析顯示,這種起源於豬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個重組體,分別有來自禽、豬和人病毒的基因。換言之,就是在豬這個「基因混合器」內,各種類型相互重組,雜交病毒經過若干次循環之後才最終演化出如今的這種高致府勝病毒。雖然我們不太清楚具體的時間,但至少是在疫情爆發之前的幾個月,這種新型病毒就已經開始悄悄地在人群中傳播了。

A型流感病毒憑藉「抗原漂變」和「抗原轉變」獲得極高的變異率,配合無與倫比的複製速度等特性,即使在人類自身免疫系統和人工抗病毒藥物的聯合絞殺之下,仍然能從容對抗、橫行天下。

這恰恰體現了病毒作為最傑出的機會主義者的獨到之處——能以如此渺小的身軀和極其有限的遺傳去完成眾多極其複雜的生物學過程,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成功繁衍至今。可見,演化不但能創造出最複雜和精緻的結構,同時也能成就最簡約而美妙的設計,真可謂簡約而不簡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草甘膦與轉基因——一場科學的邂逅
根據宇宙文明方程式來推算的話,外星生命來到地球的可能性有多大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