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個攝影展,呈現三代人鏡頭中的韓國美學和社會變革
「謙遜和不完美是(韓國的)特質之一,不像中國那樣華麗而宏大,也不似日本對精細和極致的追求。」談及作品中所謂的「韓國性」,具本昌這樣說。
具本昌生於 1953 年,是韓國戰後出生的一代攝影師中的代表人物,曾在世界各地舉辦三十多個個展。日前,他的一組黑白攝影正在北京三影堂展出。
來自於商人家庭背景的他,曾在延世大學學習企業管理,但畢業後不久,就轉而留學德國開始學習攝影。
再次回國時,正值韓國 1988 年奧運會前夕。「韓國政府開始拆毀舊的、傳統的建築和那些窄街小巷,然後去蓋新樓。」加以離鄉多年產生的「局外人」視角,曾經生活的城市變得有些陌生起來,他開始一遍遍,一條街一條街地拜訪消失中的建築和街景。
當時拍攝的照片集結成一系列攝影作品,他用新與舊的對比記錄下正在變化中的城市,又嘗試用黑白攝影去捕捉更加內在的情緒。
雖然是後期的靜物攝影讓他獲得了更多的國際關注,但此時具本昌的創作基調就已經有了雛形——一種對韓國性的探尋和對時間流逝的捕捉。
2000 年左右,他四處走訪,花費數年拍攝了散落於世界各地博物館的韓國白瓷,和一種叫做「泰愁」的民間傳統假面舞; 1995 年,具本昌的父親患上阿爾茲海默病,他開始更多地考慮生與死的話題,於是創作了一組名為《呼吸》的攝影作品,用鐘錶、水波、枯死的樹、泡在福爾馬林中的魚,試圖展現出事物靜態卻脆弱的瞬間。
三影堂近期開幕的新展《韓國影匯》中,展出的就是《呼吸》這組作品。
這個群展同時展出了 11 位韓國攝影師的影像。按照時間脈絡和展覽設計,展廳格局被分成三個部分,《林應植:透過鏡頭看歷史》、《重塑我們的時代》和《同一個季節,不同的回憶》,分別通過三代人的創作,代表三個不同時期韓國攝影的變遷以及生活側面。所有膠片原片都來自於首爾攝影博物館的館藏。
具本昌和 4 位同時期的韓國知名攝影師金重晚、李甲哲、閔丙憲和朴起好的作品,組成了《重塑我們的時代》部分的展出。
同為戰後出生的一代,這五位攝影師大多有出國留學的經歷,並將帶有西方視角的美學理念帶回了韓國。在被譽為「先驅者」的林應植,於上世紀 30 年代開啟了韓國紀實攝影的歷史之後,這些「第二代攝影師」開始嘗試紀實攝影中更加藝術化的情緒表達。
展覽收錄了林應植的 20 張經典相片,在他的作品中,人們能辨認出充滿時代感的面孔——腰上系著「求職」牌子謀生的年輕人,斷壁瓦礫邊著韓服而坐的女人,光禿曲張的枝丫下望過來的小男孩……強調對戰後社會的方方面面生活化的紀實。
相比而言,具本昌在內的第二代攝影師,畫面中的主題則更加意象化,出現了大量的失焦和留白,還有對不同沖印手法的運用。與此同時,他們不約而同地對本國的文化歷史進行了回望。
李甲哲長期關注韓國文化中的宗教影響,鏡頭中存在著大量古老的薩滿和佛教元素;朴起好用數年的時間,記錄首爾北阿峴洞地區被推平的小鎮,試圖捕捉城市化過程中人們的記憶;金重晚從時尚和商業攝影轉型後,不再拍攝名人,轉而開始記錄韓國的鄉村和韓服元素……
「我意識到作為一名攝影師,用自己的眼睛找到韓國文化的一部分,並用更好的方式展示也很重要。」具本昌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在許多情況下,韓國文化遺產都是由商業工作室拍攝的。在我看來,他們無法找到獨特的美麗本身。」
具本昌剛回國時,韓國攝影圈正處於高度商業化的狀態,他一度需要通過為相熟的導演拍攝電影劇照和海報維持生計。以這五位攝影師為代表的,將人文和美學理念相結合的探索,引領了後來年輕一代的許多創作者,甚至也影響到後來韓國商業廣告攝影的風格。
最後一組是五位新生代攝影師的作品,許多沿襲了建築與自然的意象。但在之基礎上,電腦後期的痕迹和多媒體的影像表達,又明顯將他們與前一代創作者的風格區分開來。主題上也顯出新一代創作者的視野變化,開始觸及一些現代人文以及戰爭的話題。
展覽一直進行到 2019 年 3 月 10 日。
題圖為金勝求,《游泳池》,2016 。來源於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文內未標註圖片均來源於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Netflix 繞開蘋果稅,不再允許新用戶在應用內付款
※寧浩定檔大年初一的《瘋狂的外星人》,發布了新預告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