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暮鼓,以分晝夜:道教建築形式之鐘鼓樓
我們在上篇中,對鍾、鼓兩物的通神之用做了介紹,本文通過介紹漏刻、古代城市報時系統中的鐘樓、鼓樓的設置、古人的時間觀來引出道教仙境的時間觀。
1
流水計時
漏刻示意圖(資料圖)
隨著人們對自然的認知的加深,人們逐漸有了明確的時間概念。
《易經》中有:「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的說法。日月交替,寒來暑往,這都是人們對自然的觀測。「日晷」指的是古代人類利用日影測量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
傳聞「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又據梁代《漏刻經》記載:「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漏刻,漏是指帶孔的壺,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古代人們通過水的流失來測量時間。其中,稱漏的出現,是道教對中國科技的重大貢獻。
筆者在《秤桿有玄妙:那裡藏著星君,還能稱出時光的短長》一文中曾介紹過這一發明創造。
馬上漏刻示意圖(資料圖)
道士李蘭還發明了一種「馬上賓士」的漏刻,用水銀取代了水。
《初學記》載:「李蘭漏刻法曰:以玉壺、玉管、流珠、馬上賓士行漏。流珠者,水銀之別名。」
李約瑟認為,馬上漏刻是一種停表式漏刻,工作原理與普通秤漏相同。與一般的漏刻不相同的是它用了防腐材料和水銀。
水銀就是煉丹術中的汞,在丹書中很常見。煉丹術對汞的物理性質有全面的掌握,《抱朴子·金丹》云:「丹砂燒之成水銀,積久又還成丹砂。」
鼓(資料圖)
在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中有一句:「漏下二鼓,我遙聞北窗外吃吃有笑聲。」漏只是計時工具,而鼓用來報時。鼓用於報時,早在漢代就有記載。
《後漢書·祭祀志下》:「其親陵所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嚴具。」唐代李賀詩文《官街鼓》中的「官街鼓」又稱「咚咚鼓」,是一種報時信號。唐制:左右金吾衛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
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見《新唐書。百官志》)。
2
譙樓
鐘樓、鼓樓的最初原型,是一種與城市、集市相關聯的具有軍事、防禦等功能的高樓,叫做譙樓。
《莊子·徐無鬼》說道:「君亦必無盛鶴列於麗譙之間。」郭象註:「麗譙,高樓也。」
北京鐘鼓樓(資料圖)
福州的鼓樓原是唐代城門樓,宋代設有鼓漏壺用來報時,遂稱鼓樓。
北京的鼓樓源於元代,《圖經志書》載:「鼓樓舊名齊政,上置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製為銅漏壺四。
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中安鐃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時增添,冬則用溫水雲。」
刻漏用於計時,鍾、鼓二樓上的鐘、鼓用於報時。那麼古人又是怎麼使用的呢?
鼓樓的鼓(資料圖)
鐘樓的鐘(資料圖)
古代城門的開關有明確的規定,稱作「晨鐘暮鼓」。所謂晨鐘暮鼓,意思是每晚的一更,擊鼓後關城門。每天的五更,先擊鼓再撞鐘開城門。擊鼓與敲鐘的方法:「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如此兩遍,共108下。」
古人用108聲代表一年,因為一年中的12個月,24節氣,72侯,相加為108。
現代人在問時間的時候,常會用的「現在幾點鐘了?」這樣的表達,就是源於此。
3
時間觀
漢代畫像農事圖(資料圖)
古代人在認識時間的過程中,形成了年、月、日、昏、旦、朔、望等觀念。
筆者在《元旦由來的背後,隱藏著道教與中國古代曆法相輔相成的關係》一文中曾介紹「元旦」的來歷。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時間對農業生產十分重要,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成都要有規可循。人們通過觀察物候和日月星辰的變化來「觀象授時」。
《莊子·讓王》道:「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人們就是在這樣的傳統時間觀念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
人生天地間(資料圖)
古人常常感慨時間與人生,孔子曾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鄭玄註:「孔子在川水之上,見川流迅邁,未嘗停止,故嘆人年往去。」
莊子也有過這樣的感慨:「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白駒過隙是多久,不得而知。
關於時間的長短,《逍遙遊》中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生命有其有限性,所以莊子發出了「不亦悲乎」的感慨。關於時間的描述,還有諸如「仙境一日,世間千年」、「滄海桑田」、「東海揚塵」的說法。
表明仙境時間和人間時間的巨大差異,這同時也說明了在道教仙境中也存在著關於時間的觀念。
(編輯:見石)
聲明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