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什麼不能借給日本?
文史
01-24
「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祭侄文稿》,由台北故宮博物院送至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始展出,引起了兩岸的強烈抗議。開幕當天,日本的書法名家峰擁而至,日本首相的母親也到場觀賞。台北故宮博物院甚至炫耀道,「這些作品連台灣的百姓都不容易看到。」 有外國網友在某知名社交平台上發問——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裡面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歷史?
對中國人而言,書法承載著中華的歷史與文化,認同與記憶。《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的行書代表作品,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此稿書於唐肅宗乾元元年,顏真卿時年五十歲,這是他為其侄顏季明所寫的祭文草稿。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是為『安史之亂』。顏真卿與堂兄顏杲[gǎo]卿分別在山東、河北起兵討賊,堂兄幼子季明奔走兩地進行聯絡。
安史之亂的關鍵時節,太原守將王承業先是冒領顏杲卿之功,然後擁兵作壁上觀,導致顏季明戰死,顏家三十餘人一同殉國。三年後史思明降唐,戰亂稍歇。顏真卿派人尋訪杲卿父子屍骨,卻僅得杲卿一足,後又尋回季明首骨。顏真卿滿懷悲憤,寫下此祭文。顏真卿落筆時痛憤激越難以自抑,無暇計較書法工拙,迅筆疾書,隨意揮灑,一氣呵成。
《祭侄文稿》,濃重枯澀,呈現出一派悲戚雄壯的景象,與顏真卿當時的悲慟情感高度一致。文稿中出現大量的渴筆,蒼勁老辣,大量渴筆飛白與濃墨重筆形成巨大反差,全文有多處塗抹修改,使墨色更顯得變化莫測,增強了其跌宕感和層次感,最為奪目的是濃墨塗抹形成的黑色墨塊,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這十六個字,是顏真卿心中積鬱的不甘、抑鬱和悲憤。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