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教育子女「儉以養德」,這個「儉」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教育子女「儉以養德」,這個「儉」是什麼意思?
我的建議,讀國學院,要懂一個東西,諸葛亮的《誡子書》,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信,這是千古讀書人的銘言。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他告訴兒子,先學會寧靜,寧靜不是單指打坐時思想的寧靜,而是你心境要隨時可以寧靜,慾望減輕了。第二是「儉」,這個「儉」好像省錢的儉,同樣的寓意,簡化,腦子情緒不要複雜,一切都要簡化,抓到要點。尤其這個時代,事情那麼多,大家都忙昏了頭,都在拚命,精神問題越來越多,要好好學習「儉」和「靜」。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漫談中國文化》
諸葛亮教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只是節省用錢;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明了,一切乾淨利落,就是這個「儉」字。......
管仲的時代比孔子早一點,在下面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管仲佩服得很,他曾經讚歎過,如果沒有管仲助齊桓公稱霸的一段歷史,我們幾乎變野蠻人了。在這裡他說管仲的器局太小,這話也是對的。管仲不過幫助齊桓公完成霸業而已,但未能走入王道,這樣的器局就嫌小了。這是他評論歷史的感嘆。但是有人就問,管仲是講究節儉的吧?他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都夠得上儉的。這裡的「儉」字,正如諸葛亮《誡子書》中所說「儉以養德」的那個儉字一樣,包括了許多東西。我們提到「儉」字,再看看老子思想,老子說他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再三提到儉,孔子也再三提到儉,下面有關儉字的話也蠻多的,上面談到諸葛亮時,已經介紹過了。歷史上稱有成就的人「沉默寡言」,就是一個人「儉」德的描寫。成大事的人很少說話,講出來一兩句話,扼要簡單,解決了一切問題。既不沉著,話又多的人,那就免談成什麼大事了。
孔子說了管仲的器局小,別人並不和他爭論這個問題,而提出來問管仲是不是夠得上「儉」德的修養。可是孔子的答覆,從個人來說,以管仲有三歸之堂,可以說他在經濟生活上非常浪費。三歸堂是建築物的名稱,就是說他的宰相府,還是相當講究漂亮的,可見他還不夠儉樸。我們可以在歷史上看到漢文帝的儉樸、節省,是皇帝中有名的,一件袍子,穿了一二十年還補起來穿。後來景帝、武帝時代的經濟繁榮,就是他打下的基礎,因為他本身就非常儉樸。所以管仲的生活,誠如孔子說的並不儉樸。另外在公事上,孔子又說他「官事不攝」。在公家的政治制度上,又不能做到扼要統籌。只知因人設官,重重疊疊設置了太多的部門,其實可簡化而他沒有簡化,這是在行政上的不儉,那他怎麼算得「儉」呢?
我們從這一點可以看到,要真正處理好公事,制度與編製的緊縮很重要,法令也不可繁瑣,這是孔子對管仲兩方面的批評,也是我們後人應該警惕的地方。
《論語別裁》
老子「曰儉」,依我看來,每一個人都是非常節儉的,三個人出去吃飯付鈔票時要掏半天,這可不是老子的儉。老子說的儉,是指精神的消耗;言語、行為、時間都要節省,都要簡化,話不要啰唆,要簡單明了。所以一個善於處世的人非常簡單明了,也就是老子的「無為」之道,因為太簡化了,看不出他有所作為。當然有些人簡化到使人搞不清楚,問他對不對?好不好?他也不說一個字。我說:你講話啊!只要他點一個頭代表「對」或「不對」就行了。這像是簡化到無為,連開口都懶得開了。也有些人是這種個性,又過於儉了,也不對。但是,比不簡還是好些。......
我們講到老子的「三寶」,也想到現代青年研究佛道、打坐、學禪的,很多都是同樣的道理,心中不能真正發慈悲心,不能真正做到簡化;自己雖然在學佛、研究禪,自己的慾望卻大得很,又想眼通,又想耳通。結果眼通通不了,耳朵也通不了,想打坐入定,結果兩腿麻痹脹痛,連路也走不動了,這就是不能「儉」。
「儉」等於佛家所說的「放下」,就是一切慾望都擺脫、都空掉的道理。不過,老子不談「空」或「無」,他只講「簡化」,因為絕對的「空」以及絕對的「無欲」,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老子只告訴我們「清心寡欲」。佛家動輒講「無欲」,絕對沒有慾望,那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成道也是一個慾望啊!想開悟更是一個大慾望。所以說,老子只能教人「清心寡欲」,「寡慾」也就是「道」的一個修養了。
《老子他說》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