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起兵反清,卻得知天國滅亡,於是抗擊法軍成民族英雄

此人起兵反清,卻得知天國滅亡,於是抗擊法軍成民族英雄

1840年6月,閉關鎖國長達百年的大清王朝終於迎來厄運,完成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派出4000餘遠征軍炮擊虎門,挑起第一次鴉片戰爭。由於清政府早已腐朽不堪,對英國作戰一敗塗地,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其內容之一便是賠償英國2300萬銀元。既然是賠錢,那政府必定就將這筆費用轉嫁到貧苦農民身上,加重對其剝削、掠奪,因此激化了國內矛盾。走投無路的人民,只能揭竿而起,被迫自衛,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等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曾一度將大清王朝推向滅亡邊緣。很遺憾,由於農民階級固有的局限性,領導層內部自殺殘殺,以及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1864年7月被撲滅,大清國祚得以再延續近50年。

就在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他們發動金田起義時,各地造反武裝也紛紛活躍,他們彼此響應,共同將矛頭對準腐敗的清王朝。例如,大夥都熟悉的上海「小刀會」起義,劉麗川曾一度控制上海縣城,但最終還是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扼殺;皖北捻軍起義,縱橫中原各地,清朝統治心臟地帶深受威脅;廣東天地會則圍攻廣州府,號稱百萬之眾,無奈天地會紀律散漫,派系林立,攻擊廣州以失敗而告終;廣西天地會則更加不用說,可謂是四處開花。這些武裝起義,幾乎都是在響應太平天國號召,甚至還打著太平天國之旗號進行。在這些武裝中,有一個人影響力比較大,他先是起兵響應太平天國,可是軍隊還沒北上,就得知天國已經滅亡,於是他轉戰中越邊境抗擊法軍,成為民族英雄。

劉永福(1837年—1917年),廣西欽州人,晚清著名將領,民族英雄,曾參加抗擊法軍、保衛台灣等戰役。早年的劉永福家境貧困,父親劉以來為生活所迫,只好全家從博白遷到防城(當時屬欽州管轄),並在此生下劉永福。不過,即使是遷到防城,劉永福一家的生活條件還是沒有根本性改變,在官府、地主、豪紳的欺壓下,他們垂死掙扎。劉永福17歲那年,家中親人相繼去世,他埋葬親人後已經身無分文,連居住的地方都沒有。為此,劉永福只好借住一間茅草屋,白天出去做工,晚上回來歇腳。生活的苦難,造就了劉永福剛毅之性格,也讓他在混江湖時學會了許多道理。1857年,20歲的劉永福參加天地會造反,成為首領吳凌雲麾下的一員驍將,他們準備響應太平天國,並尋機北上。

參加天地會起義軍後,劉永福雖身為將官,但常常身先士卒,屢次擊敗地主武裝之圍剿,戰功赫赫,成為吳凌雲這支武裝的第三把手。可惜,吳凌雲確實不是干大事的料,小有斬獲後直接建立政權,號稱「延陵國」,以致遭到清軍劉長佑部重兵圍剿,自己戰敗身亡。吳凌雲死後,所部由劉永福與張三統領,並轉移至廣西靖西、那坡一帶活動,以積蓄力量,再次北上匯合太平天國。但是,就在劉永福轉移至百色的第二年,太平天國已經失敗,他們只能孤軍奮鬥了。1866年,劉永福開始整編天地會起義軍,統一號令,嚴肅軍紀。當時,劉永福駐紮在北帝廟,看見神像旁邊的周公像手執著一面繪有「北斗七星」圖案,鑲有狗牙白邊的黑色三角旗,就仿造黑旗作為自己隊伍的旗幟。此後,這支隊伍稱黑旗軍。

劉永福組建黑旗軍後不久,時任廣西提督馮子材(與劉永福是老鄉)調集重兵圍剿桂西南農民軍,劉永福見清軍勢力強大,於是轉入越南活動。當時,法蘭西帝國在色當戰役中被新崛起的德意志帝國擊敗,皇帝拿破崙三世也成了俘虜,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為了刷刷存在感,法蘭西帝國出兵越南,強迫其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妄想將其變成殖民地。1873年11月,法國艦隊炮擊河內,劉永福見義勇為,挺身而出,親率2000人攻打河內,擊斃法軍主將安鄴這戰爭狂魔,及其部屬一百餘人,此為「羅池大捷」。1882年4月,法軍偏師進攻越南,窺伺中國雲南,劉永福率3000將士設伏於河內西面紙橋,痛殲法軍二百餘人,取得「紙橋大捷」。為此,越南國王封劉永福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越南自古以來要麼是中國領土,要麼就是中國藩屬國,法軍進犯越南,清王朝自然就得出兵幫助,否則「朝貢體系」豈不崩潰。但是,奉行李鴻章「內需變法,外須和戎」政策的清政府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與法蘭西正面衝突。為此,他們決定招安劉永福,讓黑旗軍打頭陣,既充當炮灰,又避免直接衝突。1883年,清朝派唐景崧作為「聯絡員」進駐黑旗軍,作為劉永福軍師,為他出謀劃策,順便進行招撫,「天朝寬大為懷,凡我華夏子孫,但能御外侮,衛國疆者,皆是大清的好子民。」1884年,中法正式宣戰,黑旗軍加入清軍,劉永福為記名提督。1885年春,法軍進犯鎮南關,劉永福積極配合馮子材作戰,在左育和法軍增援部隊展開激烈戰鬥,並成功將其擊退,為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做出貢獻。

正當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之際,李鴻章決定乘勝即收,積極主動與法國侵略者進行和談,簽訂《中法新約》,出賣國家主權。既然議和已成,劉永福黑旗軍也被迫撤回國,並裁減兵勇,只留下300餘人。1894年7月,日本悍然挑起甲午戰爭,中國海疆告急。為此,劉永福再次招募兵勇,將軍隊擴充至8營,共四千餘人,而後趕往台灣布防,阻止日軍進犯。1895年4月,清政府戰敗求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澎湖、台灣諸島。劉永福反對議和,拒絕拱手讓出寶島台灣,並繼續招募兵勇,聯合當地義軍,準備與日軍血戰。令人痛心的是,清政府不但不支持劉永福抗擊日軍,反而將援台物資扣留,封鎖海峽,這無異於在背後捅刀子。同年10月,日軍進攻嘉義,劉永福所部傷亡殆盡,只能放棄城池內渡廈門,臨行前直呼:「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頗感無奈。

回到國內後,劉永福痛感清廷腐朽沒落,雖繼續帶兵作戰(剿滅起義軍),但對革命者表現出同情之心,後來則乾脆加入同盟會,支持民主革命。1917年,劉永福病逝,終年80歲,葬於惠州城內西湖畔。

縱觀劉永福之一生,早年為生活所迫舉旗反清響應太平天國,後則進入越南抗擊法國侵略者,繼而赴台灣抗日,成為民族英雄。晚年加入革命陣營,順應時代潮流,為民國建立做貢獻。總之,劉永福就是一位英雄。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漲知識。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與漢唐媲美的康乾盛世,歐洲是如何評價?英國:乞丐遍地
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手握二十萬大軍,洪秀全最後之希望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