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最後一項決議,宣告蘇聯停止存在,立國69年的蘇聯正式解體。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這是20世紀末最重大的歷史事件。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蘇維埃宣布獨立,比蘇聯公投、戈爾巴喬夫辭職並建議蘇共中央委員會解散早了一年多,是蘇聯第一個宣布獨立的加盟共和國。

歷史上,曾兩次被吞併的立陶宛,一直被認為最痛恨蘇聯/俄羅斯的國家。

立陶宛美國合拍片[雪中灰],以16歲少女的真實經歷,再現了立陶宛第二次被吞併時,普通民眾的遭遇。

相比屠殺,這種被判「叛國罪」並終身改造的處境,更像是「槍斃五分鐘」。

IMDb7.0,《好萊塢報道者》評價[雪中灰]是「一部真誠的,有力量的作品,儘管有時沒有發揮出最大的感染力」。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雪中灰]資源已出


01

[雪中灰]改編自《紐約時報》暢銷書《灰色地帶》,本書作者立陶宛裔美國作家魯塔·賽佩蒂斯,在回立陶宛探親時,聽說了這個故事。

她採訪了數十人,寫下了這部基於真實事件的虛構小說。

小說問世後反響很好,被書評人稱為「一本高級的小說」,被翻譯成了30多種語言,廣泛流傳。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Goodreads上4.37/5分

[雪中灰]的導演瑪瑞斯·馬克威修斯和魯塔一樣,是立陶宛裔美國人,雖然身處異鄉,但兩位都有很深的民族情懷。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魯塔·賽佩蒂斯(左)和瑪瑞斯·馬克威修斯(右)

早在2012年,瑪瑞斯就拍過立陶宛籃球國家隊紀錄片[另一個夢之隊],該片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後備受好評,紀錄了立陶宛歷史性轉折點——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立陶宛在脫離蘇聯後第一次以獨立國家身份參賽,被視為立陶宛獨立運動的標誌之一。

在這之前運動員們一直在蘇維埃政權下掙扎,直到他們高喊出:「我們不是蘇聯人,我們是立陶宛人!」

1992年,瑪瑞斯16歲,他在洛杉磯的一個立陶宛愛國組織中觀看了這場比賽。他的民族意識一向很強烈,在美國也堅持上立陶宛語課程。

這使他在長大後得以用母語採訪立陶宛籃球英雄,也使他得以講述更多立陶宛的故事。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這次的[雪中灰]在立陶宛進行拍攝,猶太裔英國女演員蓓爾·波利、瑞典男演員馬丁·沃斯特羅姆、挪威女演員麗莎·洛文·孔斯利主演,是部非常國際化的「電影」。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蓓爾·波利([瑪麗·雪萊]中瑪麗的妹妹)、馬丁·沃斯特羅姆、麗莎·洛文·孔斯利

除主演外,片中還有眾多立陶宛當地人及演員。

[雪中灰]在電影這個藝術形式上沒有什麼突破意義,和[另一個夢之隊]一樣,這是部靠題材、情懷、情感取勝的影片。

反映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罪行的電影有很多,但沒有幾部關注蘇維埃政權給東歐國家帶去的災難。

這段歷史太值得被講述了。


02

1940年6月14日,蘇聯向立陶宛政府下了最後通牒,要求取代立陶宛政府,讓紅軍進入該國。

在放棄抵抗後,超過20萬蘇聯紅軍越過邊境,總統斯梅托納逃離立陶宛。

隨即各種政黨和組織被宣布非法,約有12000人以「人民的敵人」為罪名被逮捕。

1941年6月14日至6月18日,有17000名立陶宛人被驅逐到西伯利亞。

[雪中灰]的主人公莉娜,是1/17000 。被判「叛國罪」時,她還沒滿16歲,是個懷揣著美術夢想的少女。

她的家境殷實,父親是大學教授,支持她追求夢想;母親美麗優雅,把家裡的一切都打理得很妥當。

這本來是一個美好的中產階級家庭。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一天她走在街上,發現街邊的店鋪關門了;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同時,有人被當街抓捕,紅軍上來就驅趕她。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這些對她沒有什麼影響,收到了美術學院寄來的信件,她一樣激動。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只是當她想等父親回來一起拆開時,卻遲遲等不到。

等來的是前來抓捕他們的紅軍。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自此,莉娜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被塞進火車運往蘇聯邊疆阿爾泰地區,簽字認下了「叛國罪」,將終身勞動改造,在最寒冷的地方挖甜菜。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在最糟糕的生存條件下,和最不人道的管理下,隨時隨地都有人死亡。

原著作者魯塔說,在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極度的痛苦與巨大的希望」。痛苦是顯而易見的,希望則體現在莉娜一家人身上。

莉娜試圖通過畫傳遞消息給外界,試圖逃跑,還把軍官的畫像畫成了惡魔。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這份倔強與勇敢遺傳自父母。

父親幫助許多知識分子朋友出境,母親在認罪證書前,在紅軍的威逼利誘下,說出了:「簽了字就背叛了自己,我們什麼都沒有做過。」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面對軍官,勇敢說出 「簽了字,就等於背叛了自己」

這種倔強是對自由的熱愛,是對立陶宛民族的熱愛,也正是希望所在。

[雪中灰]沒有塑造像[美麗人生]中那樣偉大的父親,也沒有刻畫[辛德勒的名單]式的英雄。

但在平凡的少女身上,和她那一點不屈不撓的「家傳」精神中,確實能看出,為什麼立陶宛會是第一個宣布獨立的前蘇聯國家。


03

[雪中灰]中有一個有趣的人物,紅軍克雷茲斯基

相比莉娜一家,他才是真正的悲劇人物:一個有烏克蘭血統的蘇聯紅軍

從一開始,他就因為烏克蘭血統被嘲笑,長官說:「沒想到身體有病的人也能來參軍」。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不光如此,他家中有新婚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孩子,參軍也是被迫的。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而且,最要命的,他還是個心軟的人。

這使得他當著長官冷血無情,私下裡暗中幫忙,又處處畏手畏腳,處於分裂的狀態。

瑞典演員馬丁·沃斯特羅姆在片中的表現也值得玩味。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他所飾演的蘇聯紅軍,使影片不只局限於民族仇恨,還探討了斯大林時期的恐怖統治對人性的摧殘。

蘇維埃政府擁有強大權力,足以輕鬆徵兵,這使得許多無辜的人被迫成為一名國家機器

身處巨大的矛盾之中,克雷茲斯基體現出了人的複雜性。他的本性善良又懦弱,在壓力之下逐漸變得冷血、強大。

然而本性卻像個看不見卻一直存在的幽靈,指引他一步步走向悲劇。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04

相比納粹德國犯下的罪行,這段歷史鮮為人知。

即使故事改編得略顯俗套,[雪中灰]也是值得關注的。

因為對這段歷史的敘述,不僅關乎美,還關乎正義。五十餘年的災難後,話語權重新回到立陶宛手中,怎樣清算都不為過。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歷史照片

如今的立陶宛在政治上,也是處處與俄羅斯作對。

比如在俄羅斯逮捕烏克蘭艦船後,立陶宛第一個宣布制裁俄羅斯,遭到威脅也不退怯,還不忘呼籲國際社會效仿自己,一起制裁。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這種做法是對是錯無法一概而論,至少能看出立陶宛人民的民族意識非常強烈。

作為一部電影,[雪中灰]將民族主題升華到了自由層面,使之更具有普遍性,影片片尾寫到——


「在1930—1950年間,數百萬無辜人被斯大林蘇維埃政府驅逐到西伯利亞。家庭被拆散,無數人喪命。那些活下來的人,又在蘇維埃政權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在鬥爭了五十多年後,那些被蘇聯佔領的國家,

重新宣布獨立,並協助推翻鐵幕。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雪中灰]解釋了為什麼那些國家最終能恢復獨立——他們從未丟失過對自由的嚮往

正如悼念亡靈是為了仍在世的人,回顧歷史也是為了當下。影片的最後一句話,顯然是為了激勵那些為自由而鬥爭的人。

正義遲到已是過錯,不要讓它來得太晚。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最痛恨蘇聯的國家,不是烏克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周刊 的精彩文章:

當少女喝牛奶時,她在喝什麼
中世紀洋人如何拯救禿頂?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