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要懂得菩提心、三寶等辭彙的勝義與世俗含義

要懂得菩提心、三寶等辭彙的勝義與世俗含義

《心經》裡面講「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菩提薩埵」意指「菩薩們」,菩薩們是依靠修空正見的力量來成佛的。所以,想成佛的夢想是由誰來承辦?是由空正見來承辦的。

所以,我們把空正見當勝義菩提心。如果嚴格來講,勝義菩提心不單單指空正見,而是大乘見道以上的空正見,才叫真正的勝義菩提心。

所謂的「勝義」,是指「真正」的意思。勝義菩提心是對誰講的?對空正見講的。

世俗菩提心是對誰講的?世俗菩提心是指:無造作的「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王」才叫真正的世俗菩提心。他只是想成佛而已,對成佛的這件事情,它並沒有具體來成辦,從這個角度就稱它為「世俗」。

當然,平常我們想成佛的世俗菩提心它是真正的菩提心,反過來說,勝義菩提心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菩提心的定義是:想證菩提的這個心就是菩提心。意思是:有一顆心,他的對境、所緣就是菩提的果位,這樣子的時候就叫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的意思並且不是說:心本身是「菩提」的意思哦。我有聽過我們學佛的同學說:菩提心,好像是「心變成菩提」的一種感覺,不是這樣的意思。「心變成菩提」的話,那就已經成佛了,「菩提」就叫佛嘛。

所以菩提心不可以說心本身是菩提,菩提心的意思是:我們心,他的一個所緣、目標:我要證得菩提,心裏面有這個一個目標,心裏面下決定:我要證得菩提!內心裏面有這樣一個目標、追求的心,就叫「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前面所謂的「菩提」是菩提心的所緣境,或是所對境。而想證得菩提果位的心,就叫菩提心。

判斷是不是菩提心的時候,不是從「有沒有成辦、證得菩提的果位」這個角度來講,不是從這上面來判斷是不是菩提心,而是從「有沒有想證得菩提的果位」這個角度來判斷它是不是菩提心。

所以,世俗菩提心就是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不是菩提心?不是。因為他沒有想。空正見它有想「證得菩提的果位」嗎?它沒有想。所以空正見是不是菩提心呢?完全不是。

但是我們為什麼稱他勝義菩提心呢?因為他是實際行動的緣故,就稱它「勝義」這個詞。我們覺得稱空正見是「勝義菩提心」的時候,好像感覺他更有價值一樣,我們平常的菩提心稱它為「世俗菩提心」的時候,好像他的價值比較低的感覺,是不是?

實際上稱「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這主要是在表達:對成佛的這件事情上面,誰有實際去做?誰沒有實際去做、只是有想?有實際去做,就叫「勝義菩提心」;沒有實際去做,只是有想,這就叫「世俗菩提心」;是從這個角度來說它稱「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

像「世俗」、「勝義」這種分法太多了。比如,在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時候,佛有世俗佛、勝義佛;法有世俗法、勝義法;僧有世俗僧和勝義僧,就有這些分法。

這樣分時也很有趣,比如:對於佛來說,世俗佛、勝義佛,這怎麼來認呢?世俗佛的意思是:表面的,佛的報身、化身、色身就叫世俗佛。勝義佛是指:佛的法身:自性法身、智慧法身這兩個法身叫勝義佛 。

不管世俗佛、勝義佛都是佛,沒有那種好像一個是真、另一個是假的這種意思。只是說:一個是看得見的佛,一個是看不見的佛,是從這個角度來說:世俗佛,勝義佛。

「法」分:世俗法、勝義法的時候,勝義法是指:滅諦和道諦。世俗法是指:我們現在看的《大藏經》等這些經論法本,就叫世俗法。

這個時候可以這麼理解:世俗法就不是法寶。比如說:書,它是不是真正的法寶?不是。真正的法寶是書裡面所講的這些菩提心跟空正見這些內容,這是真正的法寶,而不是書上的這些文字。

而且嚴格來說:見道以上的那些證量才叫法寶,即,我們剛剛講的:滅諦、道諦,這些才是真正的法寶。所以,法寶的這個「法」是指:見道以上的這些證量,這些證量才叫法寶。

但世俗法寶呢,就是我們現在看的這些經書文字。所以,如果問:世俗法寶是不是法寶?我們就要回答:它不是真正的法寶,真正的法寶是滅諦跟道諦。

「僧」分:世俗的僧寶跟勝義諦僧寶。這個怎麼認呢?比如我們看見的這些:高、矮、胖、瘦、莊嚴,具這些不同相貌的羅漢、菩薩,就是世俗的僧寶。

勝義的僧寶是指他們的心——從前世來到今生,從今生去到來世,這顆自由、自主來去的心之續流,這是真正的羅漢、菩薩,是勝義的僧寶。

如果我們問:勝義的僧寶是僧寶嗎?不是,世俗的僧寶才是僧寶。意思要這麼理解:比如我們說「出家」,「出家」一定是跟外面的這個樣子有聯繫的,如果他不是人的話,他就沒有出家的戒,像天人就沒有出家戒,色界有情也沒有出家的戒,菩薩為利眾生而投生到三惡趣,三惡趣也沒有出家的戒,出家的戒是唯有人才可以受戒。

所以受出家的戒,這肯定是跟他外面的這個樣子有關的,跟他的心續沒有關係。比如,可不可以說這個出家人是他的心出家?不可以。出家是以這個出家人的外表來安立的,所以他的心續不可以說「出家」。

但是,他從前世來今生,從今生去來世,這樣一個我,是跟外面的這個身體,這個相貌是沒有關係的,這個就是勝義。

所以,我們現在認的出家、或者僧寶,是跟外表有關係的。所以剛才講的這些羅漢、菩薩,從他們的外相認的時候,就叫世俗僧寶。

如果問:他們內心裏面這個心的續流是不是僧寶?我們要怎麼回答?是不是勝義僧寶?是!是不是僧寶?不是!就要這麼理解。所以,勝義僧寶是不是僧寶呢?不是!世俗僧寶是不是僧寶呢?是!世俗僧寶跟僧寶是同義,勝義僧寶反而不是僧寶。

但言法寶的時候,剛剛與之相反:勝義法寶就是真正的法寶,世俗法寶不是法寶。他是一個相對的詞。

這裡我們可以理解吧?有的時候加了「世俗」一詞就變成真了,加「勝義」一詞的時候就變成假了;有的時候加「世俗」一個詞時又變成假了,加「勝義」一詞時候又變成真了。所以這是個變動的詞,沒有固定。

所以,大家不要因這裡聽到有講:勝義菩提心不是菩提心,就把這個道理推廣到其他地方,把所有「勝義」都理解成「不是什麼什麼」,實際上不是這樣,不可以這麼理解!具體要看這個詞是針對什麼來用的,要從具體情況來判斷。

上面你們對三寶有點認識了吧?世俗諦的佛寶、勝義諦的佛寶;世俗諦的法寶、勝義諦的法寶;世俗諦的僧寶、勝義諦的僧寶,對這些有一點了解了吧?這是蠻有趣的一個詞,你們要注意,因為很多同學問了好多次了,仍然不是那麼明白的樣子。

為什麼勝義菩提心不是菩提心?講了,過一兩個月又重新再來問一次。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這個詞是怎麼來的?這點清楚之後,就比較容易明白。

可能用一些例子,就如剛才對三寶這樣舉例的話,可能會有一個想法會出來,如果沒有這樣舉例,一直解釋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時候講了老半天還是聽不懂的感覺。

所以我剛剛就舉例,對佛、法、僧三寶來說,就有世俗諦的佛寶、勝義諦的佛寶;世俗諦的法寶、勝義諦的法寶;世俗諦的僧寶、勝義諦的僧寶。

好看點一下 大家都知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雪歌仁寶齊 的精彩文章:

有多少人認賊作父,誤解了宗大師詮釋的應成中觀

TAG:雪歌仁寶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