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古語今說:「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古語今說:「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觀點提示


改革開放40年來,前進的道路上可謂千難萬險、荊棘密布,但每每在重要歷史關頭,我們黨都能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為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指出一條光明大道。

「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講話中引用的一句古語。這句話出自《管子·乘馬》,大意是說,各項事業都產生於周密謀劃,成功於辛勤努力,失敗於驕傲放縱。這句名言極為準確地揭示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對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與啟迪。

古語今說:「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頭條號配圖

「生於慮」,就是要未雨綢繆,周密考慮和精心安排各項工作。《禮記·中庸》有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在任何時候,周密的計劃和準備是開展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反之則容易失敗。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也曾引用這句話,並表示「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走了一條沒有前人給出經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路走來,前進的道路上可謂千難萬險、荊棘密布,很多時候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走過不少彎路,但每每在重要歷史關頭,我們黨都能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為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指出一條光明大道。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到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我們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從黨的十六大以後形成科學發展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我國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始終在黨的堅強領導之下,一張藍圖繪到底,「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而這正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基礎。

「成於務」,就是要埋頭苦幹,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寓意不經千錘百鍊難得生命之輝煌。清人鄭板橋題《竹石圖》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中國的改革開放雖然只有短短40年,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33.5倍,佔全球比重達15.2%,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貨物進出口總額比1978年增長197.9倍;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8.52%……這些成績的取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而來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可以說,「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

「失於傲」,就是要居安思危,保持頭腦清醒,增強憂患意識。《孟子·告子下》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易傳》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左傳》中也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的警示。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固然值得我們自豪,但我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不思進取、妄自驕傲,必須審時度勢,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正處在極為關鍵的歷史時期,深刻認識到當今世界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大勢,深刻認識到我們正處在「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關鍵時刻。在這樣一個歷史關頭,可以說「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任務更加艱巨、挑戰更加嚴峻。因此,「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故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必須經得起歷史考驗,勇立潮頭、奮勇搏擊,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否則,我們就會有被世界、被時代、被社會淘汰的危險。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充滿變革和開放思想,中國歷史上進行過「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萬曆新政」「戊戌變法」等許多次改革、變法、改良的探索和實踐,也成就了「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太平景象,這些都為我們當今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提供了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但是,中國古代的這些太平景象大多如曇花一現,在很短的時間裡煙消雲散,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正確理論的指導,缺乏持之以恆的堅守,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黨所領導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則不同,我們不僅有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導,也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釘釘子精神,更有無時不在的憂患意識。因此,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在新時代繼續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蹟,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作者 蔣家平系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24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住建部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情況介紹
教學之患在於「多」字當頭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