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5小時大會戰,3萬人灰飛煙滅!這場經典戰爭,為何稱為奇蹟!

5小時大會戰,3萬人灰飛煙滅!這場經典戰爭,為何稱為奇蹟!

1805年12月2日,法皇拿破崙統率的法軍,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以北的奧斯特里茨村附近,同俄奧聯軍進行了一次著名的會戰。這次會戰前,法軍僅有73,000人,俄奧聯軍的總數為86,000人。法軍奮戰五個小時,即殲敵三萬餘人,取得了一次以少勝多的重大勝利。恩格斯在評價這一軍事歷史事件時說:「奧斯特里茨會戰是戰略上的奇蹟,只要戰爭還存在,這次會戰就不會被忘記。

拿破崙在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戰爭中,之所以選擇在奧斯特里茨進行決戰是有其深邃的戰略考慮的。1805年11月,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加緊誘逼普魯士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活動取得了成功。這樣,聯軍兵力總數就將大為超過法軍。烏爾姆會戰以後,拿破崙認為擺脫不利戰略處境的最有效辦法,在於搶在普魯士軍隊開赴戰場之前,迅速擊垮俄奧聯軍,並儘快結束這次戰爭。然而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具備一個先決條件,即俄奧聯軍敢於在普軍參戰之前,先期同法軍進行決戰。

在聯軍一方的領導層中,對於決戰時機的選擇,當時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戰略目光遠大的庫圖佐夫主張選在普魯士軍隊正式參戰以後,這樣聯軍就可以得到10萬新銳兵力的加強。可是,不諳用兵韜略、剛愎自用、又尚虛榮的亞歷山大一世卻另有考慮。在他看來,自俄國增援部隊開抵戰場後,聯軍力量已大為增強,再繼續後退,未免貽笑大方。對此,拿破崙考慮再三,最後找到了一個迫敵就範的妙法:設法在戰場和談判桌前給對方造成一種法軍害怕很快進行決戰的假象。

為此,他首先命令前哨部隊迅速後撤;接著又派出自己的侍從武官去見俄皇,建議休戰、媾和,並要求舉行兩國首腦的個人會晤,或派出全權代表進行談判。在談判桌上,拿破崙雖然拒絕了俄方代表提出的苛刻條件。但在會談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是信心不足,害怕會戰。拿破崙這一戰略偽裝,使聯軍指揮機關的大部分人員難辨真偽。這樣,亞歷山大一世關於儘快決戰的主張便佔了上風。

聯軍雖擁有總的兵力優勢,但由於最高決策人錯誤估計戰場形勢,在進攻部署和作戰指揮上出現不少疏漏,如進攻正面鋪得太寬(達12公里),迂迴路線選得過長(達10公里),放棄戰場制高點,指揮混亂等,都為拿破崙取勝提供了有利條件。

當拿破崙得悉魏洛特決定用聯軍的大部分兵力迂迴法軍的右翼時,立即派出兩個軍趁夜暗渡過戈德巴赫河,命騎兵預備隊、擲彈兵部隊和近衛軍隨後跟進,以便從側方一舉突破敵迂迴集團,將其割裂成兩部分,各個殲滅。與此同時,他又抽調少量兵力從正面積極組織對聯軍的抗擊。這樣,拿破崙就通過精巧的作戰部署,使兵力在總體上處於劣勢的法軍,變為戰場局部優勢的攻擊力量,從而迅速擺脫了遭敵重兵遷回的危險處境,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拿破崙是一個善於對運動之敵進行攻擊的統帥,並且懂得巧妙地運用地形以增強攻擊效果。在這次會戰中,他充分顯示了這方面的才華。他把攻擊時機選在聯軍進行迂迴機動的途中,把殲敵地區定在普拉欽高地和扎恰湖之間。這些都足以說明,他在戰略戰術的運用上確是高人一籌的。而聯軍進行這樣長距離的迂迴機動,竟然對側翼不作絲毫掩護,而且把俯瞰迂迴部隊行軍路線的普拉欽高地(也是控制整個戰場的制高點)輕易地丟棄給法軍。這實在是他們作戰指揮上的重大失策和極端無知,自然不能不造成整個會戰的慘敗。

在奧斯特里茨會戰中,雙方軍隊在編成、戰鬥隊形和作戰方法上已經出現了「代差」。在軍隊編成方面,法軍已編有軍、師這樣較高的固定作戰單位,而且把步兵、騎兵和炮兵合編在這些單位里,從而使每一個師就成為能單獨作戰、甚至對占數量優勢的敵人也具有相當抵抗力。而俄奧聯軍參加作戰的不是成建制的軍和師,而是按照18世紀慣常做法由各團臨時編成的隊或組。他們更沒有建立把步兵、騎兵、炮兵合編在一起的固定作戰單位。

在戰鬥隊形和作戰方法方面,法軍採取了縱隊和散兵隊形相結合的方式,即第一線各團的大部分分隊成散兵隊形作戰,以便和炮兵密切協同,為主力投入衝鋒準備火力;第二線各團則成營縱隊參加戰鬥,以便不斷增強突擊力量。俄奧聯軍的各部隊則都是以過了時的線式隊形在戰場上出現的。由於線式隊形正面寬,縱深淺(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縱深),聯軍自然頂不住法軍的縱隊和散兵的連續突擊,很快便潰不成軍。

可見,奧斯特里茨會戰也是新舊軍事制度和軍事思想在社會變革時期的一次激烈交鋒。會戰的結果表明,凡是能夠順應時代潮流,敢於大膽進行革新,採取新的方法與招數以推進事業的人,總是比較容易地獲得成功。這也是拿破崙得以創造這次戰略奇蹟的一個重要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