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誕傳說到科學事實,北海巨妖「克拉肯」是如何現身的?
深海恐懼哪家強?非北海巨妖克拉肯(Kraken)莫屬。
這可能是人類想像中,體型最大的海洋怪物了。
在北歐傳說中,它們出沒於挪威和冰島一帶海域,常常會襲擊船隻。
克拉肯藝術圖
海怪每次出場前,漁船總會伴隨著突如其來的增產。
但突然的大豐收,對於船上水手來說可不是什麼祥兆——他們下一秒就要倒霉。
只有深海處海怪正在驅趕魚群,它們才會瘋狂地往淺水區扎堆。
水手正在捕魚的興頭上,海怪便會伸出巨大的觸手,將整船隻拖入海中。
即便船體未受襲擊,這怪物下潛時造成的巨大漩渦,亦可使船隻頃刻被吸入海底。
1752年埃里克·彭托皮丹在《挪威自然歷史》中,就將克拉肯描述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
「它就像海上一座浮動的島嶼」。
不計觸手長度,克拉肯的軀幹就有2400米長,這可比藍鯨還要巨大得多。
當然,以上誇張的描述均來自於民間傳說,可信度並不高。
在《海底兩萬里》中,凡爾納還讓「鸚鵡螺」號和這怪物來了一場惡戰
但人類的想像力總是有邊界的,他們只能從見過的事物基礎上,塑造各種怪物。
所以,和許多傳說一樣,克拉肯也是基於真實生物而來的。
隨著現代動物學的發展,那些過於荒誕離奇的海怪傳說也逐漸消失。
但唯獨這北海巨妖,依然牽動人心。因為從種種端倪看來,這種體型非凡的魷魚必然存在。
1735年,現代生物分類之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在他所著的《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一書中,就非常大膽地首次將北海巨妖列入頭足綱。
畢竟,那時候還未有嚴謹事實支撐。
直到一百多年後的1857年,丹麥博物學家Japetus Steenstrup,才首次將北海巨妖從傳說變成了現實。
Japetus Steenstrup描述的巨型魷魚喙
那時,一枚約8厘米的角質喙,就被衝上了丹麥的海岸。
Japetus Steenstrup根據這枚角質喙的大小與形態,猜測出了這種生物的大致形象。
最終,他得出結論為:克拉肯是真實存在的,並非傳說。
它們被稱為大王魷(Architeuthis dux),也即平時所說的「大王烏賊」*。
*註:大王烏賊屬於槍形目,也就是通常說的魷魚,而不是烏賊目的。
大王烏賊共有5對10條腕,其中有一對特別長,可以抓住食物往嘴裡送,稱為觸腕。下圖的大王烏賊標本就缺少兩根長的覓食觸腕
幾乎是同一時期,捕鯨者開始發現,抹香鯨肚子有巨大的觸手碎片。
抹香鯨,會把它們當食物吞下了肚子。
有時,一些抹香鯨的屍體上,還會留下許多大王烏賊吸盤的痕迹。
顯然在被吃掉前,大王烏賊曾與抹香鯨經歷過一番激烈的搏鬥。
大王烏賊與抹香鯨搏鬥的模型
當神話遇上科學,這些頭足類大傢伙的蹤跡也陸續被發現。
到了1873年,人類也終於獲得了首個完整的大王烏賊標本。
在被捕獲的那一刻,它甚至還是活的。
一般認為大王烏賊全長可達13米~15米,雌性要比雄性更大。
其中的一些研究則提到,成年大王烏賊甚至能生長到20米,體重可達一噸。
1873年捕獲的完整大王烏賊標本
但可惜的是,克拉肯的神秘面紗始終未能被揭開。
因為,對大王烏賊的研究,幾乎全都是來源於一些屍體與殘骸。
如被海水衝上岸的腐爛屍體、掛在商業拖網上的觸手,以及在掠食者肚子里未消化的遺骸等。
整個20世紀,在世界範圍內人類就搜集到了幾百個「克拉肯」標本。
但活著「克拉肯」誰都沒有見過。
大王烏賊的眼睛是現存動物中最大的
大王烏賊,可以說是終極隱居者了。
它們都很少浮出水面,只有死後或垂死之時才會被海潮衝上岸。
而我們都知道,頭足類是無脊椎動物,意即它們沒有骨頭支撐。
只要一離開水面,它們的肉體就會崩塌,變成一坨不成形的膠狀物。
即便人類搜尋的樣本再多,也難以接近真相。這些模糊不清的屍體,攜帶的有效信息並不多。
1954年在挪威發現的大王烏賊標本,科學家正在測量其體型
不過,科學家可不會坐以待斃。
為了見活著的大王魷一面,科考隊伍也耗盡了心血。
「克拉肯」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憑運氣盲尋的結果,往往是付出與收穫總是不成正比。
直到2004年,人類才第一次成功拍攝到這深海的活體真容。
窪寺恆己(Tsunemi Kubodera)
當時,日本的窪寺恆己(Tsunemi Kubodera)就想出了這樣一個妙招。
體長可達20米的抹香鯨,每天就能吞食幾百隻不同品種的烏賊。
同樣的,抹香鯨也是大王烏賊最著名的天敵。
不如就以抹香鯨為線索,順藤摸瓜追尋大王烏賊的蹤跡?
循著這個思路,窪寺恆己的團隊就在900米下的深海,獲得了一組所有人期待已久的照片。
史上第一張大王烏賊的照片
從照片看來,這隻巨型烏賊被誘餌吸引,已中計上鉤。
它的一個觸腕就像一條蟒蛇,抓住了釣鉤後就繞成了一個不規則的球型。
為掙脫釣鉤,它開始用其他觸腕鞭打眼前這個人造之物,攻擊性十足。
掙扎了近4個小時,最終它只留下了一段5米長的觸手就逃之夭夭了。
當釣鉤被收回時,這條觸手仍然在蠕動,彷彿還有生命似的。
根據這段5米長的觸手推斷,這隻大王烏賊全長達8米
乘勝追擊,到2013年,該科考隊就與大王烏賊再次相遇。
這次就不止是照片了,他們還首次拍攝到了大王烏賊的動態影像。
當時,窪寺恆己的考察團隊已集結了50位來自11個國家的科學工作者。
他們與窪寺恆己一樣,都為「克拉肯」著迷。
歷經1000次出航,上百次下潛、400多小時的水下作業,他們終於拍到了這樣的史詩級畫面。
儘管這隻大王烏賊還未成年,但其3米長的身軀就足以讓考察隊員震撼。
從這23分鐘的視頻,研究人員也注意到了,這隻大王烏賊缺少了兩條觸腕。
顯然,它之前就經歷過一場殊死搏鬥,對象很可能就是抹香鯨。
而更讓人驚喜的是,這兩條殘缺的觸腕末端,出現了吸盤結構。
由此可推測,這兩條觸腕正在再生。
這些影像資料,自然是極其珍貴的。
但就目前人類的研究看來,關於大王烏賊的一切依然撲所迷離。
而這在歷史上,也鬧了不少烏龍。
例如,抹香鯨在捕食大王烏賊的過程中,頭部經常會留下許多吸盤痕迹。
其中有一項紀錄顯示,一些吸盤痕迹直徑竟可達40厘米。
抹香鯨皮膚上留下的吸盤痕迹
人們曾測量一隻身長17.07米大王烏賊,其觸手上的吸盤直徑就為9.5厘米。
如果按照這樣推算,大王烏賊的全長可能超過60米。
這真與傳說中的克拉肯體型相當了。一時間,所有人都興奮至極。
但後來才有科學家提出,通過這些痕迹來推斷吸盤主人的體型,是非常不科學的。
畢竟隨著抹香鯨的年齡增長,這些印記也會不斷變大。
同樣是認識不足所致,當年幾乎所有保存下來的較完成標本,都被描述為一個新物種。
長達150多年的搜尋里,大王烏賊屬(Architeuthis)中就已增添到了21位成員。
例如1933年,Guy Colborn Robson就在英格蘭約克郡的一個海灘上,發現了一個近乎完整的標本。
當時,他就將這定義為一個新物種,命名為Architeuthis clarkei。
然而因為屍體高度腐壞,Guy Colborn Robson本人連這大王烏賊的性別都沒辦法搞清楚。
所以,有超過20多種大王魷這一說法,並未得到科學界的普遍認可。
基於回收標本繪製的全球大王烏賊分布圖
而201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的大王烏賊很可能都屬於同一個物種。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M. Thomas Gilbert及其同事,對43個大王烏賊樣本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測序。
結果顯示,在遺傳物質上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王烏賊幾乎沒有差異(20331個鹼基對中只有181對不同)。
也就是說,全球只有一種大王烏賊,只是體型差異非常大罷了。
其幼體,很可能會通過洋流進行超遠距離的擴散,遍布全球、四海為家。
冰封保存的大王烏賊標本
還有一個比較反常識的點就是,大王烏賊很可能並非典型的深海物種。
相反,他們有著非常廣泛的垂直分布特點,活動範圍從海面一直延伸到水下1100米(也可能達2000米)。
而分布的深度,可能與年齡結構有關,接近海面的更多是未成年個體,成體則更偏向於更深的海底。
2006年,窪寺恆己拍攝到的大王烏賊,它被誘餌吸引浮上了海面
北海巨妖,依然神秘。可以說這種動物到今日仍是個半神話般的存在。
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搞清楚它們的具體的交配方式、繁殖地點與頻率等。
不過,從抹香鯨的胃裡看來,「克拉肯」們的繁殖能力確實強大。
根據抹香鯨消化道中收集到的喙數量,科學家粗略估計全球大約有430萬隻大王烏賊,比想像中要多。
有一些計算更是大膽地提出,這個數字可能達到1.3億。
但不管如何,這都給了我們信心,去探明這巨妖的真面目。
*彩蛋
吃貨們可以死心了,大王烏賊不能吃。其組織內含有大量的氨,可用來調節身體比重增加浮力,所以其味道很可能和尿液差不多,不具有食用價值。此外,作為頂級捕食者它們的組織累積了高濃度毒素,甚至可以作為海洋污染的指標。
*參考資料
Rodrigo B. Salvador,Barbara M. Tomotani .The Kraken: when myth encounters science.2014
Melissa Hogenboom.Are massive squid really the sea monsters of legend?.BBC earth.2014.12.12
MICHELE DEBCZAK.How Many Giant Squids Are There? Whale Stomachs May Hold the Answer. 2017.06.19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
※真正的吃貨,要給自己的嗜臭找一個科學的借口
※關於兒童出行安全,父母和長輩應該知道的知識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