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雕漆工藝的歷史和現實

雕漆工藝的歷史和現實

雕漆工藝,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塗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由於色彩的不同,亦有 "剔紅"、"剔黑"、"剔彩"及 "剔犀"等不同的名目。

明嘉靖 剔彩龍鳳萬壽吉祥海棠式盤

雕漆作品造型古樸莊重紋飾精美考究,色澤光潤,形態典雅,並有防潮、抗熱、耐酸鹼、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是中國漆工藝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傳統工藝美術的精華之一。

據明代黃成的《髹飾錄》記載,這種古老的工藝發源於唐代的四川、雲南一帶,但是我們今天還沒有見到過唐代的雕漆作品。

宋代是雕漆工藝的發展時期。"剔紅" 和"剔犀"都已經出現。元代雕漆工藝隨看工匠的流動,由浙江嘉興等地傳入了北京。

楊茂造 剔紅花卉紋尊,元

高9.4cm,徑12.8cm,故宮博物院藏

張成造 剔犀雲紋盤,元

高3.3cm,口徑19.2cm,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元代的工匠會在他們的作品的底部刻上名字,使我們確認了張成、楊茂等人的高超技藝。他們製造了大量優秀的作品,許多直到今天仍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

正是由於他們的辛勤工作,使得雕漆工藝日臻完善。元代的雕漆技藝通過藝人們的世代相傳延續到了明代。

明代初期,由於皇宮及國禮需求日增,皇宮"御用監"在京城專門設置了製作漆器的作坊——果園廠,並召請元代著名藝人張成之子張德剛主持。

果園廠——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御用監"便在皇城內設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園廠。元代雕漆名匠張成之子張德剛被召進京,"面試稱旨,即授營繕所副",掌管果園廠漆器的生產。因此,明永樂、宣德時期,果園廠的雕漆保持了元代張成、楊茂雕漆"渾厚圓潤,藏鋒清晰,磨工大於雕工"的特點。果園廠遺址今不存,據文獻記載,其廠址在西安門內,欞星門迤西,約為現西什庫之東的靈境衚衕一帶。

全國各地的優秀工匠匯聚北京,雕漆藝人們辛勤鑽研,相互切磋,雕漆技藝日臻完善,不同的製造工藝和藝術風 格相互融合,最終創造出了北京雕漆工藝的獨特面貌。

果園廠所生產的雕漆不僅宮廷使用,還作為禮品饋贈外國友人。在藝術上,果園場早期製造的雕漆製品注重磨工,光潤、古樸、渾厚、是以前的雕漆無法比擬的。

明末,雕漆製造經過一段時期萎縮後,至清初復又開始興盛。

在北京,清代的雕漆工藝繼明代的果園廠之後設立了造辦處漆作,從事雕漆等漆藝製品的專門生產。

清代的雕漆以北京所產最為出色,由於其造價高昂,多系皇家造 辦處產品。清中期,由於乾隆皇帝的喜愛,宮廷監製了大量的雕漆作品。

這一時期的雕漆作品構圖嚴謹,雕工精細,圖案繁綉,工藝複雜,形成了雍容華貴、工細柔 麗的藝術風格。

乾隆之後,隨著國力的衰退,雕漆的製作日益萎縮。到了清末,政治動蕩。經濟衰退,皇宮對雕漆器需求銳減,致使雕漆製造一度中斷,光緒年間為籌辦慈福太后六十歲壽辰所需雕漆器已經"無匠造辦",雕漆技藝近乎失傳。

對珍貴雕漆藝術品的市場需求刺激了雕漆藝術品製造的再度興起。光緒三十年 (1904年),漆作藝人蕭樂安及李茂隆在北京開辦中國現代商品雕漆的第一個製造作坊——北京"繼古齋"。

"繼古齋"的開辦為延續發展雕漆工藝作出了歷史貢獻。

"繼古齋"的門徒宋興貴學成之後,又獨自開辦了"德成"雕漆局,宋興貴的徒弟張增明、蘇增安等又分別開設了"明古齋"和"蘇記"雕漆作坊等,也有許多技藝高超的雕刻工匠是從這裡學出來的。

但追溯其近代淵源,都是 "繼古齋"的傳統。

近百年來,由北京"繼古齋"傳承的幾代雕漆藝術家,刻苦努力,在繼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即使在戰爭和政治動蕩所造成的經濟衰退的環境中也沒有使這一技藝中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北京市政府的組織領導下,散在時間的北京繼古齋雕漆傳人四十多人被集中起來,組建了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一九五八年轉為北京市雕漆工廠,是雕漆行業唯一的生產廠家。

無疑,在當代,北京雕漆廠成為北京雕漆工藝傳承與發展的主要陣地。1956年,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雕漆廠吳贏軒、孫彩文、董茂林、劉春林四位雕漆藝人"老藝人"稱號,以表彰他們在雕漆工藝製作上的傑出成就。

雕漆工藝是一種典型的工繁料貴的工藝美術品,製作技術不但程序複雜、耗工繁巨、技藝亦高難。

由於具體工序技藝繁多,一個人很難全部掌握,從生產的合理性要 求而形成設、制胎、漾漆、雕刻、拋磨五大工藝程序,需要許多具有相當藝術修養及工藝技術的藝人密切配合、講究團體協作。

與一般的手工藝相比,雕漆工藝品最為典型的生產特徵就是生產周期長。一件真正的雕漆藝術品,一般耍刷上厚度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進行雕刻,一般來說,1毫米厚的漆要刷17遍。

為了保證藝術品的品質,保證久經歲月也不開裂,每一遍刷上去的漆,都只能在室內自然陰乾,不能烘乾或者曬於。

天氣好的時候,每天最多能刷3遍漆,但有些時候只能刷一兩遍。刷15毫米厚的漆,需要近百天時間,所以雕漆藝術品的生產周期一般都很長,需要6至8個月的時間。

儘管北京雕漆製品工藝繁雜,製造周期長,但是單件雕漆工藝品所帶來的經濟價值也是很可觀的。

直到20世紀80年代前,北京雕漆產品全部出口,是當時出口換匯的主要產品之一。

七十年代初雕漆行業獨此一家的北京市雕漆工廠擁有職工600人以上,年生產銷售600萬元以上,年創利200萬元以上。

20世紀80年代初是北京雕漆最紅火的年代,那時候出口訂單非常多,為國家創收大量外匯。當時,北京從事雕漆藝術的工廠有好幾家,全部工人有2000多名,北京雕漆廠的工人,每月能拿到1000多元工資。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於雕漆製品生產周期長,投資大,見效慢,加之真正的雕漆產品價格高昂,不適合普通大眾的需求,全行業迅速萎縮。

北京雕漆廠名存實亡,許多技術工人轉行。現在,北京繼續從事雕漆生產的只有幾個作坊式的小廠,而且產量連年遞減。

元 剔紅高浮雕葡萄紋倭角盤

明嘉靖 剔紅雙龍拱壽葵式盤

明宣德 剔紅穿花雙鳳紋倭角方盤

真正的手工雕漆品已經越來越少,市面上賣的已多是些小廠用樹脂做的仿雕漆品。

由於價格的原因,樹脂仿雕漆製品供銷兩旺,但樹脂仿雕漆品畢競不是雕漆,在文化內涵及藝術成就方 面均難望雕漆項背。

現代樹脂鑄模「雕漆」工藝品

由於行業不景氣,年輕人不願意學這門手藝,北京雕漆工藝再次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在傳承人的問題上,雕漆行業存在著年齡結構老化,無新人後繼的殘酷現實。

據估算,至2005年,仍以雕漆工藝謀生而正常工作的技藝人員全行業不會超過20人。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剔紅屏風

現在,北京僅有兩位雕漆藝術的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和3位三級大師,他們每人每年僅能製作三五件雕漆藝術品。

現在的雕刻技師,平均年齡已經在50歲以上,這些人正在逐年老去。很多年紀大、身懷技藝的雕漆技師找不到工作,只好下崗在家。

許多專家指出,雕刻中有很多東西是靠口傳心授,師傅帶徒弟傳承下來的,如果一旦老人故去,青黃不接,某些工藝失傳後將很難恢復。

- END -

能力晉級

| 投稿 | 轉載 | 合作 |

研習君微信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大研習君 的精彩文章:

那些古典傢具,憑什麼賣那麼貴?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上的明珠

TAG:正大研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