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何以贏得「西藏第一神山」的美譽?|自駕地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206篇 原 創 主 文-
世上有不少令人驚嘆的高山,在中國的藏區 「凡山皆有神,凡水皆有聖」,藏民對高山的崇拜可謂卓爾不群,他們認為藏區的山是神靈的寓所,無論大山小山,每一座都需要去敬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藏區高山,圖by《自駕地理》
當中最為著名的、影響最大的當屬——岡仁波齊!
嚴寒的冬季,岡底斯山脈披上了一件雪白的大衣,放眼望去,白雪皚皚的叢山中,岡仁波齊玩起了「躲貓貓」,然而它太矚目了,「東方金字塔」的圓冠金字塔山形,白雲繚繞的峰頂,使人一目了然又深感神秘莫測。
群山中的岡仁波齊,圖by攝影師阿博特
雲霧中的岡仁波齊,圖by會員veron
花瓣似的山峰在飲著日光,這山豈不像一朵花?——泰戈爾《飛鳥集》
岡仁波齊著名的標誌,南面山體上一道巨大沿著山體縱向而下的冰槽,終年積雪的峰頂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炫目的奇異光芒,而神奇的是相比白雪皚皚的南面,北面積雪卻很少。
岡仁波齊的北面,圖by會員泡沫
眾所周知,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但為什麼被稱作「西藏第一神山」的不是珠峰,而是岡仁波齊?
一、
想成為第一神山僅憑「高顏值」,岡仁波齊似乎還不夠格吧!
當將地球張開放平,你會看到地球是呈上升階梯走勢,如果說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阿里地區無疑是「世界屋脊之屋脊。
億萬年來,造陸運動不斷抬升阿里地區的海拔,使其海拔均在4500米左右,地殼運動形成的山脈則像一條條畫線划過這片美麗的高原。
阿里地區,圖by《自駕地理》
在這極其遙遠、荒野的高原上,「眾山之主」岡底斯山脈橫貫西藏西南面,與喜馬拉雅山脈平行,山脈主峰就是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圖by攝影師阿博特
岡仁波齊垂直高差近2100多米,相比其他海拔七八千米的高山,「平均身高」線下的岡仁波齊海拔只有6638米,海拔7095米的冷布崗日才是岡底斯山脈的最高峰,論身高,岡仁波齊只是「萬年老二」,那為啥主峰的頭銜卻被老二奪走了呢?
這裡面的關鍵點在於——宗教因素。
岡底斯山脈冰雪消融後,分散、彙集、融合流向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形成阿里地區著名的四條河流。
岡底斯山脈四條河流,圖by《自駕地理》
向東流是馬泉河,平均海拔在5200米左右,它在喜馬拉雅山南面、岡底斯山北面的,山谷間肆意穿行,經過的流域基本都是牧區。
馬泉河,圖by《自駕地理》
谷地上流是一個野生動物樂園,高原動物們到處遊盪,藏羚羊、野氂牛、狼…去的時候請注重一下環保,可不要被「表情帝」藏狐鄙視喔~
藏狐
向南流是孔雀河,恆河上游源頭之一,因源頭有形似孔雀開屏的山谷而得名。它是一條文化河流,擔任中尼兩國交流、融通職責,與它的美名聯繫在一起的還有孔雀服飾、孔雀舞...
孔雀河,圖by《自駕地理》
向西流是象泉河,印度河最大支流薩特累季河的上游,源頭海拔5300米左右,這條河可了不得,曾孕育出輝煌的古國文明——象雄王國、古格王國。
象泉河,圖by《自駕地理》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象雄王國,它已消弭於歷史塵埃中,作為曾經的高原霸主、西藏文明的源頭,如今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古格王朝東嘎皮央壁畫
遠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象雄王子辛饒彌沃創立了西藏雍仲苯教,不同於原始苯教,它是古象雄文化的信仰基礎,今天藏民的習俗和生活方式多少都沿襲自雍仲苯教。
苯教馬頭明王
北流為獅泉河,即《西遊記》中的通天河,處於半荒漠地帶,絕大部分區域還是無人區,河水沒受過污染,清澈見底,「水至清則無魚」在這裡似乎不適用。
獅泉河,圖by《自駕地理》
遠古時期,曾有一個大湖連接著獅泉河,後來由於氣候變遷等原因,大湖分裂成著名的瑪旁雍錯、鬼湖拉昂錯。瑪旁雍措,苯教經典中稱它是聖湖之母,《大唐西域記》中稱為「西天瑤池」,它是苯教、佛教、印度教中最古老、最神聖的聖湖。
岡仁波齊旁的瑪旁雍錯,圖by會員泡沫
它湖面海拔達4588米,佔地面積高達412平方公里(相當於近5萬8千個足球場),與納木錯、羊卓雍錯共稱為西藏三大聖湖。
羊卓雍措,圖by攝影師徐海洋
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獅泉河這四條河流浩浩蕩蕩,成為雅魯藏布江、印度河等多條河的源頭,最後又會交匯到一處——印度洋。它們流經的流域孕育了多個文明和宗教,象雄文明、古格文明、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
而岡仁波齊就在這四條河上游的中間位置,冥冥中在向世人昭告:岡仁波齊就是百川之源,世界的中心。
二、
岡仁波齊很神聖,佛教中是最著名的須彌山,印度教中是濕婆神的居所,耆那教當它是創始人大雄的悟道之地。印度教描繪過他們心中的世界軸心...
佛教須彌山
人神之間以岡仁波齊為軸,分割出天地兩個世界。
印度往北過九座大山,有一座大雪山,雪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雍仲苯教《大藏經》
佛經中大雪山就是岡仁波齊,相傳山中住著苯教的360位無上神靈,它是中國明令禁止攀登的高山之一,千萬年的風蝕作用使其山壁變得極其陡峭,常年積雪不化,攀登可是很危險的!
岡仁波齊,圖by會員泡沫
岡仁波齊是虔誠信教徒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神山,攀登就是對它的大不敬。
90年代,三個「不聽喇嘛言」的德國人執意上山,結果下山回國不久就over了,據說是惹怒了神靈。
岡仁波齊腳下的經幡,圖by會員陳正
在佛教傳入吐蕃之前,藏地的天下還屬於苯教,由於佛教的地位越來越高,引起當地貴族們的怒火...
公元840年,西藏苯教已經不是佛教的對手,地位岌岌可危,朗達瑪上位期間,積極策劃滅佛行動,就以殘酷的手段嚴厲打擊佛教,雖然時間不長(公元838-842年),但對立足未穩的佛教打擊十分沉重,這段歷史被西藏佛教史稱為「滅法時期」。
朗達瑪滅佛
9世紀中葉,朗達瑪死後,吐蕃王朝走向分裂,王孫吉德尼瑪袞逃到阿里建立起古格王朝,成為佛教在吐蕃的新立足點。
古格王朝遺址,圖by東方IC/圖蟲創意
直到1042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峽一行入藏傳教,古印度重要的佛教教義才從這裡傳入西藏腹地,佛教再次在阿里復興。
阿底峽尊者
誰佔據岡仁波齊,誰就擁有更多話語權。宗教間發生多次衝突,演化了後來1093年的那場鬥法。藏傳佛教上師米拉日巴來到岡仁波齊講經,苯教大師那若本瓊看不順眼就向米拉日巴提出決鬥,喔不,是鬥法,兩人相約在15日清晨比賽登山,誰先登頂便是神山之王。
太陽初升之前,那若本瓊站在一面鼓上飛向峰頂,接近峰頂時,第一縷陽光照在岡仁波齊峰上,只見有個人乘著光線一下子就到了峰頂...
米拉日巴尊者
不看還好,一看嚇一跳,那人竟是米拉日巴,那若本瓊驚得從岡仁波齊南坡滾落並留下一道深深的溝痕,傳說中岡仁波齊那道標誌就是這麼來的。
溝痕,圖by會員e工兵
鬥法之後,神山易主,據佛教密宗說法,尊勝樂大尊的佛教噶舉派歷來把岡仁波齊當作修行地,大量的信徒到這裡修行,包括12世紀開闢轉山路的主巴嘎舉高僧郭倉哇·貢布多傑。
西藏地區再也沒有一座山能像岡仁波齊一樣,不僅有「顏值」還是全世界公認的神山,西藏第一的稱號當之無愧!
圖by會員泡沫
三、
來到岡仁波齊,拍完照就走人,不去轉山那算是白來了。
電影《岡仁波齊》
轉山是藏族人表達虔誠的一種方式,轉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轉百圈立地升天成佛。
虔誠的信徒,圖by會員泡沫
藏曆的馬年,相傳釋迦摩尼就是誕生在馬年,在這一年去轉山的話,轉一圈可增加十二倍的功德,也就相當於平時的十三圈。
最殊勝的藏曆四月,釋迦摩尼誕生、成道、圓寂的月份,磕長頭、搖動轉經筒的信眾都會比往常要多得多,藏傳佛教信眾相信這個月只要做了一件善事就能抵平時做十萬件善事。
轉山路線,圖by《自駕地理》
轉山很辛苦,不是嚇唬人的,56公里的漫漫山路,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高反、晝夜溫差大時時考驗著你的意志。
轉山,圖by會員泡沫
當然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這場挑戰也許就不在話下。轉山前幾個月多做有氧運動,跑步、騎行、游泳,讓血液對氧氣的需求達到平衡,高原安、感冒藥、發燒葯、衝鋒衣這些也都少不了。
另外轉山分內外線,外線是傳統的徒步路線,相對較為安全,內線由於路況複雜容易迷路,走內線的話需要當地的喇嘛帶路。
轉山,圖by會員泡沫
整個轉山外線,從塔欽算起到終點大約需要1-2天的徒步時間,體力好的一天就能走完,轉山第一天休息點是海拔5080米的止熱寺,再走8公里就到最高點,海拔5648米的卓瑪拉埡口,沿途你可以看到天葬台也可以進入宗曲河谷。
卓瑪拉埡口,圖by會員泡沫
即使沒有宗教信仰,我們也可以親自去探訪這座神山,看看世界的中心到底長啥樣。
在巴嘎,可以近距離欣賞岡仁波齊,請放大查看
來源/公號:自駕地理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