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寧縣早勝塬:

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黃土高原,其土壤必定是黃色的。其實,黃土高原上還有一種黑壚土。寧縣早勝塬就是黑壚土最多的地方,它的顏色是什麼樣子呢?

產自早勝塬的牛,被稱為東牛,東方之牛。什麼樣的牛,能得到如此氣派的名字呢?

1 穿溝上塬,經歷兩百米高差後,眼前就是空曠的大塬

暮秋時節,我們站在黃土高原上不起眼的一隅。腳下,深溝一眼望不到底;遠方,灌木叢密密麻麻;面前,小路曲曲折折。我們為尋找黃土高原上黑壚土而來。

這裡是寧縣早勝鎮百子閣後的一道深溝。溝壑割裂了大地,將我們阻隔在一邊,眺望對面,紅瓦白牆的民舍,依崖而建的窯洞,快掉光了葉子的樹木,一切都顯得蕭瑟而闊大。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黑壚土是黃土高原上的主要土壤之一。這種土壤的剖面上部,有一層暗灰色的帶有粘性化特徵的腐殖質層。在我們的意識中,黃土高原上的土壤應該是黃色的,惟其如此,才能和黃土高原的黃色相符。黃土高原上為何會出現這種黑色的土壤,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呢?

查閱了大量資料後,我們的目光集中到了寧縣早勝塬。資料顯示,早勝塬是黑壚土最多的塬之一。於是,也就有了我們的寧縣之行。

距離蘭州500多公里的寧縣,東依子午嶺,西靠涇蒲河,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的態勢,寧縣境內的平原由數個大塬組成。早勝塬是寧縣的第一大塬,也是黃土高原的第二大塬。

從蘭州出發,走平涼,過長慶橋,在寧縣和盛出口下了高速公路,再走二十多公里就是寧縣縣城了。在縣城我們會合了寧縣黨史辦公室主任兼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賀柏林,就匆匆上塬了。

早勝塬距離縣城五公里。出縣城,向東南,沿著馬蓮河而行,走不遠,公路拐了個彎,從懸崖陡壁間裂開的口子,深入了黃土塬。這是一段爬坡的公路,路從馬蓮河畔分出的岔路指向塬上。和別處的上塬公路不同,通往早勝塬的路很寬闊,雖然是盤旋上升,但感覺不出從河谷到塬上的巨大落差。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汽車毫不費力地在公路上飛奔。曾經隔斷了人們往來的黃土斷崖,很快就被我們甩在了後面。從馬蓮河畔到早勝塬的百米的高差,已經算不得什麼了。

寧縣塬多,這些塬面,高出河谷200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被流水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地理單元,依著河流呈現出東北向西南走向的菱角形狀,而塬面則向河川傾斜,越是接近河川的地方,塬面越低,塬的地貌就越是殘破不堪。

賀柏林說,寧縣主要的塬有董志塬南部的和盛塬、土地肥沃的早勝塬、長藤串瓜的九峴塬、氣候溫涼的盤客塬、地面欹側的南義塬、錐形塬頭瓦斜塬及面積最小的金村塬。

在這幾個塬中,早勝塬以土地肥沃而聞名。早勝塬東面和米橋峴子與山河塬相連,東南則為無日天溝,北面為九龍川,西割馬蓮河,南靠涇水。塬面呈三角形,東西長45公里,南北長26公里,塬面走勢由東向西再轉向南,形狀如同一個大拇指。

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早勝塬西部的早勝鎮。

2 北新城,黃土塬上的小村,多少有點獨立世外的感覺

從塬上走過,曠野里偶爾能看見鄉親們堆放著秸稈。正值雨後,公路有些泥濘。十幾分鐘後,在賀柏林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早勝塬鎮邊,繞過了泥濘大路,從一條不引人注意的小路進鎮。

這天,恰好無集市,大街空曠,零零散散開著的商鋪,鮮有人出入。早勝鎮以商貿而聞名,這種情形和我們想像的有些差距。

早勝塬,「早」來自「棗」的諧音。古代這裡稱為定平塬,由於涇河、馬蓮河河谷中盛產大棗,許多外地的商販蜂擁而來,在這裡形成了棗市。於是,人們把村落叫棗社。隋大業十年,在定平川中設立棗社驛,後來移到了塬上,依舊叫作棗社。同治七年,清軍將領雷正綰在此地設立了糧台。他嫌原有地名「棗社」與「早折」諧音,對征戰不利,就將此地改名為早勝。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如今城鎮新建,鎮子的範圍早已超出了古城的範圍了。那麼,早勝鎮上有沒有古城呢?古城肯定有過,但現在,殘存早已經無影了。

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穿過大街走小巷,來到鎮子一隅的北新城。這個名字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有新城自然也有古城,有北新城自然也有南新城。可見,這裡或曾有數座古堡。

北新城如今只是個普通的村落。它緊挨著鎮子,一條長長的小巷,院落沿著小巷依次分布,小巷一頭是入口,另一頭則是一座百子閣,很小,只有一座大殿,一間廂房,不過,周圍,卻長著幾株高大的樹木,看上去很有點年頭。大殿的牆角處,草叢裡則散落著殘缺不全的古舊石雕。大殿內有孔子塑像,也有觀音像,人們將自己很多願望寄託給這些神靈。而這些神靈們則高居在小巷一頭,俯視著村民的出出進進,生老病死。

早勝鎮上比較早的城池是明萬曆三年修建的老城。當時,寧州知州馬彥卿親自在棗社主持修建了老城。老城三面臨溝,南面臨街,在城的東北處設有弔橋,和北面深溝相連,城南人們利用黃土高原上腰峴多的地形,設置關隘進行防守。故而老城防守十分嚴密,躲過了一次次的戰亂。有城池自然有神靈,老城內人們修建了玉皇閣、城隍廟、百子閣等建築。這樣就成了一座帶有宗教祭祀中心的軍事要塞。後來,人們還依附著老城修建了南、北兩座新城和東城。

這些城池也就有不同的功能劃分。賀柏林說:「北新城是早勝的政治中心,以前鎮政府就設在這裡,東城區則是文化中心,民國三十一年曾在這裡設立了甘肅省立中山中學。南新城以南的街道則是早勝商業區,南街上曾經修建有觀音廟、戲樓等建築。」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這四座城堡之間,或者隔溝相望,或者以小路相通,或者利用腰峴地形,設置弔橋關口。這樣就形成了相互依託、相互呼應的城堡群。顯示了黃土高原上城池修建的獨特魅力。看管百子閣的老人們說,每年的正月十五,大殿前,諸多的善男信女雲集於此,或焚香禱告,或給神像披紅,一時間,鞭炮震天,鼓樂喧囂。 百子閣自然主管著生育、繁衍的大事,這也是古代生殖崇拜留下的古老印記。

北新城是一個典型的黃土高原的小村。土地肥沃,百姓勤快。我們走了幾家院落,小院收拾得整整齊齊,院子大體分為前後兩進,前院主人多種柿子樹,象徵事事如意。後院則存放雜物,雖然不大,卻也盡最大可能開闢成田地,或種植果樹,或拓展成菜園。小院內不時有令人驚喜的發現,或是一把舊椅子,或是一塊塊精美的磚雕,或是一個古老的風箱。器物上或畫著二十四孝圖,或畫著八仙過海,或為蝙蝠蘭草,農人們的期望、渴盼也就通過一幅幅圖案展現了出來。他們希望長輩長壽,孩子能讀書成才,幸福如同蝙蝠一樣福從天降。

小巷的門樓也非常有特色,寫著讀與耕,展現著耕讀傳家的家風;寫著謙受益,則教育子孫謙虛處事;寫著和為貴,則以謙和做人為準則。小巷內行人寥寥,有點雞犬之聲相聞的感覺。

這個黃土塬的小村,卻自有它的獨特之處。

3 黑壚土,東方之牛,它們是從公劉,就開始農耕了嗎

早勝鎮是聞名甘、寧、青、陝四省區的商貿集鎮。解放前這裡有近百家商號,其中有銀樓8家,10家中藥鋪、5家西藥鋪,可見其商貿的興盛程度。在十年前,早勝鎮上逢年過節時,客流量就達3萬人,全年交易額在1.4億元。

每逢集市這裡異常熱鬧。以前,陝西寧夏的商人們都紛紛來此貿易。這座不大的小鎮上,就如同在春睡中醒來的孩子,奔跑跳躍。

在農耕社會裡,要形成商貿集鎮,有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首先要位於交通樞紐,這一點古今相同。早勝鎮地處泥陽古道上,這是條唐代就有的古道。沿著泥陽古道北上,經過羅川、寧縣,通往馬嶺(在今環縣和慶陽之間)。在唐代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樞紐,從這東可抵達關中,西可走寧夏,北通塞外。此外,還要豐富的物產,不僅當地要有特產,而且要盛產糧食。惟其如此,才能支撐住眾多的非農業人口的存在。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這裡有著非常古老的耕種歷史,是周人的早期發源地之一。賀柏林說,寧縣屬雍州,史書中記載,公劉遷豳,豳就是寧縣一帶。人們曾經從寧縣城西,一個叫廟嘴坪的地方發現了商周文化遺存,周人的先祖公劉曾經在此地發展農耕。所謂的「築公劉邑,建古豳國,大展農耕,擴疆辟域,周道之興肇始於此」周人在這裡開始興盛了。

這裡是中國最早的農耕區之一。發展農業,要種植糧食,離不開土壤。早勝塬是黃土高原上黑壚土最為集中的塬之一,黑壚土上層疏鬆,下層粘結,易於滲水和保墒。它們就是黃土母質和各種草木腐爛變質後形成的腐殖質層 (80~100厘米)。黑壚土呈現出粉砂粒狀,而腐殖質層約佔40%,含豐富的礦物質,其中有鉀、磷。這種以黃土母質為基礎的土壤是一種黑鈣土型土壤,既是黃土高原地區主要土壤類型,也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耕作土壤。非常富有營養,因而早勝塬很早就以土壤肥沃而聞名。

我們在百子閣後的斷崖邊,就看到呈現灰黑色的土壤。黃土高原上還有一種土壤黃綿土,它們分布在殘塬山坡上,土質疏鬆而綿軟,顆粒小,滲水透氣,抗腐蝕性差,容易遭受雨水的侵蝕。和黑壚土有著很大差距。肥沃的土壤,註定有豐富的物產。早勝牛就是早勝塬上最為著名的物種。早勝牛還有一個稱呼東牛,意思是東方之牛。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究竟什麼樣的牛,能夠配得上「東方之牛」這樣的稱號呢?

在鎮子上一位同志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一座養牛場,一探究竟。這是早勝鎮上比較大的一家養牛場,據說一年能出欄數百頭牛。這些牛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早勝牛。如今,早勝牛的名氣很大。

早勝牛在史籍中不顯,但民間卻聲名遠揚。究其原因,得益於早勝鎮的商貿交易。養牛場的主人姓鄒,祖輩就以販運早勝牛為業。不僅把早勝牛趕到寧夏、內蒙古販運,而且還往上海販運。

在牛棚里,他指給我們看早勝牛,老鄒說:「早勝牛的顏色以紅色、棗紅色為主,部分呈橙黃色,全身毛色純一。」這太理論化,到底咋認早勝牛呢?老鄒告訴我們一個口訣:「大眼、粉鼻、方口、疙瘩角。」「卧時四蹄不露,行走蹄下生風。」

在西北,早勝牛和關中驢齊名,都是西北的優良畜種。賀柏林說,早勝牛犍牛日耕地5~6畝,拉車時能運載1000公斤。

牛耕曾經在農業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早在四五千年前,先民就已經使用了牛耕。相對於縣城的廟嘴坪而言,早勝塬地處東方。「東牛」這個帶著相對地理方位的詞,其背後究竟有什麼含義呢?它是否就是公劉部族們對這種牛的稱呼呢?

4 大塬、峭壁、深溝、腰峴,什麼樣的地理,就能有什麼樣的個性

行走在黃土高原上,地形有著非常強烈的對比。這一點我們在早勝塬上就深有體會。

在黃土高原上,每一個獨立的塬,其必定是被溝壑河川所分割而成單獨的地理單元。在流水沖刷下,在暴雨侵蝕下,在大風吹拂下,黃土高原經常能看到支離破碎的地貌。大塬、峭壁、深溝、腰峴,這樣強烈對比的地形地貌,總是出現在我們面前。

寧縣的眾多塬中面積大小不說,其溝壑的深度就達200米。而溝壑上的塬面最小的也有三四平方公里。在架橋技術落後的時代,塬與塬間居民的往來,非常不便,這樣也就使塬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生活狀態,許多古老的民俗,也因此得以保存下來。

人們在塬與塬之間往來,要下塬,入深溝,再上塬,深達百餘米的溝壑,展現出黃土高原上異常強烈的對比。這種獨特的地理地貌,也最終影響了黃土高原上人們性格的形成。這一點,在早勝塬上表現得似乎更為明顯。

黃土塬上人的性格,剛烈而富有浪漫情愫,執著而懷有俠義之風。距離早勝鎮不遠的地方就是傅介子的故里。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賀柏林說,傅介子的故里在寧縣良平鄉傅家村。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莊,當地人稱修郭傅家,村裡有個傅介子祠。

傅介子是西漢著名的外交家及勇士。前人有詩:「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說的就是傅介子。漢武帝死後,大將軍霍光輔佐8歲的昭帝。此時,早已退居漠北的匈奴,又蠢蠢欲動,他們在西域挑起事端。龜茲王殺死駐輪台屯田校尉賴丹。樓蘭國王死後,匈奴搶先扶植安歸為樓蘭王,後又數次截殺漢使。公元前77年,傅介子對大將軍霍光說:「樓蘭、龜茲數反覆而不誅,無所懲艾……願往刺之,以威示諸國。」於是,傅介子率人遠赴西域。到樓蘭後,他想辦法接近樓蘭王,最終獲成功,謊稱漢天子有口信給他。樓蘭王跟隨傅介子入帳密談,由此被漢勇士斬殺。後來,漢王朝立尉屠耆為樓蘭王,改樓蘭為鄯善。傅介子被漢昭帝封義陽侯,後人譽為「孤膽英雄」。

在隴東黃土塬上,有好幾處與傅介子有關的遺迹,有墓葬,有村落,有小巷,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對傅介子相當推崇。除了傅介子外,在寧縣還有一個人值得一提,這人就是劉志仁。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深溝大壑割裂了黃土塬,使人們往來不易。這裡保存著大量古老的民俗,如香包綉制、剪紙、石雕藝術、皮影雕刻技藝、花燈製作技藝、戲劇頭帽製作、高蹺表演……這裡不能不說寧縣的秧歌。秧歌是北方特有的歌舞,源自黃土地上農業生產的情形。過去人們勞動時長時間彎腰,休息時就要走動,為防止踩壞秧苗,只能選擇空隙插腳,於是就有了常見的秧歌交叉步。隴東秧歌有兩種,一種叫秧歌舞,一種叫秧歌劇。

劉志仁是新秧歌運動的典範。1944年11月16日下午,陝甘寧邊區文教大會上,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簽署的「新秧歌運動的旗幟」的獎狀,頒發給寧縣南倉社火領頭人劉志仁。

南倉社火耍得紅,區里縣裡真有名。

裡頭有個劉志仁,離了劉志仁,新故事就耍不成。

賀柏林認為,邊區的新生活給劉志仁的社火創作增添了新鮮的內容,他把秧歌(舞的)與故事(唱的)結合起來,形成秧歌劇。劉志仁組織的秧歌,表演時又說又唱,載歌載舞,又有故事情節,短小精悍,很受農民歡迎。

同樣的黃土地,誕生出了截然不同性格的兩種人。傅介子剛烈勇猛,執著細心。劉志仁則能載歌載舞,富有浪漫情懷。

這無疑是源自黃土塬強烈對比的地理地貌所塑造成的性格。環境決定人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黃土高原上大塬影響下人們心胸開闊直爽,峭壁塑造了不畏艱難的性格,深溝使他們能沉下心來,腰峴則決定了他們關鍵時刻能頂得住。

千百年來,黃土塬上的人們執著剛烈,豪爽大氣,同時他們也能歌善舞,不乏浪漫情懷。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甘肅寧縣早勝塬:黃土高原的黑壚土生長的剛烈與浪漫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