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周穆王與化人的神話故事

南懷瑾老師:周穆王與化人的神話故事

南懷瑾老師:周穆王與化人的神話故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周穆王與化人的神話故事

本文摘錄自 《列子臆說》

【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ài],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寢以居之,引三牲以進之,選女樂以娛之。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王之廚饌[zhuàn]腥螻而不可饗[xiǎng],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親。穆王乃為之改築,土木之功,赭[zhě]堊[è]之色,無遺巧焉,五府為虛,而台始成,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號曰中天之台。】

這是中國有名的故事,是一個神仙境界,也像佛家的神通境界,因為這個來訪的化人,雖然不明講是來自印度,但是化人是指有神通的人。周穆王時代,依照佛教歷史,釋迦牟尼佛和弟子中有神通的都還在,不過無法考據了。印度一個有神通的人,心念一動,彈指之間就過來了,有神通的人,不受空間的限制是可能的。如果是陸路過來,就是從絲綢之路新疆這邊過來的。

「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西極是西邊,以中國為標準,從中原地帶向西面走到了極點,到天的邊上了。「化人」,這兩個字用得妙極了,一個真的人化身而來,是否菩薩化身不曉得。這個人有神通,「入水火」,可以跳進水裡,可以從火裡頭走過來。「貫金石」,山啊,牆壁啊,擋不住的,他隨便可以走進走出。「反山川」,他的神通可以移山倒海,可以把山川倒過來。「移城邑」,像這兩天南部太熱了,他用手把高雄一端,就端到台北來涼快涼快。「乘虛不墜」,可以在空中走路不掉下來,這是神通吧!「觸實不硋」,實際的牆壁、水泥鋼骨擋不住他。他那個神通「千變萬化,不可窮極」,要什麼有什麼。他的神通到什麼境界呢?「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他不但把東西變了形狀,也能把你的思想變了,他手一指你腦子,你的思想都會變了,現在科學家也正在追求這方面。最好我們能看到這個人,讓他把腦子指一指,什麼書都會了,多好啊!

「穆王敬之若神」,那個周穆王啊,把他當活神仙看待,「事之若君」,把他當皇帝一樣地敬奉。「推路寢以居之」,把自己住的宮殿讓他居住,「引三牲以進之」,每天殺牛、羊、豬三牲供養他。「選女樂以娛之」,選宮裡最漂亮、最好的歌舞宮女服侍他。

「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但是這個化人啊,認為周穆王給他住的房子很卑下醜陋,不能居住。「王之廚饌腥螻而不可饗」,廚房裡第一等的廚師,什麼好菜都搬上去請他吃,他認為腥臭,都不能吃的。「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親」,周穆王最漂亮的宮女,他認為她們身上腥臭討厭,不可親近。

那怎麼辦呢?周穆王說你都不喜歡,人世間那麼可惡啊!好,另外給你修。「穆王乃為之改築,土木之功」,用全國的力量來建築新地方。「赭堊之色」,統統修成紅白宮殿,大理石的房子。最後「無遺巧焉」,請世上所有一流的建築師來建。「五府為虛,而台始成」,周朝有太府、玉府、內府、外府、膳府,就是整個五府的錢花完了,才把台造好。

我說由周穆王開始,秦始皇的阿房宮、隋煬帝的迷樓、宋徽宗的艮岳、慈禧太后的圓明園,歷史上這些偉大的建築太多了,可惜都毀了。否則我們專門做觀光,把全世界的錢都賺來多好。

周穆王那個台多高呢?「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像終南山那麼高,「號曰中天之台」,就是高到天上的一半。

【簡鄭衛之處子,娥媌靡曼者,施芳澤,正蛾眉,設笄[jī]珥,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佩玉環雜,芷若以滿之。奏承雲、六瑩、九韶、晨露以樂之。日月獻玉衣,旦旦薦玉食。化人猶不舍然,不得已而臨之。】

「簡鄭衛之處子」,至於這個台裡面用的人,宮女不漂亮不要。把鄭衛兩國漂亮的女孩子,教育素質好的十四五歲處子都找來。「娥媌靡曼者」,她們長得三圍標準,走起路來,好像水在搖動的樣子。「施芳澤」,然後請第一流美容院的教授教她們化妝。「正蛾眉」,那個眉毛不曉得怎麼畫的,好看就對了。「設笄珥」,戴的飾物有圓的,也有小的長的。「衣阿錫」,穿的衣服是一等的材料。「曳齊紈」,裙子拖曳,古代的女裝後半截裙子拖在地上,走起路來後面拖了一大堆。「粉白黛黑」,在臉上擦粉擦得很白,黛是講畫眉毛,現在人畫的綠眼睛、紅眉毛,那個最漂亮的,古人已經用過了。眼睛畫得一圈一圈,烏溜溜的,外面加一點綠的顏色,紅燈一開,紅眉毛,綠眼睛,白牙齒,大口紅,如果沒有定力,嚇得人……就是那個樣子。「佩玉環雜」,身上掛得叮叮噹噹的,走起路來全身帶音樂的。「芷若以滿之」,這些女的身上帶的都是香花,茉莉花、蘭花、夜來香啦,一大堆。

「奏承雲、六瑩、九韶、晨露以樂之」,這幾個都是上古的名曲,承雲是黃帝時候的曲調,六瑩是帝嚳時候的曲調,九韶是舜樂,晨露是湯樂。反正是最有名的音樂,天天都奏給他聽。

「日月獻玉衣,旦旦薦玉食」,天天獻上用玉片穿起來的衣服,價值貴得很,送給他穿。「旦旦薦玉食」,珍珠磨成粉當飲料,還把白玉磨成了粉,白玉可以吃的,吃了皮膚越來越嫩,長生不死,是不是會變癌症不知道。據說如此,我是不敢吃的。

「化人猶不舍然」,這樣恭敬侍候這位老師,他卻仍不想去這個新造的地方,覺得沒有意思。「不得已而臨之」,不過,看到周穆王那麼誠心,他總算很勉強來看一看。你說慘不慘啊!周穆王這個馬屁拍到這個程度,不要說拍馬屁,就是我們看一點點頭都昏了,就暈倒了。可是這個神仙根本就不為所動,還不肯住,只到這裡看一看。過了幾天,他告訴周穆王,這個地方不能住,不舒服,你沒有看過好地方,我帶你去看。幾時去呢?下個禮拜一買票(眾笑)。

講到周穆王這一段,以普通學術的觀點看,這是研究中國上古神話史最好的資料。這看起來是一個神話,談及我們上古的歷史文明,實際上,也代表了我們民族的歷史演變;而與現在的社會環境、各種思想,所有的種種都不同,這也可以說是文化哲學的問題。那麼退回來說,該篇所講周穆王見到化人,以及見到西王母這些故事,是說明人同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種種的關係。所以我們不能完全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神話,我們先把這個要點抓住,再看下面的結論。

【居亡幾何,謁王同游。王執化人之袪,騰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宮,化人之宮構以金銀,絡以珠玉,出雲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據,望之若屯雲焉,耳目所觀聽,鼻口所納嘗,皆非人間之有,王實以為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王俯而視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王自以居數十年不思其國也。】

【化人復謁王同游,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視;音響所來,王耳亂不能得聽,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喪,請化人求還。化人移之,王若磒虛焉。】

周穆王幾乎把國家的財政搞空了,給化人蓋了那麼好的宮殿,化人勉強住了沒多久,就說要帶周穆王到別的地方看看。「王執化人之袪」,周穆王抓住他的衣服,像科技的幻想小說,馬上飛起來了。「騰而上者,中天乃止」,這個中天究竟有多高不曉得,就是向虛空上面走,走了半天為止。根據佛學的講法,太陽月亮還不算中天,它們只是初級的高度,這裡所說中天,至少超過這個階段。

「暨及化人之宮」,到了中天之上,就到了化人自己所住的宮殿。周穆王看到的化人宮殿,如果拍成電影,這個本錢也花不起,太大了。「構以金銀」,結構是黃金白銀做的鋼筋。「絡以珠玉」,釘子啊,電線啊,是珠寶做的。「出雲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據」,這個宮殿高得沒有辦法估計,雲啊,雷啊,什麼都在它下面。「望之若屯雲焉」,向下面看啊,雲霧在腳下。當然阿里山上偶然有這種境界。我當年在大陸,尤其在四川、西藏、雲南,登到高山,看到下面下雨,黑雲里有亮光,一閃一閃,閃電以後才知道在打雷,但是在上面聽不見,就是這個樣子。

「耳目所觀聽,鼻口所納嘗」,在這個地方,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嘴巴所吃到的,鼻子所聞到的,「皆非人間之有」,都是人世間沒有的。「王實以為清都紫微」,周穆王認為這個地方是天頂了,古代的神話里,「清都」是上天最高處,神仙住的地方。現在講是很遠的一個星球,古人給它取名紫微。「鈞天廣樂」,就是上天最高處的一種音樂的名字,那不是人世間的音樂,「帝之所居」,認為這個地方是上帝住的地方。道家說是玉皇大帝住的,但是玉皇大帝是欲界天哦,還不是色界的大梵天、大自在天,那是更高的地方。

「王俯而視之」,周穆王在這裡向下方一看,看看自己最偉大的皇宮,「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蘇就是木柴,看起來就是一堆泥土、一堆木柴而已,很難看。「王自以居數十年」,這個周穆王一想,在這樣醜陋的房子里我住了幾十年,假使我能夠在天上這個地方住,我也不想當皇帝了,所以「不思其國也」,不想回國了。

「化人復謁王同游,所及之處」,化人再邀請周穆王,到另一個地方看看。「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向上面看沒有太陽月亮,已經超越日月了;往下看人世間,地球上的江河海洋都看不到了。「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視」,這個地方有光,不一定發自太陽,看起來同現在的太空學、天文學非常接近。我們人類所看的光自太陽來,其他的星球不一定靠太陽光,北極有極光,深海的生物有些本身帶電光。所以這裡的描寫,在古人叫做神話,現在看起來反而認為很科學。周穆王在這個地方,看不見地球上的東西了,那裡的光影投射下來,人類的眼睛沒有辦法張開,太強烈了,所以眼睛看不見東西了。

「音響所來,王耳亂不能得聽」,這裡也有聲音,這個耳朵受不了,音波太大了,聽不見了,再下去會聾了。到了這裡,人的身體「百骸六藏,悸而不凝」,骨頭和裡面的內臟都在發抖,震動得很厲害,這個肉體好像要散掉一樣。所以「意迷精喪,請化人求還」,思想也不集中了,精神也沒有了。周穆王到了這裡,皇帝的架子一點都擺不起來,就請求這個化人說,算了,你還是帶我回去吧。「化人移之,王若磒虛焉」,這個化人一聽,你受不了啦?就移動一下,周穆王感覺自己變成一個湯圓一樣,在空中翻滾,就掉下來了。

【既寤,所坐猶向者之處,侍御猶向者之人。視其前,則酒未清、餚未昲。王問所從來。左右曰:「王默存耳。」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復。更問化人,化人曰:「吾與王神遊也,形奚動哉?且曩[nǎng]之所居,奚異王之宮?曩之所游,奚異王之圃?王閑恆疑,蹔[zàn]亡變化之極,徐疾之間可盡模哉?」】

注意這一段,結論快要來了。「既寤,所坐猶向者之處」,「向」就是過去,周穆王一路翻下來,好像睡了一覺醒過來一樣,再看看旁邊,還是原來自己坐的這個位子。「侍御猶向者之人」,旁邊服侍他的太監、宮女啊,還是過去這一班人,都站在旁邊。「視其前,則酒未清、餚未昲」,看看自己面前剛才跟化人喝酒吃飯的地方,酒杯還擺在那裡,酒也還在,菜還沒有涼。奇怪,他到太空外面去玩了一圈,結果下來還坐在這裡,好像睡覺做夢一樣。

「王問所從來」,他自己搞得莫名其妙,問旁邊的人說,剛才你們看到我到哪裡去了?「左右曰」,左右是站在旁邊的人,「王默存耳」,他們說只看到你眼睛閉著靜坐而已。默存在佛家密宗來講,就是觀想,就是觀想一下而已。後來道家所謂默存,就是把眼睛閉起來打坐。現在一般人越走越下坡了,道家也一樣,變成守竅,守個肚臍下面的丹田,倒不如周穆王的默存,是向上面走的。後來道家產生另一種修法,同佛家觀想的修法一樣,叫做「默朝上帝」,就是存想。

這個上帝不是西方所講的上帝,更不是耶穌。道家的廟子里塑的上帝,頭戴平天冠,上面是冕旒。皇帝冠帽前一塊板一樣翹起來,上面垂掛珠珠,那個東西叫冕旒,就如王維的詩,「萬國衣冠拜冕旒」。普通我們掛的帘子上面垂珠,那不叫冕旒,那是「流蘇」,這些都要知道。

如果我們對這個故事加以研究,發現古今的文化思想修鍊方法,所謂精神的境界、神秘的境界都是一樣,都是人類所追求的宇宙間的一個東西,至今沒有結論,只是名稱換了而已。這裡快要作結論了,所以默存這個名稱要特別注意。

因為旁邊的人回答周穆王說只看到他在那裡閉目冥思,「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這樣一來,周穆王也不願意多講了,講了別人也不知道,他自己傻了,也不曉得到哪裡去了,所以一連三個月,腦子都是空的,當然也不辦公了,什麼慶典都不搞了。「而復更問化人」,他自己想不通,就請教這個有神通的化人,你究竟帶我到了什麼地方?我動過沒有?重點在這裡。

「化人曰:吾與王神遊也,形奚動哉」,化人說,我是帶你的精神離開這裡,形體還坐在這裡沒有動。形神兩個是可以分開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道家儒家都曉得。現在在我們的肉體上的這個形神,名稱變了,叫做魂魄。魂是靈魂,就是神變的;魄就是生理上精氣變的。所以一個人要是魂魄分開了,就是快要死亡了。有許多心理病、精神病,就是人到了這個境界,到醫院裡精神科看看,有許多嚴重的精神病例。

我有一個朋友做過省主席,現在在美國。他的父親是讀書人,當然也是個富貴人,我們都見過。老太爺、老太太兩個都修道,都七八十歲了。有一天這個老太太就告訴一班朋友說,我的老頭快要走了,他的魂魄已經散了。她說老伴打完坐習慣在椅子上靠著,再喝杯茶。有一天早晨,她自己打坐下來,向窗外面看,發現老太爺站在庭院里看花,她就叫他加件衣服,早晨天氣太涼;可是他頭都不回。她就回頭自己找件衣服要給老太爺加上,結果轉身看見老太爺還坐在椅子上。她說自己就傻了,曉得他快要走了,魂跟魄分開了。

所以魂魄兩個,照醫理學來研究是兩樣東西哦,有時候人睡眠不好,在古代的醫學是魂魄不能交。譬如說我們失眠,血液向上面沖,思想多睡不著,或者茶喝多了,小便越來越多,魂魄兩個不能相交。在瑜珈術來講就是上下氣的升降失調,不能凝聚了,就是剛才講周穆王在中天上「悸而不凝」,凝結不攏。在中醫的道理,失眠是心腎不交。其實不是心臟與腰子,而是講心腎那個氣的功能,它通電的過道,兩個不能交換,所以睡眠就不好。 ......

再說這個化人帶周穆王的神去神遊,周穆王沒有修道當然不能出陽神,其實他也不是出陰神,出陰神也要有相當工夫的。化人只是帶他的靈魂出竅神遊,等於我們講的離魂症差不多。「吾與王神遊也,形奚動哉」,化人說你旁邊的人不是告訴你你沒有動過嗎?沒有錯,你身體還在這裡,我是帶你的精神靈魂出去遊玩。

「且曩之所居」,曩就是剛剛,你不要認為看到的比你的皇宮好,「奚異王之宮」,同你的宮殿還是一樣,差不多。其實這一句話是安慰周穆王的,不管怎麼樣,天上的宮殿、人間的宮殿,反正都是住人的,當然是一樣,可是好與不好差得很多。「曩之所游,奚異王之圃」,他說剛剛去遊玩的地方,同你的皇宮花園也差不多。「王閑恆疑,蹔亡變化之極,徐疾之間可盡模哉」,你不需要懷疑,不要追究我剛才帶你到哪裡,心裡頭不要問究竟到了什麼地方。這個故事假使是真的,與我們相距有三千年左右了,用佛家的話去解釋化人所說的,就是萬緣放下,空掉,什麼都不管,高高興興地、快樂地活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紀念南師誕辰百年(四)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全)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