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王陽明很牛,但如果沒有他,王的牛可能要掉價一半!

王陽明很牛,但如果沒有他,王的牛可能要掉價一半!

王陽明確實很牛,開創了不少心學智慧,但是有個前提,那就是王陽明的牛氣不能少了另外一個人的思想提攜。為何如此說呢?這個人是誰呢?請跟隨哲學詩畫快速進入。

王陽明很牛,但如果沒有他,王的牛可能要掉價一半!

1,王陽明與湛若水

王守仁的心學和湛若水的湛學的相遇和相交,雖然是發生在當時的京城,但是發生的緣由必須追溯到王守仁的祖上曾經在增城的一段經歷。相傳王守仁的六世祖王綱,在明初,在廣東做官,有一次押送糧船時,經過增城,增城的當地人將糧船扣押了下來,並且要將官兵全部殺死,隨行的幼子王彥達要求代父受死,未得允許。隨後,將王綱等人殺了以後,讓王彥達領會父親回浙江。王彥達就背著父親的屍體返回到浙江歸葬。這段故事令官宦世家的守仁家族中增加了一個增城的地名。相信這段深刻的歷史,肯定在王守仁的認知中具有強烈的印象。所以,王守仁在京城知道在翰林院中有一個增城籍的編修,就帶著歷史的怨恨去接觸和了解湛若水。

由於湛若水是以「隨處體認天理」作為指導,對歷史的解構自然是「知行並進」,即是對王綱之死肯定是歸諸明初境內未靜的原因,而且對當時人民生活困苦所致而作出的舉動,從而緩解了王守仁的怨恨。同時,明晰了增城人的愛憎分明的情緒。劫糧船以後,只殺官兵,而沒有將其五祖王彥達殺死。這樣,就十分有效地將「隨處體認天理」的理論貫注在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上。

2,湛學精華:

湛若水以萬物一體、理氣一體、道器一體思想,為「隨處體認天理」修養工夫論包含的心物合一、動靜合一、知行合一打下了理論基礎。

王陽明很牛,但如果沒有他,王的牛可能要掉價一半!

1)萬物一氣——道器渾一

湛若水發展了張載的氣論,提出氣為宇宙萬物本源。「虛則氣聚,聚則物生。故不待種也,氣即種也,得之氣化而生也,故氣者,生之本。」虛無即氣,氣是生成萬物的種子或根本,有形無形都是氣運動變化的不同形態,「宇宙間只是一氣充塞流行」。什麼是氣呢?他認為氣是一種無聲無臭、無形無相的實體,無時、無處不在。

人的身心軀幹仰賴氣的流貫,宗族血緣關係是氣的一脈相傳,人的思想感情是氣的應與求。「氣為天,體為地,血者承氣以行乎體於天地之間者也。故人之老而死也,陽氣漸衰而血漸涸,天地之終也亦然。」氣不僅造就了人的形體軀幹和血緣聯繫,而且貫於心、發於聲,音樂、詩歌等除了是心的思與情,還是氣的應與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夫心也、氣也、聲也,一也。是故作詩者,氣如其心,聲如其氣;誦詩者因聲以感氣,因氣以得心。」

可見,氣是本原,是宇宙統一性的體現,天地人、物質和精神都是氣的不同表現形態。在這個基礎上,甘泉以氣作為人與天地貫通、與萬物通體合一的根據,陸續提出了「物我無間」、「萬物同體」的思想。

2)萬物一心——心合內外

雖把氣作為萬物本源,最終又以心為本體,把心、性、理合一,包貫於心中。

「宇宙間一氣而已。……自其精而神、虛靈知覺者謂之心。」「人與天地同一氣,人之一呼一吸,與天地之氣通為一氣,便見天人合一處……天地與人同一氣,氣之精靈、中正處即心。故天地無心,人即其心。」這裡的心有兩層含義:1.心是氣之精,具有虛靈知覺和思慮作用。故「天地無心,人即其心」。由於萬物一體,同歸於氣,人以其心成為統攝萬物的存在。2.心是氣之「精靈中正處」,所以,人心是天地萬物之本體,與天地同大。

心既與萬物一體,又以本體性和認知功能統攝萬物。這樣,人與天地同心同體,參贊位育,與天地配。此宇宙化育之心與個體的虛靈之心是一非二。心作為本體,本然包攝萬物,與萬物渾然一體,有萬物皆備之理;心具有知覺作用,從應然的角度又可具有貫通心與萬物的作用。

在以上理論的基礎上,湛若水認為心、理、性皆為氣之中正,心為精靈之本體,因此,心即是性、理。(並不是陽明的「心即理」,而是「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這一事件,成為王,湛感情互動的契機,加深了王學與湛學的交流。雖然,王守仁在浙江陽明洞已經明確了聖人必定是可以通過學習而得到實現,即是說有了「我是聖人」的自信。但是,怎樣學,如何學的問題,仍然是令他困惑和不解。經相互交往以後,王守仁獲得了一個「堅持」和「科學」的理念。這在「隨處體認天理」的理論中是十分明確的概念。但是,湛若水是不設定「天理」,而是在科學發展中獲得堅持,就是自然,就是天理。但是,結合到了王守仁中,卻是「必須有」一念,即設定一個目標。這是在陽明洞時,他頓悟到的「次念生於孩提,不可滅。若此念滅,是滅了自己的種性」理念。實際上,形成屬於「王學」的基本原理,就是在自己確立的人生目標中,科學地去堅持。而科學的發展和堅持這些觀點,正是湛若水的思想基礎。可以說,沒有湛若水,王陽明的心學極有可能要走向主觀唯心主義、從而忽視自然和科學的死胡同。

王陽明很牛,但如果沒有他,王的牛可能要掉價一半!

3,湛若水對佛教的批判

湛若水早年接觸過佛教,不久,便覺得墮於空寂的佛教弊端諸多。

首先,他反對佛教的空觀。宇宙之間充滿著氣,蘊含著生生之仁,構成天地人和萬物,這一切都是實在的。「自有此氣充塞以來,色色皆真。只可言無聲無臭,不可言幻。」佛教認為諸法皆空、無我,在他看來是荒謬的。

其次,他指出佛教以空為本的危害。「釋者棄彝倫,由於外物,外物由於惡六根,惡六根由於不知性。知形色天性,而後知惡根之非。」湛若水認為佛教把形色六根當作如露如電的夢幻泡影,一來,人要通過純粹內在的空洞修持獲得對彼岸世界的直觀神秘體驗,使人的生命和現實世界完全置於虛幻;二來,必然會導致基本的人倫被否定掉。道學只有堅持宇宙萬物是實存的,「體用」才可能是內外、動靜合原的渾一整體。

再次,他認為佛教以空為體,所謂通向涅槃的修持之用,只是舞弄虛空。他指出佛教一味靜坐禪思不知所求,空體假用無補於世。在《答歐陽崇一秋官》中,湛若水說:「久乃覺其無實,亦無實德實事,如談空畫餅耳,且心事既判,又雲理障,其害道不為小矣。」佛教的根本問題是把心和物對立,支離了心和物的關係,他甚至將佛教看作滅倫傷化、不懂人性的假惺惺之學。

4,對理學和心學的批判補充

理學和心學兩條路線在湛若水看來在體用問題上也存在支離,各執一偏。他認為理學的弊端有三:一是理氣二分,理與氣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兩截;二是析心性、心理為二,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為二,性理和物理為二;三是心物一分為二,陸王心學雖然提出「心即理」,良知是心和理的合一體,但湛若水認為在理氣二分方面,陽明沒有解決理氣二分的問題。

王陽明很牛,但如果沒有他,王的牛可能要掉價一半!

雖然,「王學」和「湛學」區別懸殊,但是,王守仁的心學卻因為湛若水而得到了完善,而湛若水又為王守仁的實踐過程獲得啟發。兩人實際上是在互動中相互裨益。後來,王守仁總督兩粵時,在增城停留了較長的時間。之前,湛若水已授意增城地方官為王綱父子建一座忠孝祠,以對王守仁祖上的一種補償或是歉意。王守仁到增城居住期間,不僅祭祀了忠孝祠,而且題下了幾首十分深情的詩。其中《謁忠孝祠詩》的末句是這樣說的:「鄰祠父老皆人厚,從此層城是故林」。直把增城當作了自己的故鄉,這些都足以證明王守仁對湛若水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詩畫 的精彩文章:

20本哲學文學名著中的20個精華名句,多看多受益!
14幅超好看的牽牛花,原來藝術可以如此唯美和偉大!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