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第一陵——南京明孝陵
俯瞰明孝陵。此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朱元璋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朱元璋和馬皇后雕像。
朱元璋和馬皇后劇照。馬皇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后之一,以賢慈著稱。通過觀賞電視劇《大腳馬皇后》《朱元璋》就可以充分了解。馬皇后一雙大腳陪伴朱重八從窮困潦倒到富貴至尊。曾經背著驚慌失措的老公脫離險境,貴為皇后時,又時常警示皇帝要德行天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朱元璋的殘暴習性。
明孝陵處于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
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陵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一、下馬坊。明孝陵園區入口。
下馬坊前的栓馬柱、喂馬槽。
二、明崇禎帝立「禁約碑」,明確禁止損壞明孝陵及謁陵條款。
三、明孝陵大金門,位於下馬坊西北750餘米處,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門。
四、神功聖德碑亭。
神功聖德碑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太祖一生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馱碑的龜趺高2.08米,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區最大的碑刻。整個碑亭建築平面為正方形,故俗稱「四方城」。
五、御河五龍橋。
六、神道、石像生。不同於中國古代其他的帝陵,神道兩旁的石像生都是呈直線對稱分布,明孝陵神道環繞建有孫權陵墓的梅花山,順勢而然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類似北斗七星。
神道石像生與欞星門。
七、欞星門。
八、金水橋。
九、文武方門是明孝陵陵寢的第一道門(陵宮門),共設五孔門洞,高8.90米,寬24.57米,單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南北向開三洞拱門,門券高度分別為4.00米(中門)和3.77米(左、右門),掖門高3.27米,體現了陵寢建築中的尊卑關係和不同的使用功能。
十、 明孝陵享殿
明孝陵享殿老照片。
十一、內紅門。
十二、方城明樓。明樓樓頂約十萬片琉璃瓦,天花藻井上兩千多平方米彩繪,色彩以黃、綠、藍、紅為主,圖案既有團龍彩雲式的,也有旋轉花團式的。頂部天花採用和璽彩繪的畫法,這是明代皇家高等級的彩繪。頂外部的斗拱和額方採用以花草為主旋子彩繪法。有六道紅門,即東、西、北面各一道門,南面三道門,每扇門上的門釘為九行,每行九顆,以顯示九五之尊。
十三、寶頂示意圖。寶頂是明孝陵最核心、最神秘的地方——朱元璋地宮所在地。因種種原因,該墓保存完好,從未有過盜墓事件發生。專家在寶城內採用無損磁測法(GPM技術),已經明確發現在寶頂地下深處有一個面積達數千平方米的建築空間,而且還找到了長達百米的通道(墓道)走向和入口,無疑寶頂下存在的這個巨大建築空間是明孝陵的地宮。無數的遐想、無數的期待!
康熙御題治隆唐宋碑。
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親往謁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下金陵時,在耳聞目睹南京城的盛況後對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由衷的讚歎之詞,該碑位於今南京鐘山南麓明孝陵內。
東陵——朱元璋長子朱標陵園享殿遺址,明孝陵東側。
明東陵有陵垣、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寶頂等建築要素組成,主要建築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分布,現存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台基址等多處遺址。陵寢前部的園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是中國所知唯一的帝陵平面布局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