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祭侄文稿》的三個問題:讓我們失望的到底是什麼?
【下載華輿APP,海外生活更有趣】
1月16日起,國寶《祭侄文稿》在東京展出,引起軒然大波(圖來自東方新報)
因為一件跨海展出的國寶級文物,兩岸網友再次站在了一起——痛批台北故宮將國寶級文物,唐代書法大家顏真卿的行書作品《祭侄文稿》出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進行展出的行為。
相比之下,日本人和旅日華人則對此有些後知後覺。很多人可能是愉悅地看完了展覽,才發現另一邊已經吵成了這個樣子。
從民族氣節到兩岸關係,從技術問題到政治問題,這無疑是一番牽扯甚廣的爭議。
到現在,《祭侄文稿》在東京的展出已經過了一周,真相都已浮出水面,爭議的各方想必也都已冷靜下來。不妨就跟捕輿者一起,看看當初人們爭議的那些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壽命已過極限的國寶出展,是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傷嗎?
兩岸網友對此次展覽的怨氣,最直觀的體現便是遠赴海外,對紙質文物可能造成的損傷。《祭侄文稿》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已經超過了紙製品理論上的壽命極限,被認為是「展一次,傷一次」,遠渡重洋對文物本身的傷害更大。
有媒體報道稱,向東京博物館諮詢,被告知對《祭侄文稿》「沒有什麼特殊保護」。還有媒體公布了《祭侄文稿》在展廳中的照片,被解讀為《祭侄文稿》「可以拍照」,進一步引發了兩岸網友的怒火。
不過,日本《東方新報》記者實地探訪後指出,《祭侄文稿》在展覽中被放置在相對昏暗的單獨的展館中,不允許拍照,參觀要排大長隊,每個人只能欣賞不到10秒。
東方新報記者前往現場發現,《祭侄文稿》展出現場保護完備,每個人排長隊也只能欣賞10秒鐘左右(圖來自東方新報)
事實上,所謂的「沒有特殊保護」指的是「和其他文物一樣」。要知道,就在2012年,東京博物館還展出過五米長的,來自北京故宮的張擇端原版《清明上河圖》,其保護文物的技術水平顯然是得到過認可的。
2012年,來自北京故宮的國寶《清明上河圖》也曾在此次展出《祭侄文稿》的東京博物館進行過展出,圖為皇太子德仁欣賞《清明上河圖》(新華社資料圖)
看起來,《祭侄文稿》的展覽是符合「業內標準」的。但是,哪怕用上了最完善的保護措施,就真的能夠保護這件不可複製的國寶嗎?對此,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博主「吳二棒」也在果殼網上撰文解釋說,雖然「展一次傷一次」是有合理性的說法,但一方面,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性足以令人放心,另一方面,幫助保護、修復文物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其風險還是可控的。
赴日展覽,辱沒了民族氣節嗎?
另一個讓兩岸網友不爽的地方在於,很多人認為,將《祭侄文稿》送去日本,日本卻沒有提供同等量級的文物「禮尚往來」,是一種「媚日」的表現。
這樣的指責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台北故宮的「前科」——台北故宮的另一件至寶「翠玉白菜」此前曾多次在島內其他城市展出,但相關保障頗受詬病。島內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台北故宮負責人向地方政客示好,將國寶文物視為政治籌碼,忽略文物本身安全的體現。
台北故宮館藏「翠玉白菜」曾受一次損傷,原因目前仍有爭議,有人認為,這可能與其在島內無謂的「巡展」有關(中新社資料圖)
不過,雖然各國博物館直接互相外借展品很頻繁,基本保持著「禮尚往來」的模式,但對於各國頂尖級的「國寶」文物而言,它們的出海外借展覽,是很難做到「對等」的。
2012年,中國為慶祝中日建交40周年,將以《清明上河圖》為首的眾多故宮國寶送去日本展出。而在此之後,中國雖然也有不少博物館借來了日本的館藏珍品展出,但顯然從未有過可以與此等量齊觀的高規格展覽。
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是二戰後《蒙娜麗莎》的環球旅行,上世紀60-70年代,《蒙娜麗莎》先後前往美國、日本展出。顯然,美日都不可能送出同等量級的「回禮」去法國展覽。
1962-1963年,《蒙娜麗莎》在美國巡展。現任法國總統馬克龍一直主張再次巡展以輸出法國軟實力(圖來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事實上,很多法國人以自家可以有《蒙娜麗莎》這樣的瑰寶在海外展覽為榮。近年來,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文化部長弗朗索瓦等人一直主張讓《蒙娜麗莎》等國寶走出國門,為法國輸出軟實力。
站在另一邊的則是盧浮宮的專家們——盧浮宮方面從1994年開始就放話宣布《蒙娜麗莎》永遠不會離開盧浮宮,據說連每年的保養監測都是就地進行,連在盧浮宮內的搬運都要盡量避免。至今,《蒙娜麗莎》已經在盧浮宮「宅」了近45年。
究竟是要學愛麗舍宮,有寶貝就要和全人類分享,還是要學盧浮宮,誓死守護文物,總統來了也要嗆回去呢?這本來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可惜,在兩岸尚未統一的大背景下,討論這個問題欠缺了一些基本的前提條件。
一腔熱血包了點心,日本人在侮辱中國文化嗎?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侄子所作的悼文。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出逃四川,顏真卿的堂兄、侄子為國捐軀,屍骨無存,僅找到一個侄子的頭顱。在悲憤交加的情況下,他一氣呵成寫出了這篇共計269字的文章,其中經過塗改的字共計34個。
事件的主角:顏真卿《祭侄文稿》(圖來自台北故宮官網)
滿門忠義的犧牲凝結其中,記錄了一代宗師的一生,也記錄了盛唐的毀滅,這讓《祭侄文稿》被視為中華民族民族氣節的象徵之一。這也是過去幾年來一直將館藏文物作為政治籌碼,妄圖「去中國化」的台北故宮冒著損傷文物的風險將《祭侄文稿》送去海外展出時,兩岸網友怒不可遏的原因。
其實,日本人對《祭侄文稿》中的內涵並非一無所知,據日本《東方新報》報道,開幕式上,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錢穀真美表示,在唐代,書法普遍性的美得以升華並形成體系。顏真卿尊重人性,當時有代表性的文人們都很為之傾心。
不過,在日本人看來,對文章內涵的理解似乎並不與對文物元素的使用相矛盾。展覽正式開始後,網友們爭論的焦點又轉移到一個讓人有點哭笑不得的地方上:展館外販賣的伴手禮。
引發爭議的伴手禮主要有兩款:一是《祭侄文稿》主題的煎餅茶點,包裝盒上印著《祭侄文稿》的圖案,點心本身則印著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的「清」、「新」、「善」、「真」、「愛」五個字。
《祭侄文稿》元素的煎餅茶點(圖來自網路)
另一款則是一對《祭侄文稿》主題的「豆皿」,一種用於盛放醬油的小碟子。同樣,碟子上印著《祭侄文稿》中的「愛」和「心」兩個字。
中國網友怒斥:用這種東西盛醬油不會像是在喝血嗎?(圖來自網路)
微博網友@豢龍有道 的總結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中國網友的觀點:「《祭侄文稿》原文里的清、心、善、真、愛五個字,『清酌庶羞』是形容祭侄兒的酒,『震悼心顏』是形容顏真卿心碎哀痛的情緒,『贊善大夫濟明之靈』是形容殉國的侄兒,『吾兄愛我』是用來形容顏真卿殉國的兄長,『真』是顏真卿自己的名字。」,「五塊餅乾三條為國捐軀的人命,吃下去不怕睡不著覺嗎?」。
可以想見,日本人對中國網友的憤怒應該是有些始料未及的。「喜歡什麼就做成點心吃下去」差不多是日本人的一項民俗了。中國訪日大熊貓香香過生日,日本大街小巷上都在販賣熊貓主題美食,是買來熊貓點心咬一口還是帶些熊貓湯圓回家煮悉聽尊便。就連平成年代宣告結束,日本人的第一反應也是搞出幾款平成點心嘗嘗。
每次有什麼喜歡的東西,日本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做一款點心嘗嘗」。圖為天皇宣布「平成」年號即將結束後,日本流行起來的「平成包子」(圖來自日本經濟新聞)
歷史事件也絕非日本人會忌諱的問題,日本設計師在創意網站prototype1000上分享了一款暖爐的設計圖,用的竟然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一代梟雄織田信長殞命的火燒本能寺的創意。暖爐啟動會有織田信長的身影在寺廟造型的火爐中閃現。中國網友對此紛紛吐槽「你們就沒考慮過織田信長的心情嗎?」日本人則對這款產品頗為買賬,成為該網站上少數幾款走向市場的設計之一。
這款以織田信長殞命本能寺為靈感的暖爐頗受日本人歡迎(圖來自網路)
其實,近年來,以文物元素為基礎,配上各種無厘頭腦洞生產旅遊紀念品的風潮,已經從日本出發,陸續感染了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在這個大背景下,恐怕更難向日本人解釋清楚,為什麼雍正奏摺上用來和心腹重臣聯絡感情的「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可以被拿來用於情侶之間調情,《祭侄文稿》上的「真善愛」卻不能拿來饋贈親友。
參考資料:
2019年1月17日,果殼網,《》赴日引出的問題:「展一次傷一次」是怎麼回事兒?》
2019年1月17日,東方新報,《今天,你去看顏真卿了嗎?》
2018年3月8日,中國藝術現場,《在盧浮宮宅了44年的為何要考慮離開盧浮宮?》
2013年2月4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Today in Met History: February4
2007年3月28日,香港大公報,《台北故宮翠玉白菜驚現缺損》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談資 編輯/張一天
※法國巴黎爆炸事件遇難人數升至4人,尚未收到中國公民傷亡報告!
※從中國美術館長到法國漢學「大儒」,他們都在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