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楞嚴經》參習(220)

「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楞嚴經》參習(220)

「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楞嚴經》參習(220)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這就是說明它是虛妄不實在的。『寤』是清醒的狀態,『寐』是昏迷的狀態,睡得很熟。「寤寐」屬於身,「生滅」屬於心,身是彼之相分,心是彼之見分,離開見相兩分沒有自體。唯識裡頭舉的比喻也舉得很有意思,它把見相兩分比喻作蝸牛頭上的兩個角。蝸牛那兩個角,你說是真的是假的?有的時候縮進去沒有了,伸出來有、縮進去沒有,所以牠這個角是非有非無。它為什麼不比牛羊頭上那兩隻角?那兩隻角伸出來縮不進去,那是真的;蝸牛那兩個角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們看唯識論裡面,常常把見相兩分比作蝸牛這兩個角,為什麼?沒自性。

前面說過,五根各有本位,我們能看得清楚,眼在面孔上,耳、鼻各有各的位置。意在什麼地方?意就是妄心,《楞嚴》前面七處征心找不到,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阿難尊者到處找都找不到。所以佛在此就舉出「寤寐生滅」這兩種相,來顯示意入『畢竟無體』。我們要是回想一下前面的七處征心就有趣味,不管是真心或者是妄心,七處征心的時候,佛並沒有說真心、妄心,換句話說,無論是真心是妄心,你都找不到所在。再者,心是無所不在,這個道理在此也無需細說。譬如我們現在一個空間之中,這個空間有無數的音聲,我們知道嗎?有無數的色相,我們曉得嗎?「沒有,我沒有看到、沒有聽到」,可以拿個收音機來一撥就能聽到了。可見得這個聲音就在面前,把收音機移到那邊也聽到,是不是這邊聲音跑到那邊去?不是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要說沒有色相,好,電視一打開,色相來了,就見到。把電視機搬到別處去,那色相不是跟著過去的,就是《楞嚴》里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我們的身就像電視機一樣是個機器,我們的心就好像電流一樣,音聲、色相遍滿空間,所以這個身無論到哪個地方去,我們的真心跟妄心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千萬不要誤會,不是跟著你的,不是。如果是跟著你的,那心一定有個地方,我們的身里一定可以找得到,為什麼找不到?就好比色相一樣,色相如果是在電視機裡面,你把它拆開來,一定可以找到它在裡頭,找不到!音聲果然在收音機裡面,你把收音機仔細拆開來看,音聲在哪裡?一定也會找到,你為什麼找不到?找不到就是它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每一個人的心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心地清凈的人就等於說感應度很高,別人心裏面盡虛空遍法界,他也能收得到,這個我們叫他心通,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法子瞞,你起個心、動一念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就好像那廣播網一樣播出去,起個心、動一念都播成盡虛空遍法界,而且永遠存在,不會消失。所以起心動念能瞞得過人嗎?瞞過那些感應度不高的,那是瞞過了;感度極高的,瞞不過,為什麼?他聽得到,他也見得到。同樣的一個道理!無體之體,就是法性。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

這跟前面一句是一樣的,說明它是無生的,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這是說明它是無生的。這些經文的每一節,佛的意思都是誘導我們開悟,悟入無生法忍。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

這幾句話意思也非常明顯,不必多解釋。古人有兩句很有名的話,「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這兩句話很有味道。佛在《華嚴》、《圓覺》裡面說,眾生本來成佛,就是自己不曉得,冤枉!你自己雖然不曉得,可是你還是一尊佛,並不因為你不曉得,就把你的佛性失掉、就把你的覺性失掉,沒有。我們讀《楞嚴》,尤其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交光大師教給我們舍識用根,這個根就是講根中之性。我們睜開眼睛看色相,第一剎那就是見性見,如果你能夠保持著見性見,那麼,天下太平,為什麼?你見的是一真法界。

圓瑛法師《彌陀經要解講義》序裡頭,他講過去宋朝的時候,潭州有一個鐵匠黃打鐵,講他往生的事迹,他舉出這麼一段公案。這個鐵匠只念了三年佛,他往生是站著往生,往生的時候說了一首偈子,他是打鐵的,「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他就走了,他是站著走的。什麼叫太平?自己念到一心不亂,天下就太平。什麼叫一心不亂?不用心意識了,在一切境界裡頭沒有分別執著,那天下怎麼不太平?我們所看到的天下不太平,就是分別心重、執著心重,成天在妄想,所以天下不能太平。要是想天下太平,要從自己內心裏面去求;要是從外面境界上求就顛倒,那到哪裡求去?永遠求不到。要是向內心裏面求,一求就是。他見到那個太平相,就是他證得一心,正是交光大師《楞嚴正脈》裡面所講的「舍識用根」,他已經舍識用根,所以在他的境界裡面天下太平,也就是他自己證入一真法界。

一心是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能所不二。由此能看到《彌陀經》跟《華嚴經》關係實在是太密切,我們也可以說一心不亂就是《華嚴》一真法界的一把鑰匙,證得一心,一真法界就得到,那是天下太平,才能真正看到太平相,那個時候看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完全是《華嚴經》的境界。「看」,這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我們現在看不到這個真相,就是我們在第二剎那裡面,摻進去心意識、迷了,第一剎那是覺,第二剎那就迷了,而不能夠保持住第一剎那。我們在境界裡頭,為什麼要分別、為什麼要執著、為什麼要打妄想?仔細想想,離開分別、執著、妄想,這個世界多美好、這個世界多自在!讀《華嚴經》,尤其讀《四十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看那個境界就是離心意識,可是我們看不出來,我們看不出一點特殊的地方。為什麼?我們是用迷情去看的,所以看五十三參就跟看我們世間的社會沒有兩樣,似乎是善財童子的遊記一樣。如果要是離心意識再看五十三參,那就不一樣,原來那是一真法界;我們沒有離心意識,讀《四十華嚴》還是十法界。念佛如果念到一心不亂,不要說理一心,理一心那是完全證入,就是念到功夫成片的時候,你看《四十華嚴》就不相同。雖然你沒有證得,但真正體會到、接近了。換句話說,一真法界形相的消息你已經得到,沒有進入狀況,但是你見到了。

這一段經文裡面,『將何為寐』的「何」字、『令誰受滅』的「誰」字、『誰知生者』的「誰」字,這都是用功下手處,教我們自己反省、自己覺悟。

【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前面五根因為各有本位,而意根找不出它本位的所在,所以佛在此地只有寄托在睡眠、睡醒這個地方心的生滅。實際上,這也很難說,因為睡覺的時候還作夢,那個就不談了。就是說醒過來的時候,眼前一切你都清楚,就是隨念分別;睡著的時候,有人接近你的身邊你還不曉得,作夢則另當別論。就這個粗相,叫我們在裡面體會意知的現象,也就是不得已用這個方法來顯示意知根。

如果這個覺知性要是從根生的,那就用不著寤寐,為什麼?因為寤寐這兩種現象是隨身開合,而不是隨意開合。如果它要是從根出的,意離了寤寐二體,這個覺知性雖然有生滅,也等於空華。為什麼?沒有地方顯示,顯不出來,一定要有個身相才顯示出來,我們才很容易能夠覺察得到是清醒還是睡熟。如果因根而有覺知,可以說它是一個無有自體的,無自體,所以佛說,『同於空華,畢竟無性』,就好像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的花一樣。有沒有?有這個現相,但是它沒有自性。

底下講不從空來,前面是不從根有,這是不從空來。如果從空來,那是空中有知,與你自己有什麼關係?佛在經上常說,「六自在王常清凈」,這個六自在王就是講的六根,六根的根性是常清凈的。換句話說,我們用見性見色是無礙的,正是《華嚴》裡面所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用聞性聞聲,也是事理都無礙。我們用不用?當然用。不用就不能見,不用就不能聞,可見得我們天天用,從來沒有中斷過的用,睡覺了還在用,從來沒有中斷過。我們六根的根性不中斷,六識有中斷,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識有中斷,性沒有中斷,所以性是真常的,也就是常住真心。而這個妄心從哪裡來的?簡單的講,不知道自己有個真,妄就從這裡生的,這是不覺。《起信論》裡面講的,「依本覺而有不覺」,就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有個本覺,這就叫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這裡來的。

如果我們用覺性,眼見的是色性,耳聞的是聲性,這時候六根所接觸的是法性。總名叫法性,別說叫色性、聲性、香性、味性,六根接觸的都是性,所以講明心見性。見性與色性,是一性非二性,這真是妙不可言,所以才能做到事事無礙。可是我們一迷,迷了就糟了,把自己的見性迷成眼識,把外面的色性迷成色塵,處處都是障礙。我們無始劫來生死輪迴就這樣形成的。所以諸位一旦豁然大悟,你就曉得我們一天到晚六根所對無非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

底下一章經文說:輪迴生死,證妙常,唯汝六根,更非他物。我們悟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悟。悟了之後,正如禪家所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什麼地方顯示無生?就在這個地方顯示無生。既然佛說非』因緣、非自然,那不是無住的本體又是什麼!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能夠體證、能夠去體悟。體悟要是悟不出來,就把這個經文多多的去念,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意自見」。讀是什麼?薰習,一遍一遍的去薰習。實在講,這樣大部經不一定要整部去讀,念一章、念一品,效果是相同的。

我們要是真正想學佛、想在佛法里有成就,就一定要用功夫。這個用功不是說一天要拜幾千拜、要念幾萬聲佛號,那沒有用處的,古德笑話念佛的人,「喊破喉嚨也枉然」,有什麼用處!用功在哪裡用?在心地上用。這個很要緊,是心地功夫,不是嘴皮上的。我們這一句佛號要能夠把煩惱念斷,這叫功夫。一天十萬聲佛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起貪瞋痴慢,那叫什麼功夫?一點用都沒有,那個一天念十萬聲的佛號,還是要輪迴生死的。如果能夠在境界裡面分別妄想都不生,那麼,一天一聲佛號都不念,臨命終時想往生就往生。為什麼?凈土生與不生決定在信願,沒有說在佛號。說功夫淺深是在佛號,實際上佛號只是一個外表而已,真正的是什麼?就是佛號能不能降伏煩惱,在這個地方。心裏面的境界才有分別、才有妄念,就一聲「阿彌陀佛」代替妄念,這叫功夫。

凈土修什麼?修心清凈,心凈則土凈。絕不是說我口凈土就凈、身凈土就凈,身跟口沒有用處的,為什麼?身跟口都不能往生,哪一個往生的人身體去了?要緊的是心清凈。所以心清凈了,身就清凈、境界就清凈;心要是不清凈,這個身怎麼叫它清凈也清凈不了。為什麼?相隨心轉,身是相分,必定隨著見分轉。見清凈了,相沒有不清凈的。要想真正用功夫要在此處用,要用心地功夫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如果是錯用了功夫,那是很冤枉的,白費精神、體力,浪費寶貴的光陰,那是大錯特錯。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 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 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大比丘眾」——《金剛經》研習(39)
「勤習勘驗,歷事鍛心」——《金剛經》研習(42)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