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誕生出世界首批預先編輯過基因的克隆猴

中國誕生出世界首批預先編輯過基因的克隆猴

去年這個時候,第一批通過細胞核移植DNA克隆出的靈長類動物登上了全世界的新聞頭條。現在,中國的科學家更上一層樓——在克隆獼猴之前先行去除了獼猴的調控基因。


據研究人員稱,克隆進行過基因編輯的靈長類動物對於醫學進步有明顯的好處。但是,在基因編輯嬰兒之後,該領域的進展引發了人們關於道德規範上的焦慮。


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新近出生的5隻獼猴幼崽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這些基因來源於從供體獼猴皮膚取出的成纖維細胞。

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攜帶了一個特定基因的拷貝——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供體中編輯過的BMAL1版本。


該基因通常用於製造調節蛋白,管理哺乳動物的某些生物節律。但是在重新編輯過的版本中,它失去了製造蛋白質的功能,導致動物表現出晝夜節律紊亂的癥狀,例如睡眠減少和夜間運動增加。


它們還表現出了焦慮和抑鬱的跡象,以及類似精神分裂症的行為。


張洪鈞研究員介紹說:「晝夜節律紊亂可能引發許多疾病,包括睡眠障礙、糖尿病、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因此,我們的BMAL1編輯版猴子可用於研究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

使用轉基因動物分析疾病是當今醫學研究中的組成部分。科學家經常在小鼠、蒼蠅和魚類中打開和關閉基因來研究它們的生理機制。


同時,創建轉基因的克隆體有助於減少實驗中的變數。所有實驗動物都相同,因此更容易發現到可能被遺漏的微妙信息。


我們直到最近才能克隆轉基因靈長類動物,主要得益於我們對受精卵細胞受到壓力時基因在表觀遺傳上鎖定的方式,有了更為清楚的認知。


去年,中國神經科學研究所報告稱,使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了2隻長尾獼猴,克隆過程與1995年世界著名的綿羊多莉類似。


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些科學成就的代價是不可接受的。

英國記者Chas Newkey-Burden去年1月在《獨立報》上評論道:「猴子們飽受折磨,在實驗幾天後就會死去。而學術機構的新聞官都不會告訴我們這些猴子寶寶的名字。」


這一次,該團隊將325個克隆胚胎移植到65個代孕母親的子宮中,最終得到16起妊娠和5起活產。


天平的一端是實驗動物所遭受的痛苦與死亡,而另一端則是科學進步為我們人類帶來的種種收益。那麼,天平是否平衡呢?這對於倫理學家來說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從動物模型上得到的結果不一定像我們預期的那樣能夠迅速直接地轉化到人類生物學上,所以人們禁不住懷疑,是否值得為此殺死大量的動物。


然而研究人員反駁說,基因工程實際上可以解決更重大的問題。

「這項研究可以減少未來實驗中所需動物的數量,」神經科學家Mu-ming Poo說道,他參與編輯母體獼猴的基因,並在克隆過程中做出了貢獻。


「在排除了遺傳背景干擾的情況下,寥寥數只攜帶疾病表型的克隆猴,可能就足以完成臨床前試驗。」


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上述看法。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的Deborah Cao是動物福利、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專家。她指出目前缺乏此類研究的國際指導政策。


「減少實驗中猴子數量的最佳方式就是停止這種動物實驗,」Cao告訴《新聞周刊》,「他們不應該繼續構建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疾病模型,而應該為人類開發人類疾病模型。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關於丹麥的15條小知識
恆星屍體揭示了消失星塵的線索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