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清代大鹽商富可敵國卻勤儉持家,其家族曾捐銀兩百萬修建堤壩

他是清代大鹽商富可敵國卻勤儉持家,其家族曾捐銀兩百萬修建堤壩

前幾年有一部《大清鹽商》的電視劇很紅,主要講述的是徽州鹽商和朝廷之間的糾葛。其中有一位總商名叫鮑以安,和另外二位總商比起來顯得有些輕浮和幼稚,不像是一位顯赫一時的大鹽商。不過歷史上,鮑以安是有原型的,而且也不像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而是清代最著名的大鹽商,其一生的創業經歷頗富傳奇性。

這位大鹽商就是乾隆末年的徽商鮑志道。明清時期,徽商是中國最大的商幫之一,因為在徽州這個地方,地少人多,而且自然災害尤其是水災頻繁,很難掌握莊稼的收成,所以經商成風。鮑志道是清代徽州最典型的一個商業巨子。

鮑志道,原名廷道,生於乾隆八年(1743年),鮑家是經商世家,鮑志道自小耳濡目染學會經商的學問後,便離家創業,到浙江從事長途販賣食鹽的生意。清代時,鹽是國家戰略物資由朝廷統管,並在各省設立專門的鹽務衙門進行管理,實行嚴格的鹽引制度。

由於經驗食鹽利益頗豐,所以清代很多有實力的富商都兼做食鹽的生意。鮑志道初入社會缺乏經營本錢,也不熟悉各種門道,所以他在揚州知府吳某的手下協助經營浙鹽生意。鮑志道在經營的過程中熟悉了很多鹽務門道,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又因為他辦事精明幹練,很得吳知府的賞識,並藉助吳知府的幫助開始在鹽業生意中嶄露頭角。

得到貴人相助後,鮑志道如魚得水更加勤懇。他收購的鹽質量好,而且由於管理得法,成本低,很快便在市場中站穩了腳跟。他在經商中注重信譽,從不缺斤少兩,真正做到了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在同行和社會中樹立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

乾隆晚年,涉足鹽業生意的商人越來越多,市場也越來越混亂。朝廷為了便於管理鹽商,提高鹽政賦稅,在鹽商中設立總商。要求凡是同行業內部的競爭、食鹽的價格、買賣雙方的糾紛等都由總商管理。鮑志道由於人品好、聲望高,辦事能力又強,所以當地鹽商都推舉他為總商。

自從當上總商後,鮑志道辦事公道,讓人信服,又善於與人結交,同行都很尊重他。乾隆末年,福建的鹽由福建鹽商運往江蘇銷售,對江蘇市場形成很大的衝擊。江蘇鹽商在鮑志道的領導下,提高食鹽質量,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並採用薄利多銷。而福建的鹽商長途運輸成本過高,根本無法和本地鹽商競爭,最終被迫退出江蘇。

鹽商一直都是採取的各自經營、自負盈虧的辦法,這種單兵作戰的經營模式每每遇到突發事變時,就會容易遭到打擊。在運鹽途中又屢有鹽船沉沒的事情發生,為了幫助鹽商渡過危機,鮑志道在鹽商中倡導和推行了互相救濟的辦法。凡是因突發事件讓鹽商陷入危機時,大家都要互相幫助,這一提議受到廣大鹽商的一致稱讚,都說他為鹽商辦了一件好事。

鹽商的生活奢靡是出了名的,但鮑志道和同時代的鹽商不同,他始終過著儉樸的生活,而且嚴格要求子女不準揮霍浪費。他用自己的資金為本地民眾謀福利,花錢修建道路和橋樑,並捐資在北京修建徽州會館,供本地人去京師時休息、住宿之用。

同時,鮑志道也是致力於鄉村建設的著名人士之一,他去世後,清政府的地方官員請求朝廷准許他入鄉賢祠供奉,還有不少的當朝權貴為他樹碑立傳。在封建時代,排在四民之末的商人能得到如此的榮譽,確實十分罕見。

鮑志道死後,他的長子鮑淑芳繼承了家業當上了兩淮總商。和父親一樣,鮑淑芳同樣為家鄉人民和國家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他曾出錢出糧賑濟災民,並出資200萬兩白銀幫助朝廷修堤築壩。他的事迹被報到朝廷後,嘉慶帝親筆御書「樂善好施」匾額以示表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乾隆出巡必備御用之水,途中為確保水質,發明了「以水洗水」之法
她是乾隆寵妃死後地宮被盜,歷經153年卻屍身不腐而且面帶笑容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