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怎樣做好抑鬱症親人的監護人?

怎樣做好抑鬱症親人的監護人?

做事要由著病人

、意志減退體力減退得抑鬱症的病人有意志減退的狀況出現,就是他精力和體力嚴重下降,許多事情想做做不動,知道抑鬱症這一特點,就不應勉強抑鬱症病人去做事,遇事跟病人商量,病人能做得動的才做,做不動就歇著,病人起得來就起,起不來就躺著。一些病人家屬不懂得抑鬱症的這一特性,把病人當正常人的精力和體力來考量,強行讓抑鬱症做事。例如,抑鬱症病人早晨起不來,不肯上班,母親不理解,大罵病人懶,強行把病人拖起來,催病人上班,病人起床後也只能坐在家裡發獃。又如,家裡人見病人總是坐在家裡,勸病人出去走走,病人不想去,家人就硬拉著病人出去逛,主觀上是為病人好,「我拖他出去逛逛,心情總會好一些,不要整天悶在家裡。」你的結論是建立在病人精力和體力都正常的前提之上的,但實際上病人的精力和體力嚴重不足,你拉病人出去逛,病人就是活受罪。相反,如果病人有勁出去逛,我們是鼓勵的,體育運動可以使1/3的病人抑鬱改善。

、情感低落不想見人抑鬱症病人由於情感低落,對周圍事情失去興趣,所以不想出門;由於失去興趣和自卑,所以不想與人交流,不想見同學,不想見老師,所以不願意去上學。如病人家屬硬逼他上學,逼急了,真能跳樓。

服藥不要由著病人

、認識歪曲:抑鬱症儘管只是情感性疾病,但會歪曲病人的認知能力,經常見到的情況是:抑鬱症病人發作時說,我的病好不了,從而不肯服藥;抑鬱緩解時則說,我的病不會再發了,又不肯服藥。所以服藥問題應當由家屬做工作,督促病人服下每頓葯,偶爾忘一頓可以理解,但要保證大部分時間都是規則服藥的。

、保管好葯:許多病人的居住地離精神病院很遠,所以一次開藥能開2-3個月的葯,這樣的抗抑鬱藥量一次服下去,難保沒有危險。抑鬱症有一半病人終生至少有過一次自殺企圖,20%的抑鬱症終因自殺而死亡,故這麼多葯開回來,應由家人保管,不宜交給病情不穩定的病人,即使病人今天病情穩定,也不能保證他明天無自殺企圖,儘管有的抑鬱自殺是計劃縝密的,但也有的抑鬱是衝動性的,說干就干,如果那一會兒手邊有葯,就有多少吃多少;手邊沒藥,也就過去了。

情緒上不要惹病人

、不要太吵:不要過度關心病人,病人精力減退,不願多說話,如果父母由於過度關心,事無巨細,都要問病人的感受,這會讓病人很煩,讓病人感受到「我是個殘廢」,加重病人對自己的負性評價。

、小心照顧:家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照顧病人,病人要你幫著打電話去單位或學校去請假,照辦;需要外出跑腿,照辦;病人白天睡懶覺,隨他;病人白天不肯拉開窗帘,隨他;家裡一有聲音病人就嫌吵,那就看無聲電視,走路躡手躡腳,說話用耳語;病人嫌大燈光刺眼,就開小燈。

、心急不露:父母對孩子的抑鬱症會著急,尤其是對反覆治療效果不好的,就更著急,但父母作為正常成人,應當有擔當,有承受力,心裡再急,也不要放在臉上和嘴上,而是表面都隨著病人,回頭把這些看不慣的行為和顧慮向醫生彙報,讓醫生來解決。

病人需要一個包容的家庭環境,家人對病人表現的困惑或緊張,反而會加重病人的不良情緒。病人多渴望家人不要用特殊的眼光在看自己。父母對病人的病情急,是正常情感反應,但應急在心裡,不要暴露在臉上。曹操打了敗仗,卻哈哈大笑,就是做給部下看的,說明軍隊的主心骨沒有倒,如果曹操自己也顯出喪魂落魄,則相當於部隊的大旗倒了,跟著他的人就失去信心,很容易離他而去。也許父母會說,我又不是曹操,我的子女也不是軍隊,我們是自家人,有什麼情感還要藏著掖著?這多累?不是子女有病嗎?不是你希望幫幫他嗎?如果你的情感反應對他不利,你是否要藏著掖著?如果你想說的話明知會讓他反感,你說的話該不該藏著掖著。

、不激病人:病人抑鬱發作,家人一旦接受這一診斷,開始著急,會處處遷就病人,但時間長了,經過幾次反覆,有的家屬就被搞疲勞了,弄的家屬自己也要服安眠藥才能入睡,病人經常念叨著沒意思、想死,家屬一怒就蹦出來不經頭腦的話:「你想死就死吧,死了我們也省心了。」 「你想跳長江,長江也沒蓋蓋子」。你要知道,你的話,真能促進病人下定自殺的決心。

5、寵著病人:抑鬱病人很容易出現無用感,此時希望找到可依靠的力量,如果找不到可靠的力量,則變得無望,而無望就離自殺不遠了,平時家屬的觀點支持和經濟支持,使病人在抑鬱發作後有一種歸宿感,有一個傾述對象,這對病人的自殺至少是一個緩衝。如果家屬平時處處頂住病人的願望,我要換手機,「不買」,我要買手提電腦,「不可」,我要與同學去旅遊,「不行」,我不想上補習課了,「不可以」,高考完了,我想寫一點網路文章,「打工去」,在大學宿舍里關係緊張,我想搬出來住,「沒錢」,我上學上不下去了,想退學,「那你回來幹什麼?」,則病人對家人不抱任何指望,有困難不說,有問題自己扛,有時突然自殺,家人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6、不要過於約束病人:對放蕩不羈的人應當約束,對情感敏感的人應當寬容,如果約束,就更增加了病人的神經質。例如女病人胖,母親盯著病人,時時提醒「肚子不要挺」「要收腹」,「坐時兩腿不要分開」。搞得病人很緊張,總擔心自己的坐姿不好,腿沒有併攏,並對家人反感,所以,母親這樣的關心得到的回報只有兩個字:「討厭」。

上大學陪讀問題

如果在高考填寫志願前就患抑鬱症的,填寫志願務必就近;路遠的發病後不能及時照顧到,後患很多。

(一)需不需要陪讀

從理論上講,抑鬱症的緩解是完全的,緩解後自知力也是完整的,所以獨立在外地上大學,自己服藥是完全辦得到的,但這只是理想狀態,有的病人抑鬱恢復良好,母親天天發簡訊,提醒病人服藥,病人幾年沒有發抑鬱,這種例子是有的。但也有部分抑鬱症病人,不能獨立在外地上大學,需要陪讀。

、抑鬱未完全緩解的:病人殘留自我評價過低,對通過考試感到恐懼,想到讀書就害怕,但又不得不就讀的,需要家人陪讀。

、抑鬱頻繁波動的:目前雖說抑鬱穩定,但根據病人既往病史,不到2個月就要波動一次的,需要家人陪讀。

、服藥不自覺的:病人每次抑鬱發作就認為治不好了,不肯服藥;抑鬱好了又認為不會再發了,又不肯服藥,每次服藥要人催。儘管醫生說明抑鬱症是反覆發作性疾病,需要維持服藥,但病人仍經常不以為然,需要家人陪讀,督促服藥。

符合上述指證之一的,就要陪讀,不要猶豫,猶豫的原因有:

(1)經濟損失:子女上大學,一般父母還沒有到退休年齡,所以父母之一去外地陪讀,工資有損失,出租屋的房租是一大開銷,在外地陪讀,父母自己生活也不習慣。可是,如果不陪讀,你孩子抑鬱發作時沒有監護人,等於是把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扔進水裡,又不給救生圈,任其自生自滅。一旦孩子自殺成功,那這些經濟損失和生活不習慣與人命比起來,哪個更重?那你說,既然讓抑鬱症孩子單獨在外地讀書,就等於是把他扔到水裡,那我不讀這個書就是了,讓他回來總可以吧,那你又要權衡了,是孩子讀書有個大學學歷重要,還是你陪讀的經濟損失和生活不習慣重要?

(2)孩子名聲:父母會說,學校里還不知道我孩子有病,讓他出來住,不等於是告訴學校他有病么?其實現在就是沒病的,在集體宿舍里住不慣的,搬出來住的不計其數。

(二)出租屋

陪讀必然在校外租房,不要求大,但要求離校近(5分鐘自行車程),以便病人中午能回來,出租房不在一樓的要求有防盜網,以免病人抑鬱發作時,衝動性跳樓自殺。

(三)陪讀者

陪讀者一般是父母之一,如果父母都陪讀,則經濟上難以承受,通常是母親陪讀,父親掙錢,用以經濟支持。母親如為工人,50歲就能退休,可以全職照顧。

陪讀者一是不能遷就病人的服藥,要讓病人按時按量服藥,這是原則;二是時刻提醒自己是來侍候子女的,不再兼有教育角色,所以一定要把孩子當病人,而不是當正常人來應對,只要他高興,學業順利,就可以了。你看不慣的生活習慣別管,你看不慣他買的東西別管。他對你發火,你要考慮的是:我哪裡惹他了,下次再也別惹他了,不要跟他講道理,越講越糾纏不清,越講他越嫌煩。陪讀者要為病人交好水費、電費、上網費、電視寬頻費,買好日用品,做一個全職保姆,你把這些都做到了,你又發現,我孩子不像你講的那樣蠻橫啊,蠻講道理的啊,挺好侍候的,那是因為你沒惹他。陪讀者不要放鬆對病人的陪伴,不要到外面打工,不要過多地參加當地的社會活動,記住,你來就是幫助孩子度過這四年的異地生活,如果因為打工或社會活動而疏忽了孩子,孩子在出租屋自殺,你會不會後悔?

用藥由著醫生

用什麼葯,應當由醫生定,醫生讓你吃什麼葯,你就吃什麼葯。可以不相信醫生,如果不相信A醫生,當然不能吃他開的葯,但應立即換B醫生看,就怕是你既相信醫生,又相信自己的判斷,當醫生的判斷與你的判斷發生衝突時,理智上知道應當聽醫生的,但內心深層還是信自己的,自己主張哪些葯該聽醫生,哪些葯不該聽醫生的。儘管從法理上講,聽醫生的比聽自己的勝算要高,但做起來就不那麼回事。這種家長通常自己有焦慮,恐恐然唯恐醫生有錯,一旦他懷疑,寧可停掉他懷疑的藥物。

有的擅自停葯是有道理的,例如出現某種不能耐受的嚴重不良反應,在沒來得及看醫生以前,將所懷疑的藥物停掉,然後儘早看醫生,由醫生裁奪。

抑鬱緩解期注意事項

、不要加壓:抑鬱是反覆發作性疾病,這次緩解,不知道下次何時再發,應激因素無疑增加發作的機會。所以父母對病人不要在學習上加壓,不要在事業上加壓,不要在病人不願參與的家務上加壓(如參加喪事、買裝潢材料,督促裝修)。但是,事情不能走向反面,比如,病人要學習,父母阻止,病人考研,父母阻止,病人對裝潢興緻勃勃,父母不讓他參加。我們指的是不要違背病人的意志,強行加壓,病人願意,當然不應阻擋。病人學習,為自己尋找目標,有什麼不好?病人考研,增加就業競爭力,提高自信,有什麼不好?關鍵是病人願意。

、鼓勵運動:抑鬱發作時,鍛煉可以使1/3的病人抑鬱改善,不過,抑鬱發作時,病人精力不足,不願鍛煉,這時不宜違背病人意志,強拉病人鍛煉。但抑鬱緩解後,應當鼓勵(不是強迫)做體力勞動和鍛煉,這種出汗的鍛煉增加腦中的兒茶酚胺,而兒茶酚胺是抗抑鬱的,我認為,體力勞動比鍛煉還要好,因為不僅增加兒茶酚胺,還有得到勞動成果的快感,如拖地、檫窗後的清潔感。

父母的應激

有人顧慮,這樣照顧病人會不會導致父母產生心理問題?這種顧慮不是沒有道理。

首先,子女患抑鬱症,追溯父母,部分就有抑鬱發作史,另一部分有心境惡劣或情感低落型人格。這些父母即使子女沒患抑鬱症,他們也傾向患抑鬱症。

第二,子女患抑鬱症,對他們是一個巨大的心理應激,即使沒有抑鬱症的,可能在應激的衝擊下,也會引起抑鬱症,我們臨床上見過,因為女兒患抑鬱,母親急的也患抑鬱。

第三,子女患病,不論父母願意與否,都要挑起監護人的擔子,但不是對子女關心越多,病人就收益越多,按照前述照顧病人的方法,對病人有節制的情感表達,才使病人收益最大化。

如果做不到恰到好處,則寧願情感遲鈍一些,也不要情感過度敏感。因為情感過度敏感,不論是愛還是恨,病人感受到的都是 「討厭」。父母壓抑自己的情感,固然使自己更為「不快」,但如果父母懂得,自己的「不快」,可以減少病人的「不快」,自己就能承受這種「不快」。

有的父母說,我懂你講的話,也承認你講的有道理,但我就是做不到恰到好處,那就與你的配偶比一比,看你們兩個人的態度,病人更能接受哪一個,讓病人更能接受的那位多照顧病人。

父母應激的應對方法

積極性自語可以幫助抑鬱症父母增加自控力,自我開脫。

1、增加自控力:抑鬱症病人的父母在外地陪子女上大學時,遇到子女不聽話時,可自語排遣鬱悶,增加自控力。例如,「我來陪讀,是為了照顧他服藥和生活的,我的角色是護士,不是父母,一定不能與他關係搞僵,一定不能,一定不能。」大聲或默默重複這些話。

2、自我開脫:病人不要對自己不能掌控的事件負責。例如,當因抑鬱症子女的行為導致負面後果時,引起父母的自我價值感下減退,自信心下降,父母可在內心裡說:「子女現在是成人,他對他的行為負責,這不是我能控制的。」

積極性自語要模式化、頻繁化使用才有效,甚至在未體驗到主觀痛苦時,也要使用積極性自語。

來源 | 鬱金香陽光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感應篇彙編繪本04: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同出黑暗鬼窟,同到正大光明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