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原創 孔子刪詩說

原創 孔子刪詩說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里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繁,取可施於禮義。」大意為:現在流行的《詩三百》,是孔老夫子從流傳的三千多篇古詩中精選而成的。衡定的標準為:重複的;不合乎禮義準則的,統統刪除!

從司馬遷生活與創作鴻篇巨製《史記》的時代論,此說似乎有點兒根據,也是可以採信的。因為,那時候距離春秋戰國,畢竟比咱們要靠近的多了。其次,做為忠實而有良知的史學家,對史實考據、論證,肯定有所依憑的。不像我們這等糊塗蟲,抑或那般由嘴胡說的所謂「專家」與「教授,」憑空臆斷,稀里嘩啦的一瀉千里了。

此外,根據司馬遷說孔子刪詩的幾條標準,似乎很合理。繁複的,自然要刪除;不合乎禮義的,大致是重點審核對象。孔子生活的時代,普遍性的尊崇、奉行周禮,已經到了「禮崩樂壞」的衰微末期。因而,老人家一再疾呼「克己復禮。」由此而論,孔子刪詩說,是有根據的。

同時,從《國語.周語》記載看,周王朝確有讓貴族官員與文人學士獻詩的制度。即「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事實上,獻詩制度,一直延續至漢代。我們所熟知的漢「樂府,」不僅僅是一種文學形式,而且屬專事詩歌徵集,整理、演奏的部門,撥款不少!

想想:《詩三百》前後時空跨度五六百年,怎麼才成型了三百零五篇?朝廷專設機構負責徵集,鼓勵官員和文人學士獻詩,還有地方各級政府,特意抽調、指派專人,整天搖著鈴鐺兒遊走在通衢大道或鄉間搜集;同時,還給一些無依無靠的鰥寡孤獨者和盲人發工資,及時收集並逐級上報。怎麼就弄了三千多篇?好像有點兒少了吧?

從這點看,司馬遷說孔夫子從三千多篇中,按照準則,選取三百篇是合乎情理的。然而,依據是什麼?沒有!

孔子刪詩說,一直延續至宋代,引起一些文人學士的質疑。依據是:孔老夫子的門生編纂的那本記錄先生言行的著作《論語》里,隻字未提老人家刪詩。按說:這麼大的動作,理應有所記錄的。其次,按《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遊歷魯國而觀賞了周禮,也就是專門考察了魯國奉行周禮的情況。魯國的樂工特意為他演唱了《風》、《雅》、《頌》,而且編排次序與篇目,基本與今日流傳的《詩三百》相同。那會兒,孔子還不滿十歲!

由此看來,孔子刪詩說是不成立的。那麼如此精緻的《詩三百》,究竟是怎麼形成的?首先,肯定無疑的經過多次修改而成型的。亦非一人所為,並經多人反覆斟酌、審核、驗證而成,也就是集體創作了。

事實上,原初《詩》的功用,不單純用於閱讀、朗誦的,而重點是用於演湊的。早先的《詩》是與歌、舞、樂相諧相融的,單純的《詩》,僅為一些歌詞而已。後來歌、舞、樂逐漸分離,各自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與《詩》相諧相融的樂曲,也漸漸消失、亡軼,僅剩下做為歌詞的《詩》了。

毫無疑問,周朝奉行「采詩」制度,數百年間,自然採集了不計其數的詩稿,經專門機構及專業人士的反覆擇選、審核、驗證,留存了一部分。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不斷的實踐,從留存的那一部分,又自然淘汰了一些,因而就剩下數百篇精緻之作了。大致情形類似今日之文學藝術作品,真正經得起時間、歷史、甚至時代、社會檢驗、考驗的作品,究竟有多少哩?尤其是歌曲,真格傳唱不衰的,有幾首?

《周禮.春官》中有:「太師教六詩,以樂語教國子」的規定。就是說,太師負責教「風、雅、頌、賦、比、興,」同時,負責用樂語,即《詩》教育貴族子弟。也就是說《詩》為貴族子弟們的讀本,亦為專用的課本了。依此看來,《詩三百》的形成,已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論語.陽貨》記載:「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又說:「不學詩,無以言。」孔子一再強調了《詩》的重要性,並未提及刪詩。因此,可以斷定:孔子刪詩說,只是一種揣測,或臆想。但是,這種揣測與臆想,大致是有依據的。我想:可能與秦始皇「焚書坑儒」有關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孤帆閑談 的精彩文章:

TAG:孤帆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