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原創 采詩說與詩歌集成

原創 采詩說與詩歌集成

我們習慣上稱《詩經》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詩歌三百零五首。從跨越的年代看,大約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即: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間的詩作。最早為《商頌》》,最晚的是《陳風.株林》,產生地域大致就是今日之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安徽、湖北北部的長江流域。

問題是:跨越時空距離如此久遠,如何收集而編纂而成的哩?其次在漫長的五百多年間,難道就僅為三百零五首嘛?這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從典籍與史料記載看,詩歌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尚書.舜典》即有「詩言志」之說。不僅表明詩的重要性,而且亦為詩定了性。史傳舜繼位之後,便命夔為樂官,並且確定了職責與詩歌的屬性。「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吁!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事實上,詩是伴隨歌、舞、樂而生。原初大致沒有教化之功能,僅為祭祀愉神,以及慶典娛樂之功用。漸趨為教化,春秋後期,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至於諷諫作用,可能是稍後的事了。此舉在《國語》、《左傳》、《戰國策》、《春秋》之類的典籍中較為多見。

說到跨越五百多年的時空,怎麼把散落、流傳各地的詩歌收集、編纂而成的哩?《左傳 襄公十四年》引《夏書》云:「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晉代杜預解釋:「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鐸,木舌金鈴。徇於路,求歌謠之言。」西漢劉歆在《與楊雄書》也說:「昭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東漢班固在《漢書 食貨志》里說的更具體、全面:「孟春三月,群聚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循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由此看來,所謂的「采詩說」是成立的,並且很久便開始了。藉此,亦可看出詩歌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了。古代詩歌的集中,除了設有專門的官員負責之外,還有官僚和文人學士獻詩一說,大致類似現今的投稿吧?漢代專設「樂府,」專事詩歌的採集、編排、表演。似乎很像如今的文化、宣傳、作協之類的行政機構。采詩制度在漢代很興盛,據悉,募集了一幫鰥寡孤獨著和瞽叟,上邊發工資、給津貼搜集。一方面解決了這些人的生計問題,一方面也能觸及到更底層更偏遠的地方,看生活在底層的百姓說些什麼?

既然,執政者與朝廷如此重視,並且花費這般大的人力、財力,著意徵集,怎麼弄了五百多年,才整了三百零五首?據說原先約有三千多首,孔子整理、刪減、精選、編輯為三百零五首了。此說是否成立?存疑。就此而論,則不是詩歌總集,而是一部詩歌選集了。其實,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詩經》,僅為古代歌、舞、樂三位一體的歌詞了,具體與之相諧的音律、曲譜早已消軼了,至於配舞,也不知所蹤了。如今,我們只能偶爾有興誦讀一下便是了。

至於詩歌之教化、諷諫的功能早已弱化而消弭殆盡,然而「言志」的作用倒是還剩那麼一點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孤帆閑談 的精彩文章:

原創 孔子刪詩說
原創 《周易》的象徵意義

TAG:孤帆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