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妙造自然」乃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視角看待藝術與周遭世界的獨特審美,這也是中國畫千年延續的永恆命題,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會須意興所至,信手揮灑,心紙無間。」著名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郭汝愚作為當下蜀中畫壇無可爭議的翹楚,其半個多世紀的繪畫生涯中,「妙造自然」一直都是貫穿他藝術生命的主線。郭汝愚身兼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詩書畫院專職畫師、二酉山房院長、四川省花鳥會副會長、成都工筆畫會會長等諸多職務,近年來筆耕不輟,因此在其成名工筆畫絕藝之外,又有了諸多藝術創新,正如業內所言,「郭汝愚先生的作品有著表儀一代,領袖百家的胸襟與氣派。」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畫意

萬物生長皆有其道

盛夏的午後,蟬鳴不絕於耳,在城南一處環境幽雅別緻的宅院里,華西都市報記者對郭汝愚進行了一次訪談。其間,這位畫家講了一件剛發生不久的小事。有一天,他在花園裡散步,看到一隻已經被人踩扁的蜻蜓,他俯身小心翼翼地把它撿了起來,將其帶到畫室,對著這隻死去已久的昆蟲,練筆臨摹。

訪談結束,記者慕名參觀郭老寓所內的畫室和工作間,在畫案旁的幾架上,有張不足盈尺的宣紙上畫有五隻活靈活現的蜻蜓。走近一看,哪是五隻?分明是四隻,另一隻就是郭老所提到,在花園中無意拾到的「臨摹對象」。這位75歲老人的犀利眼神依然不減當年,什麼是薄如蟬翼,什麼是纖毫畢現,借他的神來之筆,那隻死去蜻蜓的靈魂已依附於紙上,隨時準備振翅而飛!並不是誰都能畫出雖死猶生的蜻蜓。一幅小小的練筆之作背後蘊含著藝術家經年積累的深厚功底,這包括了他的筆墨表現力,以及與感悟自然造化的能力。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寶媽早餐手冊

廣告

關注公眾號

無論是郭汝愚早年的《芙蓉鯉魚圖》和《九寨溝大熊貓》,抑或是他新近完成的《旭日雙鶴》和《紫藤小鳥》,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在他的筆下總是那麼靈動和自然,他的畫甚至會讓人想起《昆蟲記》的作者、法國文學家法布爾筆下文字,兩人不僅有一雙敏銳善觀的眼睛,而且他們對世上生靈是如此的尊重和熱愛,哪怕是如蜉蝣這樣的渺小生命都一視同仁。

著名藝術評論家吳永強對郭老的點評很是精彩:「他以豐富多彩的畫面,捕捉了天地間動態的生命,留住了世上的春華秋實和夏長冬冥。藉此,他分享了動植物的呼吸,曲盡了自然世界的意態和悲歡。在這些數量浩瀚的作品中,畫家或以勾勒填彩,或以沒骨敷色,或以水墨揮運,工寫兼施,創造了精緻、雅逸與和諧,讓人體驗到大自然的豐富華嚴,美的溫存和道的啟示。」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創新

顛覆傳統國畫秩序

作為以工筆花鳥獨步天下的畫家,郭汝愚的畫風清麗中見儒雅,松秀中見深厚,寧靜淡遠而氣韻流動,鋒芒內斂而光彩照人,透出的是一種至真恬淡的人格志趣。在臨習了歷代工筆畫大家名作之後,郭汝愚上溯兩宋院體畫,重寫生、尚形神、堅骨法、雅色澤,又融入了嶺南派撞水漬色的自然生動,發展了雙勾設色法,形成了清麗雋秀之風格,表現了繁茂向榮的生機,重振了兩宋花鳥畫的寫生傳統。

著名畫家賈德江說:「郭汝愚的花鳥畫作品在三個方面突出地顯示出自己『固本尚新』的創造。第一是造型功力與筆墨技巧的結合。長期以來,他認真研究了花鳥畫發展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造型特點,廣采博取,既有宋人的格局,又有元人的神韻;第二是工筆與寫意的結合。他的寫意畫簡括、果斷、準確、生動、激情洋溢富有靈氣,瀟洒自在格調清新,有粗有細,有放有收;第三是寫生與創造的結合。郭汝愚的繪畫題材相當廣泛,花卉、翎毛、草蟲、走獸、鱗介、山水、蔬果、人物無不集於他的畫筆之下,古人有的他幾乎都有,古人沒有的他多有涉郭汝愚花鳥畫的創造性,從構思上說,是觸景生情;從意境上說,是意象傳神;從技巧上說,是自然含蓄;從審美上說,是時代品格,顯示出的是花鳥大家的境界。」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郭汝愚曾在美術學校系統鑽研過素描、色彩等西畫基礎,他不排斥西方繪畫對自己的影響,因此筆墨當隨時代的他這幾年創作了一系列現代水墨風格的都市人物畫,這批作品受到了業內的極大關注。從造型風格來看,郭汝愚筆下的現代都市女性形象,已經徹底顛覆了傳統人物畫的秩序,而意在從造型的寫實性和畫法的寫意性之間尋求平衡。正如吳永強所言:「古與今、中國畫與西洋畫、東方美學與西方美學的結合,讓郭汝愚的現代都市水墨人物畫釋放出張力,它一頭通向現實生活,一頭連向傳統文脈,淋漓盡致地預示了中國畫創新的前途。」

每年夏天,郭汝愚和夫人都會要去西嶺雪山避暑一個月,說是避暑,不如說他是去採風找靈感,其目的就是要對自己的作品持續創新。他說:「創新,也是我現在考慮得比較多的問題。你如果和別人提到我這樣的畫家,他們會覺得,哦!是畫工筆畫的,那就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一直在尋求突破。去年夏天,我在西嶺雪山畫了一幅作品,完全跟過去的不一樣了。原來的作品裝飾要強一點,畫得比較工,而現在我更喜歡把寫意的東西放進去。」歷朝歷代,很少有人在生宣上畫工筆,因為滲透性和吸水性太強,郭汝愚反其道而行之,他發現生宣上工筆和寫意能達到最好的結合,而且畫面也格外靈動。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才情

詩書成就大有可觀

中國畫區別於西畫,其中最重要的是國畫有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表徵,這也是中國傳統書畫文脈所在。郭汝愚的畫上,常配有他自己原創的詩詞。郭老茶房懸掛著一幅《仕女圖》,上面留白處用娟秀雅緻的行楷寫滿他創作的詩文。郭汝愚說:「中國文化本身就帶抽象性,詩歌和書法的地位在繪畫之上也是情有可緣,因為繪畫有具象性,受眾面不需要太多的修養就可以看懂。但是詩書這兩樣東西要靠文化修養才懂得。」

郭汝愚才情橫溢,早已是畫壇所公認,他不以書法聞名,但他的書法同樣大有可觀。郭老的書法線條幹凈利落,章法華美,文人意趣在這幅書法作品中彰顯無遺。在其畫室的走廊上懸掛著很多他創作的書法作品,大多是曾經題寫在畫上的題畫詩。郭汝愚說,書法與詩詞,他在幼學童蒙時便已涉及,甚至還早於繪畫。他說:「很小的時候我就在父親的監督下背誦古詩,這導致我現在寫格律詩都要多一些。」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郭汝愚是地道成都人,其祖上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以古籍出版為營生,因此他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也算是家學淵源。「我們家以前的商號就叫二酉山房,家裡也收藏了很多經典古籍和字帖,於是就照著臨摹。」後來,郭汝愚看到《山海經》里的插圖很有意思,於是就跟著上面畫。「當時覺得那裡面的插圖畫得奇怪,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一些動物,很快就把娃娃家的想像力激發出來了。加上過去父親跟文人打交道多,家裡也經常來些畫家做客,於是慢慢地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郭老笑著說。

出版古籍的二酉山房早就在解放前關門了,若干年後這塊塵封已久的招牌又在郭汝愚手中獲得新生。現在的二酉山房是一家畫院,主要從事新銳藝術家的發掘與推廣,舉辦關於他們的展覽,同時也要舉行藝術培訓為本土畫壇輸送新血。郭老弟子眾多,而吳浩、陳志才、劉成海等都是從二酉山房走出去的優秀中青年藝術家。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郭汝愚和夫人古小琴正忙完二酉山房畫家曹輝在四川美術館的個展,而這個展覽是那幾天成都藝壇的一大盛事。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懶人居家小決竅

廣告

關注公眾號

匠心

兩大國粹浴火重生

由於當今社會心浮氣躁,人們總在追求即時利益,粗製濫造的產品比比皆是,這其中也有大量招搖過市的所謂「藝術品」,因此近年來不少國人都在呼籲和倡導「工匠精神」。就是以一種極高的專註力和奉獻精神,讓自己手中作品追求幾近「變態」的細節完美。其實,郭汝愚在很久很久以前,早就把「工匠精神」發揮到了極致,數十年過去了,他未改初心,現在依然如此。

1958年至1961年,郭汝愚就讀於成都工藝美術學校(後來改名成都美術學校)。畢業後,他分配到成都蜀綉廠,從事美術創作設計,郭汝愚創作的作品不僅出口到國外,而且還懸掛在人民大會堂。郭老回憶道:「在那個特殊年代,我們國家和國外沒什麼交流,大家只知道『乒乓球外交』,還有一個『工藝美術外交』卻被人忽視了,當時中國的工藝美術在全世界都是有著很高的水平,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帶出去的國禮很多都是工藝美術作品,其中就包括了四大名繡的蜀綉。」國畫的魅力也隨著蜀綉走出國門而受到全世界的認可。

郭汝愚:工寫兼施 妙造自然

因為國家對蜀綉產品的需求很大,因此蜀綉廠請來了馮建吾、李瓊久、趙蘊玉、伍瘦梅、劉繼明、陳亮清、陳子庄等國畫大家來繪製蜀綉圖案,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郭汝愚就經常向這些大師請教,他的繪畫技法也因此而大漲。「從那時開始,我骨子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和激情全面被激發出來,我也開始系統地學習中國畫創作。」紮根蜀綉廠20多年,郭汝愚始終對傳統民間藝術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不僅用墨彩在紙或絹上作畫,他也喜歡使用釉彩,在瓷器上作畫,近年來他多次遠赴瓷都景德鎮,親臨瓷器生產現場創作瓷器畫。近十來年,儘管年逾花甲,他卻更頻繁地來往於成都和景德鎮之間,不顧旅途疲勞。瓷器上作畫,難度要高於紙上,要求畫家構圖更嚴謹,技藝更高,「在瓷器上作畫,並不順暢,畫起來常常要耗費很多的時間。」

景德鎮的瓷器廠,炎熱嘈雜到常人都很難吃得消,可這位老人事必躬親,無論是問料、選坯還是設計器形都是一手包圓,他還親自到燒窯車間守望火候,監控窯變。郭老的寓所有一個房間專門陳列著他親手燒制出來的經典瓷畫,瓶、罐、瓮、盆等各種器形上的草木蟲魚和風月花鳥無不栩栩如生,而瓷器上的釉上彩、釉下彩、粉彩和青花等多種呈現都堪稱爐火純青,國畫和瓷器這兩大中國文化的國粹在郭老手中浴火而重生,結合得如此完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