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烏骨城:高句麗最後的堡壘

烏骨城:高句麗最後的堡壘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高句(gōu)麗(lí),史書中記為「高句驪」,是公元前一世紀至七世紀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歷28代王,存705年。這個遊走於中央王朝和地方政權之間的「山城帝國」,迄今留下近300處遺迹,其數量之多、建築之奇險、保存之完好,國內罕見;即便放在整個世界山城遺址景觀中,都令人咂舌。

如果把古代東北地方政權當做一片連綿山嶽,高句麗就是這片山嶽褶皺里凸現的縹緲高峰。

歷史的大幕升降開合,大小古王朝粉墨登場來來去去。地方政權高句麗屹立700餘年,很大程度得益於其獨特的山城建築體系——大都修建在三面凌空、一面逼仄的奇險之地,進可攻,退可守,盡量不讓自己吃虧。

遼東桓仁縣高句麗博物館,展示了這個古王國的來龍去脈: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地處松遼平原的夫余國庶出王子朱蒙,南逃來到桓仁五女山,建立了高句麗第一代王都「紇升骨城」。以後,經新莽時期、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滅亡,歷28代王,共705年。

正是憑藉獨特的地理之便,歷史上的高句麗人一次次有效抵禦了外敵的進攻。

不過,據險修築的山城主要用於防守,對生產生活有諸多不利,於是聰明的高句麗人不斷尋找新的生存地,滾雪球般建造了更多奇崛山城。這些山城,依照紇升骨城的建築模式,全用石塊、石頭砌築,只是到了中後期才部分使用夯土與石塊混合修砌;山城內部,或有蓄水池,或有泉眼、水井以及完備的排水系統,開闢有專門的馬道;重視烽火台、瞭望台的前哨位置……

我們腳下站的位置,就是烏骨城北門遺址,可以俯瞰整個烏骨城走向。從腳下逶迤而來的城堡脊樑,漸次往上延伸,猶如大地升向天空的台階。遠望,烏骨城像個簸箕形,一面靠山,三面被突兀山峰和陡峭岩脊圍起。結構上,烏骨城由城門、城牆、天然屏障和附屬設施等組成,地形易守難攻。

烏骨城周長達16公里,城牆全長7527米,保存完好的有2355米,由86段人工城牆和87段天然岩石屏障組成,氣勢恢宏,首尾呼應。山城整體結構中,還有三座高山哨所遺址、一處烽火台遺址、一處旗杆座遺址、一處點將台遺址、一處枯井遺址等。

高句麗的興衰和政權範疇異常複雜,它和歷代中央王朝的關係更是盤根錯節,枝蔓叢生,令許多史學家撓破腦袋也百思不得其解。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路大軍約15萬人,從洛陽北攻高句麗,但東渡遼水以後,遭到高句麗人的頑強抵抗。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大唐再次東進鴨綠江,與新羅國南北夾擊,幾番血戰,滅掉了高句麗。

自此,一個王朝的足跡,在北寒之地磕磕碰碰走過七個世紀後頹然止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大咖話寬窄哲學:不能好「寬」惡「窄」,不能取「窄」棄「寬」
百威或將拆分亞洲業務單獨上市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