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2014 年,Tony Liu 和 Lindsey Schuyler 設立了一個名為「@diet_prada」的 Instagram 賬號,內容很簡單,將一些新推出的時尚產品與早年的類似設計並置在一起,指出疑似抄襲之處。評論區里通常一片「tsk tsk」(嘖嘖)聲,或表示遺憾,或感到憤怒。

如今,@diet_prada 的粉絲數接近 100 萬人。賬號內容也不再僅限於疑似抄襲案例,還包括對於各類時尚業現象的批評:文化挪用、模特多樣性缺失、性騷擾等。近期最知名的一個案例便是去年的 D&G 事件。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這些內容有的引來了品牌方的不滿。比如,當 @diet_prada 指出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去年推出的童裝系列看上去像 Vetements 和 Comme des Gar?ons 的合體時,後者發布了一份聲明,說自己的設計是「致敬」而非「抄襲」。

有的則的確讓被抄襲的小眾品牌獲得關注,讓那些處於強勢地位的人認錯。去年 5 月,紐約時尚博主 Danielle Bernstein 與珠寶設計師 Lulu de Kwiatkowski 為美國高端百貨 Nordstrom 設計了一個配飾膠囊系列, @diet_prada 隨後指出其抄襲了獨立珠寶品牌 Foundrae。事件最終以 Danielle Bernstein 的一封公開道歉信以及 Nordstrom 下架該系列的部分產品告終。

按照 Tony Liu 2017 年夏天接受 i-D 採訪時的說法,一切最初只是因為興趣。Tony Liu 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2007 年移居紐約後曾創立男裝基本款品牌 YOU AS,隨後成為一名自由設計師。Lindsey Schuyler 則在眼鏡集團 LuxxoticaEssilor 旗下一家子公司工作。

「我們瀏覽 Style.com(康泰納仕集團旗下網站,如今已關閉)看最新秀圖時總是很驚訝,『那不是 2000 年 Galliano 做過的設計嗎?他們在想什麼?』最後我們終於決定把這些收集起來,放到網上集中展示。」Tony Liu 2017 年對 i-D 說。

去年接受《衛報》採訪時,兩人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們認為運營這個賬號最大的價值在於「幫助那些沒有足夠財力展開訴訟的小公司」,並且讓人們學會有意識地消費。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diet_prada 之後,instagram 上出現了越來越多扮演類似時尚業監督角色的賬號。BoF 在上周發布的一篇文章中對此做了梳理:美妝領域有@esteelaundry,Youtuber Luke Meagher 會在賬號@hautelemode上製作 Meme 發表辛辣的時尚評論,而@retailslambook則專註於吐槽大型服飾連鎖品牌的不端行為。

他們的背景和做法有一些共通點:都是時尚業從業者;追蹤熱點及時,更新頻繁;與粉絲溝通密切因而經常手握私人對話中才有的截圖或一手信源。

從某種程度上,這些自發的時尚監督者填補了傳統媒體留出的空白。後者近年來受社交媒體衝擊不斷經歷裁員或關停風波,更加依賴廣告主的投入,刊發內容也受到更多控制。而 @diet_prada 等賬號則能更直接地與年輕讀者互動,對業內通常諱莫如深的信息直言不諱。

BoF 指出,這種監督文化之所以在社交平台興起,更重要的原因是消費者期待的變化。在政治癒發分裂、文化意識提高、越來越多聲音能通過社交媒體被聽見的環境里,消費者尋求更多的透明性和真實性,希望與設計師和品牌創始人就產品可能存在的問題更直接地交流。社交媒體監督者成為這種轉變的一個重要媒介。

Topic:那些監督別人是否抄襲的「時尚糾察隊」,影響幾何?

但值得警惕的是,這類由個人運營的賬號也可能成為不實信息的源頭。他們不像機構那樣有相對完整的事實核查與校對部門。

去年 11 月,@esteelaundry稱 KNC Beauty 的一款唇部磨砂膏抄襲了 Glossier 的 Cloud Paint blush 腮紅包裝。一些粉絲則在評論中指出,粉紅色包裝以及八角形蓋子的軟管包裝都不是 Glossier 的專利。

此外,他們巨大的社交影響力有時也伴隨著網路暴力。一些設計師們因害怕被指責可能會選擇更加保守的設計,而怯於創新。一位曾在 Gabriela Hearst 和 Proenza Schouler 等品牌實習的時尚設計專業學生 Deanna Hutchinson 在接受 BoF 採訪時說:「有時候你會聽到一些設計師說,你可不能那樣做,你會被 Diet Prada 盯上的。」

更重要的是,雖然最初以行業監督者形象名聲鵲起,但隨著賬號運營從興趣愛好逐漸變成商業項目,他們的獨立性可能變得難以保證。這一點和時尚博主類似。

@diet_prada 的兩位創始人最初以匿名形式活動,但去年 5 月在 BoF 的採訪中公開了他們的真實身份。當被問及這麼做的動機時,Tony Liu 對《衛報》說:「我們在行業里已經獲得了一定地位。只有我們公開出來,一些商業機會才能落地。」

@diet_prada 從去年起已經推出一些周邊商品,均與該賬號和知名品牌「掐架」的知名事件為主題。目前賣得最好的是印有 「Kim des Gar?ons」的 T 恤。

儘管 Tony Liu 也表示「這不一定意味著我們對自己所做的事要有所妥協——我們很清楚這一點」,但還是有人認為他們和一些品牌走得越來越近了。去年 2 月,@diet_prada 參與了 Gucci 發起的一次營銷活動,短暫接管了 Gucci 的 Instagram Stories。去年底,他們又參加了一次 Valentino 的媒體行活動。還有人指出,兩位創始人最喜歡的品牌 Prada 發布了一款猴子主題、在種族問題上不夠敏感的新品,而他們卻沒說什麼。

「我們以真實出名。但這一點很難與任何品牌契合。畢竟,誰是 100% 真實的呢?」Lindsey Schuyler 一年前對《衛報》說。

題圖來自 Elle Indi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今日娛樂:《戰神》12 項提名引領 DICE,IMDb 開始流媒體服務
新稅改執行在即,中國富豪著急尋求海外信託以保護資產和收入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