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有一座銅製的寶雲閣,傳說中是慈禧太后用這「招」製作的!
頤和園有一座銅製的寶雲閣,在傳說中,這座寶雲閣的製作人是慈禧太后,為何要製作這座全銅製的「亭子」,還跟慈禧太后的一個傳說有關,如此多的銅,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根據傳說,慈禧太后50大壽的時候,為了犒賞自己的「勤政愛民」,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來為自己修建頤和園。不過慈禧太后感覺頤和園還能再添點景緻,經過李蓮英的提醒,才發現原來這麼好的風景,還缺一個賞景的亭子,慈禧馬上下令修一座亭子,來為自己日後賞風景提供便利條件。為了能夠修建一座讓自己滿意的亭子,慈禧還特意找了一位道士堪輿風水。
道士拿著羅盤選了半天,最終將修建地點卻立在了萬壽山佛香閣西側,為了能夠討老佛爺的歡心,道士還提出了建造「童亭」的建議,慈禧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怎麼修建所謂的「童亭」,道士提出「童」諧音「銅」,只要亭子全用銅製就可以保佑老佛爺顏永駐,萬壽無疆。
慈禧最愛聽的就是這樣的話,當即拍板決定就用銅來制一個亭子。不過當時大清國庫已經沒有太多的銅錢了,慈禧為此也很苦惱,這時的李連英,又為主子想了個好辦法。
獲取銅材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銅錢上做文章,只要有了足夠多的銅錢就可以將其融化,並將其當做原材料,去哪裡弄這麼多的銅錢呢?當然要從官員和百姓的手裡搜刮。
慈禧太后命人在頤和園的東宮門外,擺了九口巨缸,凡是路過的官員和百姓都要向裡面投擲銅錢,否則便不准許路過。這讓當時的百姓和官員都怨聲載道,紛紛繞路而行,可即使是這樣,用了一年的時間,九口大缸也被裝得滿滿當當,足足40萬斤之多,修建童亭的材料可就不愁了。
有這麼多的銅錢做原材料,製作一個銅亭當然難不倒工匠們。木製的亭子,需要用榫卯結構拼接而成。可是銅亭卻不同,想要將其建成,唯一可以採用的方式只能是熔鑄。
熔鑄銅器自古有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都是用融制的方法製造出來的,可是想要製作出更為精細的銅器,就必須要用失蠟法。失蠟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到了明清時代,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工匠們先是用失蠟法,塑造出了亭子的各種組成鑄件,再按順序將其熔接在一起,經過一點點的拼接,這才將銅亭鑄成。慈禧見亭子鑄成之後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真的萬壽無疆,便給了工匠大量賞賜, 可事與願違,慈禧還沒高興幾天,就在宮中去世了,好端端的亭子也就這樣閑置下來。
不過據正史資料記載,上面所說的「故事」也只是野史的杜撰罷了,其實這座亭子並非是慈禧所造,而是乾隆年間就已經有了。還要聲明一點的是,這座「亭子」可不是亭子,而是一座二層閣樓,名字叫做寶雲閣,是當時為皇族服務的僧侶誦經祈福之地。它之所以會變成亭子,是因為寶雲閣曾經受過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兩場大劫難。
頤和園遭到洗劫後,寶雲閣里甚至連銅窗戶和銅門都被卸了下來,這下寶雲閣便沒有了遮掩,遠遠看上去可不就是一個亭子嗎?
寶雲閣雖然不是慈禧太后建造,但很多人都願意相信,這座奢侈的建築,就是慈禧太后奢侈觀念下的產物,按照順理成章的觀點,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此後寶雲閣一直被後世翻修,閣中銅質門窗以及被搶走的供桌和佛像等物品,也都被追回放歸了原處。如今,寶雲閣已經成為了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凡是來到頤和園的遊客,都要對寶雲閣瞻仰一番,並傾聽一下這段故事留下的歷史餘音。
※廣惠寺有一座怪塔,因為一個特別的地方,吸引乾隆皇帝四次駕臨
※宋微宗離開燕京之前,他不僅淚水滿臉,還干一件瞧著讓人傷心的事
TAG:歷史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