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留守兒童的假期:遊戲以外無歸處?

留守兒童的假期:遊戲以外無歸處?

(本文轉自工人日報,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原標題: 沒有培訓班、國內外旅遊 留守兒童的假期遊戲以外無歸處?

留守兒童的假期:遊戲以外無歸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快趴下!左側有人!」「趕緊投煙幕彈!」「你會玩嗎?快和我組團?」寒假來了,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鎮一所小學附近的小賣部內熱熱鬧鬧,五年級的李書義正和4個同學蹲在小賣部門口「吃雞」(一種戰類遊戲)。遊戲中,隨著角色不斷出招,李書義幾個人盯著手機屏幕的眼神也「沸騰」起來。

記者走訪發現,隨著寒假的到來,相對於城市中忙於上各類培訓班的孩子,海南部分鄉村留守兒童則忙於用手機上網玩遊戲,村裡有WiFi的地方則成了他們整天玩手機遊戲的據點和「娛樂場」。鄉村的大街小巷已經再難看到孩子們追逐嬉戲的身影,有的只是他們三五成群,神態專註地搓著手機屏幕,在虛擬世界打鬥的場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發布的《青少年成癮行為調研報告——基於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為網路問卷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在玩遊戲的時間上,留守兒童要高於非留守兒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5小時」以及「每天玩6小時以上」這兩個時間段,留守兒童的比例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相較於非留守兒童8.8%「每天玩4—5小時」,留守兒童的比例達到了18.8%。

樹蔭下、牆根邊,常見玩遊戲的孩子

寒假一到,李書義便開啟了自我放飛模式,沒有了學校老師的管束,父母遠在外地務工,除了吃飯睡覺,他一天玩手機的時間少則六七個小時,多則近十個小時。

「有時候會熬到夜裡凌晨,打遊戲、看動漫、追劇、看綜藝節目,還有聊天。我爸媽在外地打工,管不著我,爺爺奶奶也很好打發,讓他們嘮叨兩句就沒事了!」李書義告訴記者,他的同學們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平時上課不能玩,下課後,想玩得躲開老師。「現在好了,放假在家,沒人管,開啟手機遊戲模式是『最快樂的選擇』。」

交談中,記者留意到,李書義多種手機遊戲輪番上陣,滿格電池的手機,半天就沒電了。為此,他就直接坐在電源插座旁,邊充邊玩。

說起孫子,李書義的奶奶頻頻嘆氣,她說,李書義由她帶大,一直都是聽話懂事的孩子,可這兩年,自從迷上手機遊戲後,整個人都變了。

李書義的奶奶說,每天下課回家,李書義就一聲不吭躲在房間,手指在手機屏幕上騰轉挪移,偶爾發出一句叫喊。以前自覺完成的家庭作業再也不碰,都是第二天早上臨上學前,才匆匆忙忙拿起筆,把作業糊弄一下。

「自從沉迷手機遊戲以後,他的成績在班級掉到了中下游水平,我很擔心,曾去學校和他老師說,可老師也很無奈:家長在家都管不好,我們老師又有什麼辦法呢?」李書義的奶奶嘆息道。

走訪中,記者發現,李書義的情況並不是孤立的現象。在木棠鎮的街頭巷尾隨便轉一轉,樹蔭下、牆根邊,常見玩遊戲的孩子。他們說,喜歡玩遊戲,上癮,停不下來。

「村裡能提供給孩子的活動太少了」

「班上16個學生中,15人都有手機,有的比我的功能都全。本以為鄉下孩子的娛樂方式很原始純樸,沒想到他們也和手機遊戲接軌了。」鄭玉秀是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阜龍鄉中心學校一名老師,她所在的學校里70%的學生是留守兒童。

這兩年,學生們下課扎堆兒打遊戲的現象引起了她和其他老師的注意。

剛放寒假,鄭玉秀進行了家訪,看一下孩子的寒假生活如何安排,孩子們假期在村裡聚集打遊戲的場景讓她心痛不已。

她發現有的家庭儘管經濟條件不好,父母還是會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願望,給配置價格不菲的手機。「父母可能是出於長期不在家的愧疚感吧,有些家長可能比城市家長更慣著孩子,特別是男孩子。」鄭玉秀說,孩子們手機里一般都是遊戲,或是一些短視頻、直播軟體,幾乎沒有和學習相關的應用。

在她看來,鄉村孩子沉迷手機遊戲,這與孩子們的教育環境分不開。「村裡能提供給孩子的活動太少了,特別是假期一到,孩子有大量的空閑時間。相比於和老人說話談天,打遊戲明顯更有吸引力。」鄭玉秀說。

她介紹,很多學生尤其是中小學學生由爺爺奶奶照顧,對於學習管理和培養,不可能做到像父母那麼精細,還有縱容或者溺愛的傾向。對於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行為,一是他們難以發現,二是發現了也缺乏有效的管理辦法。

「長時間沉浸在遊戲中打打殺殺,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不僅僅體現在學習成績上。無論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還是社會技能培養,都會產生影響。」鄭玉秀感嘆。

呼喚有意義的陪伴

「留守兒童手機遊戲成癮這一新問題,背後是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老問題。」海南師範大學郭敏老師說。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那麼,如何讓留守兒童擺脫手機遊戲?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團隊多年來對河南、江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區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調研,該團隊認為,相較於城市兒童,留守兒童面臨更多生活無意義感的境遇,在城鄉社會結構、寄宿制教育以及村莊生活環境的壓抑和單調之中,電子遊戲逐漸成為留守兒童逃離生活無意義感的唯一選擇。

「家長的關心與陪伴必不可少。」郭敏老師認為,手機遊戲本身作為商品屬性無可厚非,但如果缺乏監管,對於未成年人就會成為洪水猛獸。「加強監管,才能為未成年人樹立起第一道防線。」在她看來,現實生活中不滿足,才會到網路世界中找滿足。因此,對於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和監管的到位,提供有意義的陪伴,是從手機遊戲中把孩子們拉回來的最有效的力量之一。

同時,郭敏建議,國家應該進一步推動對手機遊戲的監管。對於遊戲開發平台,應該切實肩負起社會責任,讓防沉迷系統真正起作用。「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家庭、社會和相關部門共同努力。監護人應盡好監護責任,不要把孩子丟給手機。學校等相關方面也應加強宣傳教育,對留守兒童監護人普及互聯網常識,使其認識到沉迷遊戲的嚴重性。政府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也要多一些關愛與幫助,讓留守兒童也能茁壯成長。」郭敏說。

(記者 吳雪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