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小年夜的幸福期盼

小年夜的幸福期盼

兒時的期盼

在兒時的記憶里,臘月二十三在豫東俗稱小年下,是大年的前奏,也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送灶的爆竹一響,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起來了,除了吃奶的孩子和坐月子的媳婦,村裡幾乎沒有閑人。大人劈柴,小孩幫忙攏成堆,大人寫春聯時,小孩在一邊磨磨墨拉拉紙。村裡一天到晚飲煙裊裊,香味四起。蒸饃的、磨豆腐的、下粉條的、煮豬頭豬下水的,炸油條麻花麻葉的。於是,愈來愈濃年味兒就從各家各戶的窗欞里,從左鄰右舍蒸饃煮肉炸油條的幽香里,從零零星星炸響的鞭炮聲里飄了出來。飄呀飄,飄過一年又一年,直到現在仍然瀰漫在記憶里。也許是年齡越大越戀舊,每到這個時候就會想起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想起小時候兄弟姐妹一起過小年的日子,忽然之間雙眼就盈滿了淚水。

早在古代,人們就把祭灶列為五祀之一。巜禮記·月令》記載:「祀灶之禮,設主於灶徑」,唐代詩人羅隱《送灶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名句。可見兩千多年前就有祭灶之禮,且代代相沿成習。不論你是在外做官、還是雲遊經商;不管你是在天涯海角、還是異鄉他鄉,只要進入臘月,思鄉的愁緒就會無邊無際地漶漫開來,想回家念頭就會如開了春的野草般瘋長。沒有一種感情比親情更濃烈,沒有一種溫暖比得上過年回家,必須在祭灶前一日回家團聚過年,吃灶糖,祭灶神。

南北風俗不同,祭灶的日子也不一樣。有在臘月二十三,有在臘月二十四。宋代詩人范成大老家祭灶就是臘月二十四,他的《祭灶詞》對祭灶有詳盡描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是說這天灶王爺要上天彙報工作了。「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則說的是給灶王爺準備了一大堆好吃的。「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說的是祭祀時女人要迴避,灶王爺酒足飯飽且收了錢很歡喜。至於「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明著說就是人間那些是非長短,你灶王爺既然得了好處,知道權當不知道,也別生啥氣。「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最後歸結一點,是說到了天上,見了玉帝,一定要請他遍灑甘霖、降福於人。最好弄點錢回來利益均沾、大家分分。詩寫的細緻真實、饒有情趣。

人們對祭灶的重視,躍然於紙。富裕人家灶火(廚房)的北面或東面都設有灶王神龕,以敬灶神。沒有神龕的人家,就直接把趕集上店買回來的灶王爺,恭恭敬敬貼在灶台牆上。兩邊對聯寫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披是「一家之主」。祭灶這天,會點上香燭、擺上供品諸如柿餅子、祭灶糖之類。聽爺爺說,灶王爺吃了甜食,給玉帝彙報時嘴巴就會變的很甜。臨行時還要給灶王爺喝點小酒,讓灶王爺喝的暈暈乎乎。老幾輩信的都是"天靈靈、地靈靈,離地三尺有神靈『』,把幸福和平安乃至於健康都寄托在了各路神仙身上。祭灶拜神雖然是大人的事,但是最高興的莫過我們這些小孩子,因為有祭灶糖吃。

祭灶糖在陽城又叫麻糖,是用麥芽糖加入芝麻,置於鐵鍋上熬制而成。最早的灶糖據說源自東北,又叫「關東糖」。製做時加有小米,是專門祭神用的。清人所寫巜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當時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色澤乳白,風味獨特。後來才漸漸走下祭壇並傳播開來。媽媽說請灶王爺吃麻糖,是要把灶王爺嘴糊上,好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灶王爺吃不吃跟我們沒半毛錢關係,我們關心的是天快些黑下來,炮快些響起來,一家人快些坐下來,祭灶糖快些吃起來。現在的祭灶糖又叫麻糖,味道甜美,酥香焦脆。豫東南一帶以商水舒庄、大武所制最有特色、最具風味,當然也最好吃。早已成了陽城人過年不可或缺的佳品。某種意義上說,祭灶不吃祭灶糖,就沒了小年味。那時候的祭灶糖似乎和現在不太一樣,是四方形的。特別黏、特別甜、也特別有嚼頭。

小年夜,媽媽一邊用刀背把灶糖砸碎分給我們,一邊說:「別搶別搶、人人有份」。小時候糖是稀罕物,輕易吃不到哩。糖到手裡,「咯嘣」就是一口。媽會說:「急恁很弄啥哩?招呼(小心)著粘牙哩」!糖到嘴裡需用力才能咬碎,那種甘甜順著口腔直甜到五臟六肺,感覺整個人就是糖做的。有一年小弟的糖捨不得吃完,剩下鼻疙瘩大的一塊用紙包住藏了起來,竟被家裡的小狗銜了去。糖粘著了小狗的牙、小狗張不開嘴,急的嗚嗚嗚嗚在地下亂拱。小弟攆著狗打,眼看著己進狗肚子無望奪回。又哭又鬧誰也哄不住,直到媽媽又給他一塊才老實。

至於范成大詩中所說那些美味佳肴,諸如「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則是春節才會有的。儘管物質緊缺、生活拮据,祭灶晚上的飯比不上年夜飯豐盛,但對於北方人來說,餃子是少不了的。

小年夜吃餃子

祭灶晚上,姨媽把蘿蔔切成薄片放入燒開的滾水中煮熟,生白菜切絲用鹽稍腌,二者都用布兜住,使勁把水擠出、然後剁碎摻入豬羊肉中。姨媽手巧,包的餃子玲瓏精緻、皮薄餡飽,而且都是元寶形的。等點過三遍冷水,餃子煮好撈入碗里,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看上一眼肚裡就咕嚕咕嚕叫著流口水。配上幾瓣大蒜,或者再將香菜蒜苗切碎放醋弄盆酸湯,那才真叫一個得法,真叫一個舒坦呢。奶奶一聲"小將們開吃了『,我們連蹦帶跳,一擁而上。一個個象餓狼一樣,眨眼間一鍋餃子就沒了蹤影。急得奶奶連聲喊,慢點吃多著哩,小心燙嘴。』

幾十年過去了,祭灶名存實亡,只留下一個節氣。消災避禍,祈求幸福寄託予神靈的事亦不復存。也許若干年後,我們的孩子,我們孩子的孩子再也不會把過小年當回事,他們不缺吃不缺穿,生活的每一天都勝似我們以往的過年,更少了一些得到的喜悅和企盼。但在小年這天,甚至每一年的每一天,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沒有了灶糖、沒有了餃子,沒有了爆竹,沒有了家人的團聚,小年還有什麼滋味?

微信排版:王小懶

簡單三步,點亮星標

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糟辣椒遇上豬肉丁:辣得起,放不下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