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101歲佛學大師松原泰道:真正人生從五十開始,更要「積極、達觀」地面對生活

101歲佛學大師松原泰道:真正人生從五十開始,更要「積極、達觀」地面對生活

50歲才掌握兵法的武藏

我們年輕時,都曾心高氣盛,以為憑藉一己之力就可以實現任何目標。但是,每遇到困難,我們就會不斷受到打擊,於是自信心隨之慢慢喪失。最終我們發現,原來自己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發現自己能力有限,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收穫。首先,它會使人變得謙遜,明白有些事情單憑個人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好的。此外,發現自己能力有限,在做事的時候,還會使我們獲得超越自己的無形力量的支持和保護。

正如《般若心經》所說:自我是空。所謂「自我是空」,是指被主觀意志所膨脹的「自我」消失得無影無蹤的「真空狀態」。自我如果處於「空無」狀態,則物理上反倒可以具有如同透明般的充實。在佛教中,將這一事實稱之為「真空妙有」。「妙有」,是指「巧妙的存在」。佛教將「存在」稱為「有」。

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消除了對於「自我」的執著,則將處於「空」的狀態。這種「空」的狀態與「充實」的狀態其實是密切相關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生在世,不免受到金錢、名利和物質等各方面的誘惑與束縛而無法獲得真正自由。唯有擺脫束縛,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當一個人達到「真空」的剎那間,自由就實現了。所以,「真空」就是「妙有(存在)」。

前人修鍊成佛,就是修鍊對「真空妙有」的執著信念,這是一般人不具備的。因此佛可以超越人類而存在。 「真空妙有」的信念也是一種誓願。這種誓願不是以命令的形式存在,而是通過「斷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中國古代聖賢孔子所說的「不惑」就是一個例子。我認為,「不惑」是孔子對「天」這樣一種偉大「存在」發下的誓願。

向包容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偉大存在發下誓願,並努力創造自我,這是江戶時代的劍道家、兵法家宮本武藏(1584~1645)所創的「獨行道」的要旨。

武藏著有著名的《五輪書》,講述他通過嚴格的劍道修鍊獲得兵法的奧秘,全書分為地、水、火、風、空五卷。在撰寫《五輪書》之前,武藏奉藩主細川忠利之命,撰寫了《兵法三十五條》獻給忠利。當時武藏已經58歲。

此後過了兩年,武藏登上肥後(位於熊本縣境內)的岩戶山。用他的話說,此行是為了「拜天地、敬觀音、崇佛祖」,並發下誓願。隨後他開始撰寫《五輪書》。歷經兩年,即到武藏62歲這一年的5月,他終於完成了《五輪書》的寫作,並把書的內容傳授給弟子寺尾勝延。7天後,武藏去世。

在《五輪書》的開頭,武藏寫道:自13歲初次決鬥獲勝,到29歲與佐佐木小次郎在嚴流島比劍,其間先後與各種流派的劍道與兵法高手進行多次決鬥,「未嘗一敗」。更令人驚訝的是,30歲之後,武藏不需用劍即可戰勝對手。

武藏在回顧自己比武獲勝的歷次記錄時,這樣寫道:「30歲之後,回想此前歲月,已窮極兵法,不拘泥於勝負,自然擁有道之利器,且不背棄天理。其後又通曉不同流派兵法,朝夕苦練,終使自己深諳兵法之道。達此境界,我也50歲了。」

武藏自30歲至50歲,其間二十年,日夜苦練,堅韌不拔,終於通曉了兵法之道。當然,在這二十年間,武藏在修鍊過程中遇到諸多挫折,出現過很多錯誤。

不必厭惡誘惑

《五輪書》是宮本武藏以《兵法三十五條》為核心內容擴寫而成的。《獨行道》是將《五輪書》的主要內容歸納為十九條或二十一條,再擴展而成的另一本著作。《獨行道》由其弟子執筆撰寫,其中還包括武藏臨終前的「自誡之辭」,即「究極事物」、「以自誓之心秉筆寫就」等內容。

《獨行道》一書,可以說是武藏結束六十二年生命旅程時的遺言。我認為,這一著作記錄了武藏從「自誓」開始,到最終實現這些誓言的整個奮鬥歷程,同時也包含了對於其弟子及後人的一種期待。

「獨行道」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名詞,但是從修鍊的本意上來說,它屬於一種佛教用語,是指「修鍊佛道」(佛道,也指在佛教的法會或儀式上,眾多僧人一邊誦經一邊在佛堂中環行)。而獨行道,從字面上理解就可以知道,它是指獨自一人修鍊佛道。武藏使用這個詞,是專指修鍊武道。

「自誓」,是指自己向自己發誓,立志實現某一目標。但是,自誓又必須在神佛面前進行,以便向神佛表明自己絕對不會違背這一誓言的意志。如果知道神佛正在注視自己,那麼發誓的人就會更加莊嚴,獲得一種激勵。這種情況,正如同孩子們參加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或考試一樣,如果父母和老師在一旁觀看,則會取得超出其實力的成績。佛教將神佛對自己的關注稱之為「照鑒」。「照鑒」是指「專註地觀看」。《般若心經》中所說的「照見」也包含此意。「照見」是指明確地看到事物的產生及消亡原理的智慧。

照見,是一種明確發現真理的智慧。它以讓人們明白,導致我們產生煩惱的種種誘惑到底因何而生?如何才能抵禦這些誘惑?它告訴我們沒有必要去厭惡這些誘惑,只要正確處理這些誘惑,就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安寧,開發出豐富的人性。

宮本武藏在修鍊中也曾受到各種慾望和誘惑的困擾。正因為存在誘惑,才會斷言「不惑」。所謂的「斷言」,是承認「誘惑」這一事實。可以用「不惑」作為關鍵詞,變換各種說法。武藏是在神佛面前自誓的,他的「獨行道」有二十一個項目,其中包括下面這些內容:

平生不思欲心

自身之事皆無悔

不沉迷於戀慕之情

諸事無偏好

為了道不惜一死

敬神佛而不求之

「不思欲心、無悔、不沉迷、無偏好、不求之」,這些全都是否定的表現。事實上在他心目中,恐怕都是相反的。武藏使用否定語來向自己發誓,如果能夠按照「自誓」的內容來進行實踐,武藏將修鍊成佛。

但是,武藏自身絕沒有認為「自己是完人」。這一點可在《五輪書》的開頭找到。武藏在《五輪書》的開篇寫道:拜天地、敬觀音、崇佛祖。並且謙虛地將這本書總結為「以天道和觀世音為鏡……秉筆書成」。

此外,他明確表示「不藉助佛法、儒道的古語」,因此他在這裡所寫的「天道、觀世音」等,並不是指儒教所說的天道和佛教所說的觀世音菩薩,而是指由他自身覺悟所產生的超越儒教、佛道的巨大能量。由於以這種能量為鏡,所以他可以接受這種能量的關注,也就是說,在這種能量的「照鑒」下他才可以放心地執筆撰寫《五輪書》,從而暗示了「照鑒」的重要。

修正人生的軌道

前文所說的「能量」,不是指物理學所說的運動能量。而是指充滿於宇宙各處、促使萬物生長、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元氣」、「精氣」的事物。武藏通過修鍊劍道而悟出和體驗到這種能量,《五輪書》就是對其內涵的一種體現。《五輪書》的宗旨通過條目來表示,可歸納成武藏的「獨行道」。

武藏是意志極其堅定的人,因此他能以斷言性的「自誓」成就自己的人生。然而,即使是武藏這樣的人物,也需要上述能量的「照鑒」。我們雖然無法模仿武藏,但即使不進行「自誓」,也可以用某種形式立下自己的誓願。

「誓願」是指發誓要實現某種願望。它本來的意思是「佛(如來)必須解救苦難眾生的願望」。後經轉用,變成了「向神佛發誓、祈禱」之意。也就是說,立下誓言,使自己成為一個內心豐富的人。我認為「誓願」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從武藏那裡,我們可以獲得啟示:我們也可以在神佛、親人或先人的關注下,繪出一張「人生設計圖」。

怎麼繪出「人生設計圖」?我設定是從50歲開始。5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這時的人生與前半生不一樣了,應該有新的安排。換言之,我們要對年輕時所制定的計划進行修正,年輕時所做的計划到這個時候肯定會出現某種偏差,我們要對人生軌道進行一次重大修正。

我將50歲之前的經驗看作是自己的「前世」。前世的失敗是充實「今世」和「來世」的珍貴資源。將失敗的負麵價值轉換為正麵價值,就能使失敗成為成功之母。

從這一點出發,50歲時的「困惑」是很有價值的。這種「困惑」有可能成為後半生的能量,或是使得未來人生的土地更加肥沃的一種「養料」。因此,始終為「前世」所困,走不出失敗陰影是愚不可及的。

苦於憧憬虛幻的未來,追悔往日的陰影,人將變得如同蘆葦一般瘦弱。

逝去的時光不可追,未來之日不可待。唯有把握現在,才是堅強的人生。

以上是釋迦牟尼的教誨。《般若心經》僅僅用了「無掛礙」三個字,就表達了這一教誨。掛礙,即陷入、拘泥之意。

《般若心經》說:「無掛礙、無恐怖。」陷入過去的失敗而不能自拔,是迷惘中的迷惘。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應該認識到「過去的已經過去」,必須在人生的折返點果斷地重新制定人生計劃。

作者簡介

松原泰道,1907年11月生於東京,日本佛學大師。他早年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史學科。曾在著名佛寺修行,擔任過教派學部長、東京龍源寺主持,等等。現任全國青少年教化協會理事、佛教傳教協會理事。

他在文化界的貢獻,是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推廣佛教的生活哲學,把深奧的佛學經典、禪宗智慧寫成易於被大眾理解的著作,並身體力行,到城市、鄉村、大學、中學,各種論壇進行普及性演講,受到廣泛的支持和推崇。他切入世俗生活,把佛教的理念活學活用,創立了一套經世致用、充滿智慧的人生觀。1989年獲得第23屆佛教傳教文化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樂讀 的精彩文章:

春季養生保健宜之兒童春季常見病的防治
十大思想經典

TAG:自在樂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