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合共遷都十三次!這個創下古代遷都記錄的朝代究竟遭遇了什麼?

合共遷都十三次!這個創下古代遷都記錄的朝代究竟遭遇了什麼?

文/壇主

眾所周知,遷都可是一件大事,國都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不僅有中央政府龐大的官僚組織,還有為了維持這個龐大組織運作所配套的各種設施,比如宮殿與官府。甚至由於集聚作用,一個國家的首都甚至還可能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中心,擁有繁複的經濟網路和數以萬計的龐大人口。

所以,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沒有絕對必要的因素,國家是很少遷都的。但商王朝可能是個特例,因為據歷史記載,它曾經有十數次遷都記錄,絕對是中國古代國家遷都記錄的保持者。那麼,商王朝為啥要頻繁遷都呢?

合共遷都十三次!這個創下古代遷都記錄的朝代究竟遭遇了什麼?

圖/商朝形勢圖


01 頻繁遷都的商王朝

商王朝頻繁遷都,學術界將其歸納為「前八後五」,前八次是在商湯滅夏之前,也就是商的「先公」時期發生的,分別是契自毫遷居蕃、昭明自蕃遷居砥石、昭明自砥石遷商、相土自商遷商邱、相土自商邱遷居泰山,後復歸商邱、商侯遷殷、殷侯復商邱及湯始居毫。

後五次是商湯已經攻滅夏桀之後,也就是普遍意義上的商王朝時期,分別是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遷到囂(今河南滎陽)、河亶甲由囂遷到相(今河南內黃)、祖乙一開始定都邢,後遷都庇(今山東魚台),南庚定都奄(今山東曲阜),第五次是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

合共遷都十三次!這個創下古代遷都記錄的朝代究竟遭遇了什麼?

圖/殷墟

自從盤庚遷都殷之後,商王朝在隨後的二百多年歷史中再也沒有遷過都。


02 眾說紛紜的商都屢遷

先公時期的幾次所謂遷都,學術界目前普遍認為其實算不得「遷都」,因為那時尚在傳說中的夏時期,各文明發展程度普遍不高,商在那時應該只是一個游牧型的部落,逐水草而居當然是游牧部落的特點。所以先公時期的所謂「遷都」應該只是改換定居地向著水草豐美的地區移動罷了。

麻煩的是後面五次遷都,因為那時商湯已經攻滅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根據考古發現,攻滅夏桀後的商王朝,擁有發達的科技。不僅有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更有工藝高超美輪美奐的各類青銅器,其文明早已經達到相當高度。為何還要像游牧部落一樣頻繁地屢次遷都呢。

也正是在此問題上,學術界進行了長期的討論,有學者認為商王朝頻繁遷都是為了躲避水災,有學者認為商王遷都是為了去奢侈,行節儉。讀者朋友們可能會感到奇怪,遷都那麼大的工程怎麼能叫節儉呢?

其實這種觀點主要是漢唐時代的學者提出的,他們主要是把遷都看做一種更化,也就是換個起點重新開始,帶有比較濃厚的經學思想。有學者認為可能那時商王朝尚沒有形成穩定的農業,所以還要用游牧手段去緩解不時到來的食物短缺。還有學者將商王朝頻繁遷都歸因於王位的紛爭與戰爭。


03 一個可能的解釋

事實上,歷史事件的發生,其原因多不是單個的。其產生往往是多個合力互相博弈的結果。在商王朝遷都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合共遷都十三次!這個創下古代遷都記錄的朝代究竟遭遇了什麼?

圖/四羊方尊 代表著商王朝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

商王朝的農業在那時應該尚不發達,但應該不至於到因此頻繁遷都的地步,因為一些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也被證明可以長期存在,甚至達到數百年,擁有高度發達文明的商王朝怎會因為吃不飽飯而頻繁遷都呢?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商王朝可能同時有多個中心,比如在商湯時的商早期,就同時存在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而在商末期,殷也與朝歌並存。所以遷都很大可能是政治勢力之間互相角力的結果。其中當然有可能包含與方國聯盟的關係、王位繼承和戰爭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每次遷都的原因可能並不相同,是一種合力的結果。

參考資料

《中華遠古史》

《殷商史》

《商代史》

《觀堂集林》

《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俠客?
全球霸主英國為何最終敗給了德國和美國?

TAG:生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