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流浪地球》讓我們終於有了可以抗衡好萊塢工業的電影
掐指一算,距離春節檔還有兩周的時間,現在各大電影預售已經開始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每一年電影春節檔都是實力強將匯聚的兵家必爭之地,正如今年的春節檔又是一派大片雲集題材豐富的景象。在闔家團圓的氛圍之下,春節檔電影多以輕鬆的喜劇賀歲為主,而「科幻題材」的影片選擇在春節檔上映實在難得,作為首部「made in china」的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肩負光榮使命成功有力地踏出了中國硬科幻的第一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獨樹一幟的《流浪地球》選擇在春節和觀眾見面,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著製片方強大的自信心,作為今年龍標001號電影,這部中國電影里程碑式的作品,有著突破國產片類型桎梏的底氣。1月20日,在電影原小說作者劉慈欣的號召下,《流浪地球》在京舉辦超前點映,第一製片人有幸參與其中支持中國科幻,作為中國電影新類型的突破者與拓荒者,作品大大超出了預期,電影聚焦大義而非小情懷,映後300位到場嘉賓的好評讓《流浪地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未來國產科幻片不再繼續「流浪」,而是能光明正大的「登堂入室」。
作者劉慈欣給予電影創作充分自由
導演郭帆將中國科幻獨有理念搬上銀幕
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喜提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科幻第一人」,自此之後,原著改編電影的消息便也開始不絕於耳。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並沒有屬於自己的硬科幻電影,原來論技術我們敵不過好萊塢,現在我們有了技術可又缺失好故事,但劉慈欣的出現,顯然打破了我們「沒有好故事」的缺陷,但他的作品又讓很多導演望而卻步,他所創造的故事不僅格局大,在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創造宏大的宇宙觀的同時,又不忘表達人性的極限與困境。
這幾年,只要網路盛傳劉慈欣的作品即將被搬上大銀幕,「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口號就要響一次,就在大家對「中國科幻元年」都已經快免疫時,今年大年初一,劉慈欣的另一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流浪地球》讓夢想成真。
在原著中,劉慈欣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比起坐以待斃,人類選擇掙扎到底,於是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開始實施,人類將整個巨大地球環境圈化為移民方舟,以此逃離太陽系,前往新家園。在電影中,保留了原著中恢弘而悲壯的底色,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這一宏偉計劃的進程中,九死一生的冒險和對人性的終極拷問也正在上演。
雖然《三體》電影成為「一代失蹤」,但劉慈欣對《流浪地球》劇組依然投上了信任票,作為該片的監製,他表示電影和小說很不一樣,對原著有很大的改動是可以理解的,也應該給予導演充分的自由,電影有著歷史片般的厚重感,是一部建立在中國文化背景上的科幻電影,很好詮釋了中國人對家園、土地的情感,原著為電影提供了背景,這是一次成功的再創作。
在太陽時代即將宣告結束,要開始奔向茫茫新時代之前,人類的社會倫理、情感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會是怎樣一個狀態?在包裹著巨大科幻殼的《流浪地球》下,它探討的仍然是道德和人性的困境。在小說中著墨不多的父子關係,在電影中被延伸成了完整的故事。在地球漫長遷徙過程中,人類的情感在生存還是毀滅前被無限縮小,成為時間的灰燼,這不是表示情感的不重要性,而是在經歷流浪、逃逸時代的幾個世紀中,人類的社會倫理和情感會被撕裂成一塊一塊。電影正是從這一塊塊中,試圖重新組織好情感關係。
即便是在滅頂之災前,在漫長的時間歲月里,渺小的人類仍然需要靠著親情、靠著家庭去維繫和這個世界的關係,這也正是小說要探討的東西。
在導演郭帆眼中,《流浪地球》可能是現階段更容易去實現的一個作品,特別是理念上面,中國人對土地、對地球的眷戀是中國人特殊的深刻情感,包括最後帶著地球離開這件事情,也不是西方思維下的一個想法,而是最符合中國科幻的一個點。
一步一個腳印呈現超想像宏大世界觀
摸著石頭過河探索高標準工業化流程
在好萊塢有很多突破性的科幻大片,從《2001太空漫遊》到《黑客帝國》,再到近幾年的《火星救援》《星際穿越》《地心引力》等影片,它們已經不局限於科幻迷的圈子,而是每一次都把影片中的宇宙哲學+科幻熱潮推到最高峰。而與此同時,中國人也開始默默期待,我國幾時才能出現既有視效盛宴又兼具思想深度的科幻大片?
自從2015年「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口號喊出來之後,心中始終有個科幻夢的郭帆,內心就開始有了翻拍劉慈欣作品的計劃。資金和技術是必須品,可擁有超前意識和宏大世界觀才是真正的硬體,如果要打造有中國味兒的硬科幻電影,那麼在格局上要達到和好萊塢大片比肩的高度,既要有壯闊瑰麗的宇宙奇觀,也要有精彩的人性衝突。這麼一來,擺在郭帆和他的團隊面前的難題並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
作為中國首部打破科幻題材寒冬的電影,它在創作初期沒有參考坐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劇本里沒有什麼是可以拍到的,也沒有什麼是可以直接用的,影片中上萬件道具,都不可能找到現成的,必須要一件件親手打造。正因如此,劇組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製作了10000件道具來滿足拍攝需求,導演更是親自上手測試道具,調整細節。視效團隊畫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這其中包括行星發動機、地下城、運載車等所有場景的細節構思,隨後根據概設圖,他們又畫了8000張分鏡頭畫稿,郭帆導演在每一個分鏡中來調整和標註順序。
導演測試指骨骼
不論是預告還是成片,電影終於有了好萊塢科幻大片的豪華感,這些猶如身臨其境的「科幻感」,靠的是勤勞還有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在原著中,裝載在地球上的行星發動機的直徑多達十幾公里,難以想像的龐大全貌讓人充滿好奇。為了呈現這一奇觀,美術團隊設計了十幾版不同方案,從線稿到上色、動態預覽,再到特效實現,下足了工夫。
科幻電影從想像到落地執行的過程中異常艱辛,為了解決影片在科學設想和世界觀構建方面相對薄弱的問題,團隊專門邀請了四位中科院科學家一同探討,並最終建立了一套嚴謹的世界觀,為了呈現原著中描繪的場景,劇組進行了100000延展平米實景搭建。從整體結構設計到場景搭建細節全部都精益求精。
空間站內景的布置,從休眠倉到顯示屏,所有設備儀器質感十足,神秘又恢弘,這種細節的巨細靡遺展現了製作團隊對於未來的嚮往,對於科幻的嚮往。
科幻電影是特效最為密集的,通過千萬經費的燃燒,我們看到昔日居住的地球家園已經被冰雪完全覆蓋,幾個風暴場面就勾勒出末世氛圍,被冰雪覆蓋的東方明珠和上海奧運大廈,還有北京CBD等地標性建築都瞬間將人代入災難和末世的情景之中。當然,在影片中還有更多比預告更為震撼的畫面與場景,可以說《流浪地球》用告別五毛的特效建造了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地球和未來世界。
中國的科幻電影沒有前人鋪路,一切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甚至要憑空創造出很多以前不存在的部門,郭帆導演其實是在給未來所有的中國科幻片導演趟路,沒有捷徑一步一個腳印來把宏大的世界觀呈現出來,整個團隊都在用絕對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這部「中國科幻首秀」。
電影籌備及拍攝歷經四年,郭帆導演始終在追求用中國人的方式,去打造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儘管這個過程非常艱難,但是郭帆和整個《流浪地球》台前幕後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堅持扛了下來,電影內外都在上演著一場「勇敢者的遊戲」,相信這次偉大的冒險,中國硬科幻的開山之作,終將迎來它耀眼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