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人不懂用戶行為,是不稱職的表現
本文的目的是搞清楚怎樣了解用戶的行為落地。需要結合有關於用戶行為的知識基礎。一共4部分,形成一套用戶行為認知方法的,可以直接拿來刻意練習,幫助你做一個稱職的營銷人。
做營銷,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案無外乎首要的是最懂自己的用戶。
那怎樣才叫最懂自己的用戶?
答案是深刻理解用戶的行為。
那怎樣做到理解用戶的行為?
先打基本功!
那基本功有哪些?
有4部分,如果願意看完這一篇,就都知道了
當然要...看...啦...
那就繼續。
研究消費行為,我們必須先打4個認知的基本功。下面我給你一個一個的講解。
01
第一個基本功
人的行為因什麼而改變?
第一個基本功:人的行為因什麼而改變?了解消費者的行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人的總體行為特點:
1.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吉姆·柯明斯的在其著作《蜥蜴腦法則》說:人的態度不輕易改變,而行為則可以輕易被相應的環境改變,而人類總是在事後為自己的行為找合理性。
意思是說:人的態度是自己行為的解釋,改變別人的態度最好就是改變行為。
2. 理論物理學家馬克·布坎南著的《隱藏的邏輯》說:一個小的細節變化可能引起無數人開始改變參與的策略,不同策略的不斷進化最終讓我們達到同一性,想想我們在會場鼓掌的情況,幾個人領頭,然後群體參與,逐步變小,零星幾下後突然中止,人類的行為從來都是受別人的影響而存在。
意思是說:人的行為受別人的影響而存在,在群體里領頭人就能影響一群人。
3. 當代思想隱士熊逸在《佛學是如何演變為佛教的?》一課上說:人類作為群居動物,有很多行為從本質上說都是在做群體區隔,一方面是找歸屬,一方面是找組織優越性。
意思是說:理解消費者是什麼樣的人,最好理解他所在的群體屬性。
4. 社會學家有個專門的名詞,叫「社會規範(social norm)」。如果你這個社會中人們平常就是這麼做的,那大家就會認為這麼做就是對的,你想要改變可就太難了。有些知識分子經常感慨怎麼國人都這樣!那就是在跟社會規範做對。
意思是說:人的行為都是容易自覺地跟風的,隨大流。
02
第二個基本功
人在什麼情況下會規避行動?
答案是,一個人改變、延遲或取消一項決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一種或多種感知風險的影響。
就購買決策來說,已被歸納為有六大風險:
1.功能風險:產品的功能不在期望範圍內,引發顧慮或猶豫。
比如,當年三星Note 7陸續出現手機電池爆炸事故,直接讓三星手機在市場的份額直線下降,在國內市場一蹶不振。原因就是對電池的功能穩定性的擔憂引發安全顧慮,規避風險。
2.身體風險:產品威脅使用者或其他人的身體健康。
比如,國產奶粉在三聚氰胺事件後,整個產業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原因就是產品影響了小孩的身體健康。
3.財務風險:產品的價值評估不準帶來的財務損失的風險。
比如,電子產品因為受摩爾定律的支配,全民共識產品會越賣越便宜,當新出的產品高於期望值,便會等待降價。而房子則是買漲不買跌。投資理財產品,如股票,則會提示: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4.社交風險:購買或使用的產品帶來了社交形象風險。
人類是社會化的群居動物,使用不同產品代表不同類型的人,人們天生會規避與群體格格不入的風險。
比如,在早期賣腎也要買IPHONE6,就是為了不讓群體鄙視,擺各種酒席的面子功夫也是為了規避社交風險。
5.心理風險:產品會影響使用者的心理健康。
比如美國電影的分級制度,就是照顧社會各類型用戶設立,目的也是比較有效地保護用戶的心理健康。
6.時間風險:產品一但出現故障就會損失大量的時間找替代,這裡會產生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人類有兩種資源始終是有限的,一個是錢,另一個是時間。時間代表機會,很難復返。
比如,在工業領域的產品,都會制定大量的通用標準,國家也會制定國標,國際聯合權威機構也有通用標準,這些目的不但是為了保證價值評估意義的質量,更重要的是節省大量的替代成本。就像即使不同品牌的7號電池,你能裝在康佳的遙控器里,也能裝在格力空調的遙控器里。
03
第三個基本功
消費決策模式是怎樣的?
在消費領域,有一門學科叫水費者行為學,其中有一本教科書,所羅門著有一本《消費者行為學》,給出了一個定義:消費者行為學,它研究的是個體或群體為滿足需要與慾望而挑選、購買、使用或處置產品、服務、觀念或經驗所涉及的過程。消費者行為是一個過程。
消費者決策就三個核心模式:認知型決策,習慣型決策,集體型決策。
一、認知型決策,消費者做決策通常分為5個步驟:
1.問題識別:比如,小明意識到手裡的諾基亞手機已不合時宜。
2.信息搜尋:小明通過觀察朋友周邊的人了解到他們都有智能手機,所以在淘寶,京東,百度一通搜索。
3.備選方案評價:小明最終找到了:iphone,三星,小米三款手機,並對比了各項功能和性能跑分,網友使用評價等信息,做了性價比,並詢問周圍使用過的朋友是不是好用,甚至自己去體驗,多方對比價格,優惠等。
4.產品選擇:小明最終選擇了小米手機,因為他周圍很多人都是米粉,覺得小米很流暢,性價比超高。雖然有點發燒,但能接受,人家雷軍的給小米最早定的slogan就是:小米,為發燒而生。沒毛病!
5.產品購買:於是,小明還搶到了小米的F碼,在京東花了1999,買了一台小米智能手機。
二、習慣型決策,就是指幾乎沒有或很少努力就作出的決策。這種決策是依據過去的已有認知形成的經驗習慣作出的,這種決策的類型,包含有心智模式導致的行為決策,人的心理賬戶直接影響決策。
1、關於心知模式導致的行為決策,我們先看2個心智模式導致的行為決策例子:
例子1:價值9.9元的押金19.5的共享雨傘
南方某地一個公司發起了共享雨傘的計劃,在各個公共汽車站點投放了4萬把雨傘,一把雨傘的押金是19.5元,每次使用0.5元。在一個大雨的下午,這4萬把雨傘都被共享了,幾乎沒有還回來的。
這是一個很成功和狡猾的營銷案例:在沒有營銷,沒有廣告,沒有渠道費用的情況下,價值9.9元的雨傘被以19.5元的價格一售而空!
例子2:用菜市場買菜的邏輯買股票
股票市場有一個一直存在的荒唐現象,很多年齡偏大的散戶特別愛購買那些單價很低的股票。比如,一隻1000塊錢的股票很少有人問津,但如果只要1塊錢,甚至幾毛錢一隻,買的人就很多。
顯然,股票的單價跟回報率完全是兩回事,買菜跟買股票根本不是一個邏輯。但的確存在很多人習慣買單價低的股票的現象。於是有些公司把自己的股票拆分,降低股票價格,利用了這種認知上的bug圈到錢。
在這裡解釋一下什麼叫心智模式及形成。
如果把人比作是一部複雜的機器,行為是這個機器輸出的結果,而心智模式就是驅動機器的底層程序。它直接影響一個人情緒和行為。而一個人的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受長期的:教育、體驗、經驗、概念、認知、成見、邏輯、情緒、恐懼、無明、先入為主、個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等等這些而形成的。
所以,心智模式十分強大,強大到不在專業指導下刻意練習,很難改變,而通過行為決策洞察到用戶的心智模式,是理解用戶的重要課題。
2、習慣型決策的另一類別是心理賬戶。
什麼是心理賬戶?我想先邀請你思考一下下面的一道題:
先別著急回答,我先用一個經典的例子帶你感受一下。
第一種情況,你花了2000元買了一張愛豆的音樂會的門票,你在去的路上,發現票丟了,售票處這個時候仍在售票,你會再買一張嗎?
第二種情況,你去聽一場愛豆的音樂會,打算去現場買票,票價是2000元。但是,你在去的路上,丟了2000元,如果你帶的錢仍然充足,你會繼續買票聽音樂會嗎?
你是不是丟了票,就會選擇回家,但是丟了錢,就會接著去聽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傳統行為學的觀點看,兩種情形是一樣的,人的真實賬戶都是少了2000元。但研究表明,多數人在丟了票以後會決定回家,但在丟了錢呢,會決定繼續買票。
這種行為差異就可以用心理賬戶來解釋了。
決策者有很多個心理賬戶,單獨記賬。在音樂會的心理賬戶中,聽音樂會的享受價值相當於它的票價2000元。
在第一種情況下,丟了票,再買一張票,心理賬戶就會感覺音樂會的成本變成了4000元,超過了聽音樂會帶來的享受,所以你可能不願意再買票了。
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丟了2000元錢的損失是放在現金這個心理賬戶里的,並沒有和音樂會的心理賬戶相關聯。所以,丟了錢,還是不會影響你去聽音樂會這個決策的。
這就說明了,決策行為不是受真實賬戶影響,而是受心理賬戶影響的 。
而且,對於投資者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的心理賬戶有很多個,彼此分割,你在決策的時候沒有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
心理賬戶是由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來的理論,他也是2017年諾貝爾獲得者。做營銷的都要了解心理賬戶影響人們決策的差異。
#特別提示:在這一部分,按照完整的科班知識,本應該還有框架效應和直覺效應的內容的,但這些內容已隨互聯網的滲透,消費者因為信息越來越對稱,反覆對比獲取到真實信息的成本極低,所以消費變得越來越理性,框架效應的直覺效應作用在訊速下降。因此就不再討論。
三、集體型決策
由於集體型決策涉及B2B的決策,團體組織的決策以及家庭的決策,可以討論的內容也是十分多,下一篇專篇討論。
本篇就專做個體和由共性個體組成的群體的行為的基礎討論。OK,那下面討論最後一部分。
04
理解用戶決策過程的框架思維
最後談一點:作為營銷人,我們通過上面3部分,對用戶的行為已有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基礎,可以廣泛地應用在自己的工作中。
為了在營銷工作中有更便捷的思考,我們可以為自己的產品建立一個的框架思維,用以理解用戶的行為和決策框架。這個框架思維就是5W1H的組合,即誰(who),什麼(what),什麼時候(when),在哪裡(where),怎樣/如何(how)和為什麼(why)。具體應用如下:
1.誰購買產品和服務?
2.誰制定產品購買決策?
3.誰影響產品購買決策?
4.購買決策是怎樣做出的?
5.用戶購買什麼?哪些需要和需求是必須滿足的?
6.為什麼用戶會購買某個特定品牌?他們追求這些品牌帶來的哪些優越感和利益?
7.用戶到哪裡購買?
8.用戶什麼時候需要購買?是否有季節性因素?是否呈現有規律性購買?
9.用戶如何了解產品?
10.用戶對產品持什麼態度?
11.哪些社會因素可能會影響用戶的購買決策?
12.用戶的生活方式是否影響他們的決策?
13.個人因素、人口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和經濟因素是怎樣影響購買決策的?
總結
本文最終的目的是搞清楚第4部分的13個問題進行落地接上地氣。但是需要先有結合上前面三部分的知識基礎和深刻的認知。
相信你經過自己的學習和努力,只要你堅持刻意練習,一定可以掌握這一套方法的,完全可以做一個稱職且出色的營銷人的。加油!
※商業丨據說掌握這3個視角,就能玩轉90%以上的商業競爭
※職場丨寫年終總結,你很需要這個
TAG:知書M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