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豫北明珠新鄉的民俗春節

豫北明珠新鄉的民俗春節

民諺: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春節為漢族民間歲時風俗,是漢族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中最重的一個節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時在夏曆正月初一。春節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為年終祝賀豐收的喜慶日子。至西漢武帝時,行「太初曆」,開始確定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並定此日為夏曆「新年」,古代多稱為「元旦」。辛亥革命後,中國使用公曆紀年,定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新年」。夏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相沿至今。其節期之長,節日內容之豐富,勝於其他各個節日。一進夏曆臘月(十二月)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準備過年。舊俗過臘八便有了過年的氣氛,人們忙忙碌碌,清掃房子,買糖果,置辦年貨,殺豬羊,宰雞鴨,蒸饅頭,掛年畫,貼春聯,採買各種各樣的食品,準備敬神敬祖的供品等。國家把春節作為法定假日,放假三天,加上調休四天,共放假七天,謂之「春節小長假」。

豫北明珠新鄉的民俗春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掃塵

掃塵,也稱「掃年」「掃垢」「掃房」「除塵」「掃埃塵」等,一般在臘月二十三祭灶前後。民間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之諺語。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因「塵」與「陳」同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之意,其用意就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臨春節,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傢具,拆洗被褥,洒掃庭除,撣拂塵垢蛛網,祓除不祥,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掃塵」之俗,去除迷信色彩後,實際反映中國勞動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習慣,並隨著歲月的推移而得到發揚光大。

豫北明珠新鄉的民俗春節

貼門神

貼門神,也稱貼春聯。門神是由驅鬼辟邪的「桃符」演變而來。漢代開始,家家戶戶將繪有門神神荼、鬱壘形象的畫貼於門板上,故名。唐末五代時,民間開始以鍾馗為門神。宋後,民間多以唐代開國功臣秦瓊(字叔寶)、尉遲恭(字敬德)作為門神,稱為左「門丞」右「戶尉」,以鎮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門神換成年畫、門畫等,沿襲下來。

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等,這是漢族民間節日習俗。春聯起源於早期「桃符」和「門貼」。至五代十國時,蜀後主孟昶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為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明代正式在民間流行。清代貼春聯之風更盛,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此後,貼春聯便成為春節一種習俗流傳下來,並擴大至婚嫁喜慶之事。春聯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旁)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內容,如「出門見喜」「滿院春光」「川流不息」「樹木興旺」等,分別貼在相應的合適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形,習慣寫上「福」「春」等,多貼在春條的頭上或傢具上。

豫北明珠新鄉的民俗春節

除夕

除夕,也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年三十夜」和「大年夜」等,為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歲時風俗日,指夏曆十二月(臘月)最末一日,春節的前夜。「除」為除舊布新之意,指舊歲至此而除,新歲自此而始。「除夕」二字,最早見於《風俗通義》(卷八)。南北朝時,在繼前俗的基礎上,更有所發展。到宋代,「度歲」成為年終大事。除夕之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傢俱灑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明清,活動內容更趨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百姓仍重除夕,屆時掛年畫、貼春聯、祀年、辭歲、守歲、吃年夜飯、喝分歲酒,給壓歲錢等風俗,應有盡有。民諺稱除夕日「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而除夕守歲更是漢族民間節日習俗,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民間此時吃罷年夜飯,全家男女老少圍爐而坐,邊吃瓜果,邊敘舊事,通宵不眠,等待天亮。守歲之俗晉代已盛行。唐代,則增加新的活動內容。宋代,此俗更盛。明清繼前代舊俗。守歲時,家人團聚,下棋打牌,暢敘古今。20世紀80年代開始,觀看中央電視台豐富多彩的春節聯歡晚會更把除夕守歲之歡樂推向了高潮。21世紀後,除夕守歲中,青年人的手機拜年、簡訊拜歲、「搶紅包」等活動更讓除夕守歲之俗變得豐富多彩。

擋財棍

擋財棍,除夕之夜,喝完辭歲酒,夜深人靜,由當家人把準備好的一根木棍橫放在大門口外,俗稱「擋財棍」。傳說,金銀財寶愛富家,能自行流動。到了年下,它們的靈性更大,會溜出去尋找自己可意的人家。因此,人們就用一個「破法」,在門外放一根大木棍,把它們擋在家裡,不讓家財外流,正所謂「擋財路」。

豫北明珠新鄉的民俗春節

燃放鞭炮

燃放鞭炮,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之說,就是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也稱「爆仗」「炮仗」「鞭炮」,是中國的特產,起源很早,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民間年節燃放爆竹的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傳說,古時有一個「年」的怪獸,每到臘月三十,就出來傷人。有一次,「年」跑過一個村莊,恰遇兩個牧童甩鞭子,它忽然聽到啪啪聲,嚇得扭頭就跑。從此,每到「年」出來的時候,人們就燃放鞭炮,以求安寧。燃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氛圍,更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以歡愉和吉利。

豫北明珠新鄉的民俗春節

拜年

拜年,也稱「拜節」「賀年」「賀正」「賀歲」「走春」「探春」等。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人們早早起來,俗稱「起五更」。男女老少穿戴齊整,首拜祖宗,再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全家吃過年餃子,而後走街串巷,到本族鄰里家中互相拜年,口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四季平安」等吉祥語,以示辭舊迎新的習俗。此俗起源甚早,傳說遠古時期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蠶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上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作為歲首朝賀,秦漢盛行,宋代此俗至盛。「拜年」的次序一般為:初一拜本家和鄰里,初二、初三拜母家、姑丈、岳父等,其他親朋依次拜至正月十五,正所謂「拜個晚年」。節日期間,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俗話云:「親戚串到初五六,酒沒酒肉沒肉」。進入21世紀後,通信發達,網路普及,電話、簡訊、微信、QQ拜年形式應運而生,拜年方式圖文並茂、聲情並發。

豫北明珠新鄉的民俗春節

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壓歲錢也稱「押歲錢」「守歲錢」「壓祟錢」。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同音,「壓歲」即「壓祟」,故有壓邪驅鬼、保小兒歲歲平安之意。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最常見,是由長輩用紅紙包裹著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熟睡後,由長輩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家庭經濟條件的好轉,壓歲錢由五元、十元,逐年增加到五十元、一百元。之後,加上攀比之風,給孩子的壓歲錢越來越多,三百元、五百元,千兒八百元也屢見不鮮。21世紀後,春節期間,流行在孩子中的一句口頭禪叫「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