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標普全球獲准進入中國市場,本土評級機構壓力山大!

標普全球獲准進入中國市場,本土評級機構壓力山大!

標普全球獲准進入中國市場,本土評級機構壓力山大!

雷鋒網AI金融評論報道,1月28日,央行在官網發布了美國標普全球公司獲准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的消息。

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發布公告,對美國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在北京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予以備案。同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亦公告接受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註冊。這標誌著標普已獲准正式進入中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知名國際信用評級進入中國,可以吸引更多國外投資者,另一邊在對於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將促進中國評級行業評級質量改善,對中國金融市場的規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信用評級行業的弊病

信用評級機構是金融市場中重要的服務性中介機構,主要業務有國家主權信用評級、企業信用評級、證券信用評級、項目信用評級。其中證券信用評級業務更為常見,主要由專門的經濟法律財務專家構成的,對於證券發行人以及證券信用進行等級評定,包括各類公司債券、地方性債券、或者國際債券、優先股票。

標普、穆迪、惠譽是當前國際上最權威的三大評級機構。有數據顯示,世界主權評級中超過90%的業務由這三大機構所經營。相較於歐美,中國信用評級行業明顯落後,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早已是共識。

首先,中國金融市場歷史較短,信用評級行業的起步也因此很晚,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最初的評級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組建,隸屬於各省市的分行系統。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過幾次清理整頓,評級機構開始走向獨立運營;

第二,評級機構提供的產品類型匱乏,評級技術不夠高,核心競爭力不強。據了解,國外目前有兩大流行模型和方法,一是專家制度模型、Z評分模型、ZETA模型等傳統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另一種是現代信用風險度量模型,比如摩根大通所採用的信用度量制模型、KMV公司的信用監測模型、瑞士信貸銀行的credit Risk+模型等。

第三,我國監管政策也不算成熟,有至少三個監管主體(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 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監管措施仍然是粗線條的,缺乏可操作性。

此外,信用評級機構整體合規運營情況不佳。通聯數據智能投研業務總監、桐升通惠投資總監盛元君對雷鋒網表示,由於國內評級機構大多採取發行人付費的方式,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屢遭質疑,目前評級行業存在著高評級債券違約,評級調整不合理(違約時大幅下調評級),評級虛高等問題。

標普全球獲准進入中國市場,本土評級機構壓力山大!

2017年信用評級年度評價

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出具最新2017年信用評級年度評價顯示,「(行業)存在評級虛高、風險揭示不足、風險監測滯後等問題;部分機構的評級報告質量、投資者服務質量與保險機構投資者的預期水準有一定差距。」其中還特別提到了揮舞民族主義旗幟的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該公司於去年被證監會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同時點名,被暫停了債務融資工具市場和公司債市場相關業務一年。

事實上,在面對中國這邊廣袤且護城河不高的蛋糕時,三大國際機構其實早有布局,通過收購頭部企業或者合作等方式從而進入中國。

2006年,穆迪收購中誠信49%股權並接管了經營權。同年,香港新華財經(美國控制)公司收購上海遠東62%的股權;2007年,惠譽收購了聯合資信49%的股權並接管經營權;至於標準普爾,一邊提供跨境信用評級服務,與博時基金合作開發了基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ETF,另一邊也與上海新世紀於2008年簽訂技術服務協議共享專業知識與經驗。

壓力山大的本土評級機構

信用評級行業對外開放是穩步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中國加快金融市場開放,信用評級行業的開放度相對較低。這次放開外資評級機構獨資企業的限制,從更高層面來說,也將加速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進程。

事實上,國家政策在前兩年也在為此過程鋪墊。據券商中國報道,2017年,央行第7號文對境外依法設立的信用評級機構法人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明確了准入條件。到了第二年3月,該文件進一步細化,交易商協會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註冊評價規則》,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信用評級機構在境內開展債券信用評級業務,協會將對申請註冊的評級機構開展市場化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實行分層分類管理。

標普全球獲准進入中國市場,本土評級機構壓力山大!

百度企業信用顯示,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6月,註冊資本1800萬,法定代表人是標準普爾評級服務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總裁金紀湘。雷鋒網了解到,金紀湘常駐北京,負責標準普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地區的業務發展,曾任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董事總經理。

標普全球獲准進入中國市場,本土評級機構壓力山大!

時任瑞銀(中國)行長金紀湘 (via 新浪財經 梁斌 攝)

據澎拜新聞報道,標普與上海新世紀的十年服務已經結束。除了標普,其他巨頭也有些動靜,畢竟不論是持股還是合作,展現在行業面前的依然是其他品牌。穆迪在中誠信的股份下降至30%,並在去年5月與六月成立了兩家獨資子公司穆迪(中國)有限公司與穆迪(中國)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而惠譽如今已經不再是聯合資信估有限公司的股東,並在2018年7月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惠譽博華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央行公告提到,「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持續推進信用評級行業對外開放,支持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且符合條件的外資信用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可以想見,另外兩家雖未官宣,亦不久矣。

值得注意的是,各國信用評級大多呈現出寡頭壟斷的局面,更高知名度和認可度的國際評級機構的入駐,想來會在中國市場掀起不小的地震。

從本土機構角度來看,首先市場份額將可能受到衝擊。盛元君對雷鋒網表示,國內評級機構在客戶資源積累方面具備優勢,但在經驗、技術、數據、模型驗證均落後於國際評級機構,特別是本土信用機構缺乏獨立的立場。


「標普全球的進入中國業務,從短期來看,其業務可能更多的以利率債和低風險債券為主,國債和一些相對優質的銀行的金融債擁有自身的海外評級,相對來說風險比較低。中長期看,隨著國際評級機構的進入,本土評級機構將直面外資評級機構的競爭,由夥伴關係轉為競爭關係,市場份額可能受到衝擊。"

而從行業角度來看,可能會是利好。其有助於推動評級行業競爭格局進行重塑,倒逼本土評級機構的業務水平和專業度不斷提高。比如在付費模式方面,國際評機構的投資人付費方式將對目前評級付費方式作出有利引導,對中國評級行業評級質量改善和金融市場的規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不過在實際商業環境下,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並不一定就是企業等發行人的第一選擇。

一位不具名的行業人士認為,如果是對於國際市場有融資需求的企業,應該會更青睞外資評級公司,因為認可度和公信力更高。如果是在國內發行,因為本土評級機構存在更大可協調空間,所以可能會更傾向於選擇能夠給出更高評級的機構。

「評級付費模式的轉變將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在目前仍是發行人付費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受自身資質影響,也可能暫不考慮選擇外資評級機構。"盛元君分析道。

參考文獻:

馮琦. 國內外信用評級業發展對比分析[J]. 中國流通經濟, 2013, 27(6):97-1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谷歌發布問答系統新語料,同時發布相關挑戰賽
華為雲進入智能計算「芯」時代 詮釋算力升級新內涵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