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認為「正名」很重要
孔子認為「正名」很重要,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但是,孔子所說的「名」,並非現代漢語中名字的名,而是包含著「實」的,包含著「理」的。《老子》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顯然,第一個道是道本身,第二個道是對道的表達。而第一個名則相當於第一個道,為名本身,為實,為理,第二個名則是對實對理的表達。「非常道」、「非常名」是在說對道對名的表達往往會出現偏差、失真。
因此,「正名」絕非是虛名的,名義上的,而是實質意義上的,邏輯意義上的,因此,戰國時期還有一個學派叫「名學」,很相當於現代的邏輯學。也正是由於中國文化更重視實質,而輕視技術意義上的表達,因此,「名學」很快就消失了。
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與老子說的「道可道,名可名」在表述方式上是一致的,兩個同樣的字,一個為實,另一個則是對實的表達。「君君」中前一個君是名,後一個君是實,是在說,作為一個承擔君之名的人,其行為應該符合君之實。說的更通俗一點就是,君就應該象個君的樣子,臣就應該象個臣的樣子,父就應該象個父的樣子,子就應該象個子的樣子。
所謂的「君的樣子」、「臣的樣子」、「父的樣子」、「子的樣子」,其實就是君臣父子的實質、標準。因此,「正名」的實質含義就是,探求其實質,確立其標準。
總之,「正名」的實質是「正實」、「正理」、「正道」,「名不正言不順」的實質是,「名不正則實不正、理不正、道不正」。
混亂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行為與標準的不符,另一個層面則是標準本身的混亂。顯然,後一種混亂才是真正的大混亂。「正名」所針對的,更是後者,即針對標準本身的混亂,就是要確定清晰的標準。
要判斷是否「君不君」,其前提是君的標準要明確,如果標準不明確,就無從判斷。孔子所痛心的,並非君與君標準的不符所造成的「君不君」,而是君標準本身的混亂和缺失所造成的「君不君」。也就是說,孔子關注的並非君,而是君的標準,不是世界,而是世界的標準,就是要為君立個明確的標準、「樣子」,為世界立個明確的標準、樣子,這是儒家的要義所在。
現在我們說要為「政治、政府」正名,一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為明確其實質、道理和標準,明確政治應該是什麼樣的,政府應該是什麼樣的,官員應該是什麼樣的。然後才能說:「政治要象個政治的樣子,政府要象個政府的樣子,官員要象個官員的樣子」。
我們認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問題在政治,而政治最大的問題則在政治標準的混亂和缺失,在對政治的道理和實質認識不清。現代人都在孜孜於對政治現象、政府行為進行指責和批判,卻疏於研究政治、政府的實質、道理和標準。在實質不明、道理不清、標準混亂的情況下,去批判政治和政府,是無的放矢,只能製造新的更大的混亂。
當下世界所日益呈現的混亂無序狀態,正是對政治的實質不明、道理不清、標準混亂所造成。用孔子的話就是:「政治不政治,政府不政府。官員不官員」,通俗版是:「政治不像個政治的樣子,政府不像個政府的樣子,官員不像個官員的樣子」。一個原本是超級富豪的政治素人,通過所謂的民主選舉,居然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國家元首。一個堂堂大國的政府居然可以因為官員之間的私見爭議而隨時關門。這是什麼樣的政治,這是什麼樣的政府,這是什麼樣的官員。
那麼怎麼才能弄明白政治的實質和標準?答案是研究歷史,追根溯源。中國喜歡講「初心」,認為「初心」是最真實的。這與中國的尊古、崇古傳統是一致的。最古的,就是最初的,就是最真的、最純的。遺憾的是,自近現代以來,中國在西方的影響下,逐漸開始接受另一種相反的觀念,認為越古越落後,越今越先進。要研究政治、政府的實質,訂立政治、政府的標準,確立政治、政府的「樣子」,就是要通過歷史追溯,尋找政治的「初心」,尋找其歷史之初的最純粹、最真實的狀態。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是很幸運的,因為完整的政治、政府起源和演變史只有中國有,其他任何文明、任何地區都沒有,歐美國家更沒有。其他任何文明中的政治、政府史都是局部的、片段的,只有中國的是完整的。因此,對於對政治和政府進行追根溯源,尋找政治、政府的初心這件事,中國人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甚至只有中國人有資格去做,因為這個初心就存在於,且僅僅存在於中國自己的歷史中,為其他任何文明的歷史所無。
正因為其他任何文明缺乏政治、政府的完整歷史,所以這些文明對政治、政府的理解也都是盲人摸象的,歐美文明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的歷史更短,政治和政府史更短。他們對政治、政府的理解只能用坐井觀天來形容,以自身所看到的井口,當成政治、政府之天。
然而諷刺和荒唐的是,近代以來,擁有政治、政府史之全部的中國,偏偏相信僅僅擁有極小片段史的歐美對政治、政府的理解是正確,而中國傳統對政治、政府的理解則是錯誤的。然後,紛紛跑到堪稱政治、政府荒地的歐美去取經,去留學,一如當年的唐僧。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結局是,最終人們發現,西天的經其實都不是真經,不是諦說,真經、諦說在哪裡,在中國自身,在中國自身的歷史之中。於是,佛教衰敗,儒學復興。現代中國之於歐美文化,一如當前的中國之於印度佛教,歐美文化在中國的最終命運也會與印度佛教等同。中國政治、政府的合法性,乃至全球的政治、政府的合法性,都會立足於中國自身的歷史,立足於僅僅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的政治和政府的初心。
※通過《易經》乾卦來認識「大人」、「儒」
※甲骨文字源研究務必貫徹「三通原則」
TAG:文字文明契約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