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軍民合力推動中國造艦業進步 電子設備仍是薄弱環節
資料圖: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下水。
美國《海事管理》網站1月18日發表了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院戰略學教授、首屆文職教職工研究優秀獎獲得者、《海軍戰爭學院校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德魯·S·埃里克森的題為《中國海軍造船:開足馬力向前》的文章,原文摘譯如下: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快速建造海軍艦艇。中國官方媒體形象地將其稱為「下餃子」。現在,中國造船業的進步不僅體現在數量上,而且質量上也不斷提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造船國,它還構建了各種類型的海軍艦艇和武器系統的精密模型。是什麼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艦隊現代化
海軍戰艦是一國海軍戰略的物理體現——用來謀求實現前者海上目標的最重要元素。中國已將世界第2大經濟體和第2大國防預算納入正在進行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海軍建設計劃中,即將組建世界上規模數一數二的海軍力量。中國海軍掀起了巨大的、邁向遠洋海軍的浪潮。
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10年實施裁軍,淘汰眾多舊式戰艦並替換為規模較小、但更加現代化的新型戰艦後,中國海軍不僅艦艇數量,而且在質量上都得到提升。隨著中國海上戰略的發展,中國海軍的作戰要求也不斷向前推進。為適應這種主觀需求的大幅增長,中國海軍自身也進行了全面改革。20世紀90年代,中國海軍尚不具備強大的對陸(海)打擊能力或艦隊防空能力,而現在均已具備。為了滿足更高的作戰需求——如區域防空和多層點防禦,包括執行更多任務加強實力,中國海軍的戰艦性能已變得更加先進,並在總體規模上得到大幅提升。中國海軍的大型作戰艦艇的性能指標越來越向美國海軍同類戰艦靠攏。
造船優勢
在有關中國的造船優勢問題上,外界很難獲得具體數據。中國對國防工業的預算編製和工藝效率的數據嚴格保密,例如海軍預算。這種預算包括在人民解放軍總體的正式預算範圍內。由於缺乏可參考的準確信息,外界只能估算中國的艦船生產開支,特別是涉及與其他國家已知的艦艇建造開支相比較進行假設,因而很難得到精準數字。
儘管如此,更大範圍的動向趨勢是明顯的。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礎設施,其發展得到高層支持。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鑒於美國本土商業造船的匱乏,類似支持是美國造船企業無法得到的。中國的造船工業獲得了在搜集、傳播技術方面無可比擬的組織結構,以及能把這種優勢以工業規模融入到開發和生產流程之中的巨大動力。展望未來,一個重要變數就是中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自己所熟悉的方法沿價值鏈攀升,把極強的成本競爭力通過優異質量融入到更大的進步之中。
中國利用「軍民融合」的努力不僅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這引發了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院海軍研究所」出版社有關中國海軍造船的文件彙編撰稿人之間的激烈辯論。其中最切中要害的批評之一就是:「在軍事行動上不是一種很好的混合——位於同一地點和聯合生產具有挑戰性。」撰稿人提到的中國潛在的、軍民兩者不兼容的問題涉及造船文化、安全、標準、設計、工程、推進系統、建造和時間尺度。
儘管如此,「軍民融合」造船不僅在許多權威中國產業政策和出版物中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而且體現在由高層領導的、旨在實現軍民兩用開發的中央委員會之中。其在實踐中肯定存在一些混合,從造船廠的基礎設施中就可以看到直觀體現。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可靠性的商業造船項目——例如,「液化天然氣」(LNG)和「液化丙烷氣」(LPG)運輸船、超大型原油運輸船(VLCC)、載有超過10000個「20英尺等效單位」(英文簡稱TEU,20英尺等於6米)的大容量集裝箱船,甚至豪華游輪——可以直接對軍艦生產起到積極作用,這種作用不同於建造散裝貨船等簡單船隻。
中國政府優先考慮的軍工部門,通常享有更多撥款優先權和更好的基礎設施條件,以及更雄厚、更高端的人力資本——例如大批具有長期設計經驗的工程師。實踐是真理的唯一檢驗標準:中國海軍「並非」正從中國的民用造船業「接收垃圾」,而是獲得性能越來越精密且推進系統越來越強大的艦艇,它對前者的滿意度從其生產時間較長和船級較少中可見一斑。
但這個產業依然存在一個問題:高端能力中,有哪些限制因素困擾著中國建造戰艦?目前,中國在建造最大、最先進的水面作戰艦艇(例如航母,本網注)和先進潛艇方面,仍面臨著一些困難,此外在艦艇推進系統和配套電子設備方面也存在薄弱環節。
※空軍蘇-35赴南海開啟新年首訓 戰巡南海、繞島飛行新聞曾刷屏
※韓國教練機暢銷印尼:可升級為戰鬥機 交易曾被美國攪黃
TAG:參考防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