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私家藏書目錄《郡齋讀書志》
《郡齋讀書志》,南宋晁公武撰。是現存最早的、具有題要的私家藏書目錄,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的各類重要著述。著錄圖書一千四百九十六部,除去重見者,實為一千四百九十二部。其中,尤以唐、宋(北宋和南宋初)書籍為完備,可補兩《唐志》和《宋史·藝文志》之缺。分類依當時通行之法,經、史、子、集四部之下設類,經部十類、史部十三類、子部十八類、集部四類,共四十五類。
《郡齋讀書志》對於後世目錄學影響很大,比晁公武稍後的目錄學家陳振孫說:「其所發明,有足觀者。」陳氏所作的《直齋書錄解題》就是效法《郡齋讀書志》撰成的,有不少內容引用了晁氏的書目提要。宋末學者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漢書藝文志考證》、《玉海》也大量徵引了《郡齋讀書志》。至於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經籍考》,則主要是以晁、陳二書目為藍本編纂的。直至清代的目錄巨編《四庫全書總目》,仍採用《郡齋讀書志》的材料多達三百多條。由此可見《郡齋讀書志》在我國目錄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晁公武(約1104—約1183),字子止,號昭德先生(因祖居汴梁昭德坊),澶州清豐(今山東巨野縣)人,著名目錄學家。二十餘歲逢「靖康之亂」,入蜀寓居嘉州(今四川樂山)。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登進士第,為四川轉運副使井度屬官。井度「天資好書」,是南宋初四川的一位藏書家,臨終前將藏書盡送晁公武,成為撰錄《郡齋讀書志》的主要依據。
晁公武歷知合州、恭州、榮州,公務事少,遂以井度所贈,加之自己所藏,除其重複,共得書二萬四千五百餘卷,「日夕躬以朱黃讎校舛誤,終篇,輒撮其大旨論之」,於紹興二十一年(1151)完成編錄工作,並於「元日」作了書序。孝宗即位前夕,入為監察御史,後又出為利州路安撫使,擢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歷揚州、潭州。乾道七年(1171),除臨安府少尹,未幾即罷,以吏部侍郎休致。晚年,居嘉州符文鄉,又得閑暇,再對全志重加訂補,手自編定,由杜鵬舉刊刻,是為四卷本。刊行之後,晁公武又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補正,增入了未著錄或新成之書,補寫了十五六則小序,多立了兩個類目,調整了近五十部書的歸類,改變了部分類目編次的竄亂,書名更注意名實相符,卷數往往取足本或後出版本更換殘本和先出之本,作者也多所訂正和明確認定。題要的撰寫增補最富,包括書名釋義,篇目、篇數及編次,成書原委,序跋或附錄,體例、特點和內容介紹,辨偽與考訂,前代書目的著錄,版本情況,撰者的生平事迹。此外,有關學術源流、典章制度、史實考辨以及評論文字,也增補甚多。可惜,晁公武未能看到其結集刊行,最後由姚應績刊刻成書,是為二十卷本。這兩個蜀刻本都已亡佚。
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游鈞在衢州重刊二十卷本,後稱衢本。同年,黎安朝在袁州(今江西宜春)重刊四卷本,又刻了趙希弁續撰的《讀書附志》一卷。次年,並刻趙希弁據衢本摘編而成的《讀書後志》二卷和《二本考異》。與《讀書後志》相對,先前的四卷本被稱作《前志》。《前志》、《附志》、《後志》合為七卷,後稱袁本。自此,《郡齋讀書志》在流傳中形成衢本和袁本兩個版本系統。
兩個版本系統,曆元、明兩代,雖流傳不墜,但未重刻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陳師曾重刻袁本。嘉慶二十四年(1819),汪士鍾重刻衢本。光緒十一年(1885),王先謙以汪士鍾重刻衢本為底本,校以陳師曾重刻袁本之抄本等,成一合校本。《四庫全書》所收兩江總督采進本,屬袁本系統。民國年間,南宋淳佑袁州刊本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被發現,涵芬樓、四部叢刊三編、萬有文庫先後據以影印或縮印。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郡齋讀書志校證》,以汪士鍾所刊衢本為底,合校以涵芬樓影印南宋淳佑袁州刊本,並作內容的疏證和考訂,又附以趙希弁《讀書附志》,是目前較完備的一個校點本。現在最新的是2011年6月第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