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裝甲兵參加對越反擊戰,殲滅越軍1019個火力點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是發生在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形中的一場特殊戰爭。因為冷戰的複雜大環境影響,交戰雙方及其背後的盟友互有顧忌,加以克制,因此戰爭的表現形式為有限規模、有限時間、有限縱深、以陸軍為主的短期低烈度戰爭。
以解放軍為例,因為承受著北方蘇軍的沉重壓力,要求南線對越作戰必須速戰速決。於是在制定戰役方案的時候,指揮層決心採取歷史上擅長的打大殲滅戰的方法,動用幾十萬部隊突破邊境,直插縱深,包圍殲滅越軍主力部隊,爾後迅速打掃戰場回撤,不給北方蘇軍採取援越行動的時間。對於重點戰役方向高平,指揮層要求部隊一天就要挺進到高平外圍,三天全殲守敵,勝利凱旋。
要實現上述作戰目標,高度的機動性是關鍵。陸軍作戰要實現高度機動性,首選陸軍航空兵。然而對越自衛反擊戰要求限制規模,一般情況下不動用空軍和陸軍航空兵直接作戰。那怎麼辦?這時裝甲兵就成為了克敵制勝的戰役突擊力量。
因此,我軍指揮層決心動用規模較大的裝甲兵部隊,當尖刀打先鋒,突破邊境後不顧一切向縱深穿插,割裂守敵防線,配合步兵、炮兵合圍殲滅敵人。這種設想既有我軍傳統的穿插迂迴打殲滅戰的思想(歷史上主要使用步兵,現在增加了裝甲兵力量),也借鑒了二戰德軍閃擊戰的作戰模式,並有以往的成功經驗為支撐,看上去是相當合理的戰術選擇。特別是這次作戰的縱深較淺,如主攻方向高平戰場直線縱深約40公里,實地距離約70公里,裝甲兵高速突擊幾個小時就能完成,給一天時間已算是留夠餘量了。綜合評估上述各種因素,我軍指揮層對三天殲滅敵人的戰役方案是信心滿滿。
然而呢,中越邊境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卻極大增加了戰役變數。裝甲兵進行突擊必須要有道路可走,越北地區到處是崇山峻岭,叢林密布,河溪遍野,道路稀少,裝甲兵只能沿有限的幾條公路前進。越軍則佔據公路兩側山地制高點,大量配備反坦克火器,層層攔阻我軍,製造了重重障礙。戰役方案看上去很美,可實際打起後來卻艱難萬分。
實戰中,我軍裝甲兵部隊忠誠履行使命,勇當突擊尖刀,引導步兵突破一線敵人陣地,向縱深迅猛穿插。一路上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武裝到牙齒的越軍進行艱苦搏鬥,付出很大代價,步步浴血,頑強挺進。當打到高平城下時,戰役已經整整進行了5晝夜,早就超出了指揮層原定打完整個戰役的時間。
到了這個時候,上級終於弄清了戰場實況,察覺到我軍在步坦協同方面欠缺經驗,坦克打穿插容易突出於前,步兵速度慢跟不上難以提供有效掩護,因而加大了坦克部隊的損失。如裝甲兵力量削弱了,步兵攻堅拔點也會遇到很多困難,這都延長了戰役時間。
吸取了第一階段作戰的經驗教訓後,我軍及時改變裝甲兵的使用方法,不再擔任突擊尖刀,而是加強了和步兵的協同,不脫離步兵戰鬥隊形,以擔任突擊火炮的方式支援步兵前進,有效發揮坦克機動靈活、火力支援及時、攻防轉換快的特點,一路敲掉越軍佔據的山頭陣地,穩紮穩打,逐點殲敵。如此一來,我軍裝甲兵的戰鬥損失大大減少,而取得的戰果更大,有力支援了步兵進攻,為戰爭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裝甲兵鐵騎馳騁上百公里,支援步兵連克十餘個城市縣鎮,大小作戰70餘次,擊毀敵各種兵器300餘件、火力點1019個,打得越軍丟盔棄甲,打出了我軍軍威,不愧為「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對越反擊戰老山戰場揭秘:死打硬纏,越軍的戰術進攻特點
※越軍一個排堅守陣地頑抗,解放軍多路衝擊奪高地殲敵20人
TAG:沈聽雪 |